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全球视野下的医药投资-日本篇:独立自主的老龄化之路

$
0
0

日报标题:没钱也不能弃疗,来看日本的医药投资怎样打怪升级

啊咪老师,Life's boring,let's bullshit!

​之前的文章提起医药行业,美国是有钱任性的创新路,印度是在政府保护下全力发展仿制药,接下来切换视角,来看看对中国医药行业背景最为相近,最有借鉴意义:日本。

一、日本医疗体系

日本实施全面强制医疗保险制度。

日本的健康保险有两种,一种是面向企业职工的企业健康保险(含公务员,一般按行业协会加入,如自动车健康组合,公务员健康组合等),另一种是国民健康保险。在职职工的扶养亲属都要加入企业健康保险,个体户或无职业者(含退休者)等,则要加入国民健康保险。国民健康保险是日本医疗保险的核心险种,没有收入的人可以通过减免保险费来解决。

从理论上说,日本不存在没有医疗保险的人,一般来说,很少存在看不起病的情况。按照相关规定,未满 3 岁的婴儿只需支付 20% 的医疗费,3 至 69 岁的人支付 30% ,70 岁以上的老人只需支付 10% 。

日本以 OECD 加盟国排名第十六的医疗总费用占比和排名第十九的人均医疗费用,支撑着老龄化率排名第一的人口结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更是排名全球第一。

日本当年经济的凶残程度就不再复述,即使到现在也是全球第三大单一经济团体,通过全面强制的医疗保险,集合全国之力建立了一套覆盖全民的 80 分的体系,然后在经济下行和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下,高举价格屠刀,把药企屠得满地找牙,最后普药类的熬过去了实现了食尸性增长,也逼出了若干个创新药企业,从发展路径来看,日本的发展路径实际上更有借鉴意义,毕竟美国只有一个……

二、日本医药股历史

回溯历史才发现,当年的日本股市的泡沫凶残起来也真是够可以的,医药行业的行业估值最高居然能杀到 100 倍……下图的基准值是 40 倍 PE……

1、70 年代,内资的盛宴

通过多种途径限制跨国企业进入本国市场,帮助日本药企完成原始积累阶段。1976 年以前,日本只保护药品的工艺专利,不保护化合物专利,这给国内企业仿制国外药品,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国外制药企业不允许单独在日本国内申请药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也不允许单独进行新药临床试验。如果要进行这些研究,必须有日本企业的参与。由于有行政保护,外资代理业务已经很滋润,日本医药行业整体水平相对落后,在研发和技术上也鲜有积累,药品市场主要依赖跨国公司的进口产品,行业对国外的依存度较高。

坦白讲,这个阶段属于给你仿都不知道怎么仿的阶段,同时利用行政垄断的牌照资源来做代理的钱太好赚了,没人愿意花心思去折腾吃力不讨好的研发,当短期利益足够大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放弃长期利益……PS:想想当年山西煤炭风光的时候,是不会有任何人想做其他行业的……

2、80 年代,伪创新

日本特色“本土新药”,1981 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开始削减医疗支出,控制药品价格,即新药上市第一年定高价,以后每年平均递减 5% ,加上新药审核制度上的差异,FDA 更偏向于有效性( II 期、III 期临床主要考察新药的有效性),有效性研究也是新药临床中最困难,花费最高的环节;而 MHW 则更偏向于安全性,有效性只需要很少的试验,新药上市的门槛很低。两者叠加导致了药企有极强的新药开发动力,但是底子又不够,那怎么办?改剂型,汉方,办法总比困难多(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当时有一款神药云芝多糖 K(Krestin),是从多孔菌科植物——云芝的菌丝体中提取的高分子糖肽聚合物,它是一种化学惰性物质,对人体几乎没有作用。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云芝多糖 K 由于缺乏有效性,未能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然而在日本,该产品由于绝对的安全性成功上市,临床应用于抗肿瘤,1986 年成为最畅销的药品,销售额高达 500 亿日元( 2.96 亿美元)。像云芝多糖 K 这样安全无效的抗肿瘤药,80 年代每年的销售额可以达到 10 亿美元,占据 20% 左右的肿瘤药市场规模(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由于日本 MWH 特殊的新药审批政策,过于重视新药的安全性而忽视有效性,所以日本制药企业研发的新药往往只能在日本上市,称之为“本土新药”。据统计,在日本市场上市的新药中,“本土新药”的比例一度超过 40% ,远高于欧美企业(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巨大的利益下,也有人点对了技能树,大量的公司进行 Me-too 药物的开发,虽然相对于欧美制药企业,日本 Me-too 新药数量多,质量低,但日本企业的研发水平大有进展,大大缩小与欧美之间的差距。

这段历史看得是在是太有代入感了,政府一厢情愿的希望鼓励创新药,但是配套的监管政策没跟上,大量打擦边球,利用伪创新刷政策漏洞,大赚特赚,但是漏洞迟早都会补上的,潮水褪去,裸泳的人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3、90 年代,真创新

在 Me-too 抄多了,经验积累上去之后,必然会走向 Me-Better 的发展阶段,90 年代初,日本经济陷入了低谷,政府承担鼓励外商投资,复苏国内经济的重任;同时欧美制药企业对日本政府施压,要求开放医药市场,日本政府废除了一些保护性的条约:

1.新药临床研究通过后审批时间由 2~3 年缩短为 1 个月。

2.1993 年日本宣布在 5 年内消除药品和医疗器械等产品的关税及非关税的壁垒。

3.1998 年日本开始采用 IC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 Harmonization )国际通用临床规则,这对于跨国制药企业进入日本市场,又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开放医药市场对于日本制药企业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挑战。一方面政府缩减财政支出,控制国内药品价格(1996 年药品的平均价格下调了 6.8% ,1997 年又削减了 10%~20%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份额又受到跨国制药巨头的侵蚀(1990 年,跨国医药企业在日本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 25% ,如果算上授权日本企业代理的那一部分,市场份额约为 45% ),这使得日本制药企业的处境雪上加霜。自此,医药行业相对大盘的估值开始进入长期的估值折价……这一波是在是杀得太惨了……有机会单独一篇来展开吧……

萎靡的国内市场逼迫日本的药企走出国门进入全球市场,日本四大制药公司 90 年代新药数量与 80 年代相当,但是“跨国新药”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每个公司都有若干个新药在欧美市场上市,研发水平有了明显的升级。在控费的背景下,有地方特色大的“本土新药”市场份额收到巨大的打击。

这就是美国式创新和日本式创新的核心动力的差异,美国是老子大把钱,有本事就来赚;日本是老子没钱,没新东西就别来了……直接的体现就是美帝是全民多点开花,霓虹国是大财团圈养创新。

穷则思变,做药的,始终还是要与世界接轨,真正的做好药~

4、2000 年后,胜利的凯歌

日本四大药企都积极参与了大规模的并购之中,累计耗资 200 亿美元。为了弥补新药创新方面的不足,达到多元化发展以及快速进入新兴市场的战略目标,日本药企在坚守本土市场的同时,也在不断扩张海外市场,拓展业务领域,并开始涉足仿制药领域。逐步收回了一些产品在海外的销售授权,并开始建立自己的营销机构,以减少对欧美制药企业的依赖,提高自身在欧美市场的盈利水平。

本土业务,在一致性评审 + 控费屠刀下,大量的中小公司退出了市场,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大型公司的盈利开始触底反弹,厂商的规模性经济性 + 老龄化带来的自然增长,医药公司开始慢慢走出了行情。

日本这个独立自主的医药行业发展路径实在是太有意思了,同样的高速发展的经济突然失速,同样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本土新药”,同样高举价格屠刀不讲道理的控费,同样的从零开始,到 Me-Too,再到 Me-Better,同样的立足本土,放眼全球,日本这条独立自主的老龄化之路实在是有太多的相似……

日本政府刀下,有无数控费的亡魂……日本的历史指出在老龄化压力下,政府不要脸的情况下,有且只有两条路:

1)要么就是规模最大,成本最低的普药;

2)要么就是真创新,走出去,全球化。

此外再无中间路线……

结语:

美国、日本、印度这三个国家的医药行业就恰恰与其国情一致:

土豪(美国)有钱任性日子各种潇洒;

穷人(印度)我穷我有理强行抱大腿日子也还不错;

中产(日本)夹在中间,两头不到岸,高不成低不就……

《全球视野下的医药投资 - 美国篇:有钱任性的创新路》:全球视野下的医药投资-美国篇:有钱任性的创新路 - 韦爵爷的丽春院 - 知乎专栏

《全球视野下的医药投资 - 印度篇:我穷我有理的仿制药之路》:全球视野下的医药投资-印度篇:我穷我有理的仿制药之路 - 韦爵爷的丽春院 - 知乎专栏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