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eeBuf 专题报道,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在正式开谈 USB 安全之前,还是照例来分享一个很有意思的案例:2014 年年末,来自 Reddit 的报道,某大公司高管电脑感染了恶意程序。公司的安全研究人员就调查恶意程序来源,但检查了所有传统可能的感染途经都一无所获。于是他们开始考虑其他突破口,从这位高管的饮食起居入手,翻来覆去地查,最后发现问题居然出在高管的电子烟身上。
“这是一款中国造的电子烟,充电装置部分包含了硬件编码的恶意程序。”而这款电子烟是通过 USB 口充电的,这名高管为了充电,顺手会将其插入到公司的电脑上,于是电脑就感染了恶意程序。
在这一例中,如果恶意程序做得更加隐秘,那么整个攻击过程甚至可以达到神不知鬼不觉。这其中的传播核心,就是我们要谈的“USB 安全”。
USB 安全?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擅自提“USB 安全”这个词汇,其实是不准确的。因为 USB 本质上只是一种通用串行总线——总线有很多啊,SATA 总线、PCIe 总线等等,这有什么样的安全话题可谈呢?可能 USB 充其量可作为恶意程序传播的途经。我们说“USB 安全”,和说“网线安全”是不是感觉差不多荒谬?
不过大概是因为 USB 作为替代古代各种接口的明星级统一标准,而且 USB 又不像 Thunderbolt 之类的接口一样需要高昂的授权费用,当代世界的海量设备采用 USB 接口也是种必然。有趣的是,我们经常将采用 USB 接口的设备称作 USB 设备(却没有人将 PC 内置的硬盘称作 SATA 设备或者 PCIe 设备),这也是我们这里谈 USB 安全的基础。
由于 USB 当代的使用如此广泛,所以 USB 设备也就成为了恶意程序传播的重要载体。但如果只说 USB 设备作为恶意程序的传播途径,那么任何接口实际上也都存在这种传播的可行性。比如说 U 盘能够传播病毒,Thunderbolt 移动硬盘也行,连光盘都可以。
总的说来,我们要谈所谓的 USB 安全,并不是 USB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存在安全问题,或者某类 USB 接口规格(如 Type-C)某个针脚存在设计缺陷,而是 USB 接口或总线作为恶意程序的一个重要途经,存在安全问题,以及 USB 协议、驱动存在的安全问题。
因此针对 USB 安全,有 3 点可谈。其一,USB 是个具有相当普遍性的标准,鼠标、键盘、电子烟、外置声卡都用 USB 接口,且即插即用。所以在物理接口中,它对恶意程序的传播大概是除了网络适配器接口之外,效率最高的。其二,USB 协议可被攻击者利用,这也将是本文要谈到的重点。其三,最高级的 USB 0day 漏洞攻击。
autorun.inf 时代!U 盘病毒?
在网络还不像现在这么盛行的年代,可移动存储设备是传播病毒的重要方式。就是将恶意程序放在 U 盘,或者移动硬盘,甚至软盘中——在不同的 PC 交换数据的过程中,就可以达到传播病毒的作用。再高明的恶意程序也需要人类去打开才能运行,巧在像 Windows 这类操作系统,为了加强使用体验,系统中有个针对移动存储介质的 AutoPlay/AutoRun 自动播放功能。
原本自动播放的功能是,针对 CD/DVD 多媒体光盘可实现插入即播放,而针对 Windows 安装介质,插入就能立即弹出安装程序。绝大部分同学应该都知道移动存储介质的根目录下的 autorun.inf 文件就负责自动播放功能,打开形如以下样式:
[autorun] open=setup.exe icon=setup.exe,0label=My install CD
相较光盘,U 盘的可读写方便性明显更胜一筹,如果这里的 setup.exe 是个病毒,那么设备插入 U 盘,系统就会自动运行该病毒。所以病毒通过 autorun.inf 文件实现 U 盘插入即启动恶意程序的功能,实在是太方便了。同事间交换数据,大家的电脑都插一遍带毒 U 盘,自然就都感染上了。已经被感染的设备,再感染插入设备的新 U 盘,以此达到扩散的目的。
这是 U 盘传播恶意程序的常规手法,也因此有些人将 autorun.inf 称作“U 盘病毒”,虽然这东西其实是很无辜的。实际上,要杜绝这种方式的病毒传播也并不困难,一方面是在系统中禁用移动存储介质的自动播放或自动启动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禁止程序在 U 盘中创建 autorun.inf 文件,达到 U 盘不会传播病毒的目的。
可以说,autorun.inf 是过去在民间最广为流传的 U 盘病毒传播方式。很多 U 盘病毒查杀工具都主要针对 autorun.inf 进行围剿。尤其从 Windows XP SP2 开始,系统针对“USB 大容量存储设备”和 ZIP 驱动器,自动播放功能是默认开启的。微软眼见形势不妙,从 Windows Vista 和 Windows Server 2008 开始,针对插入 U 盘的的系统默认行为,已改为询问用户是否执行自动运行指令。现如今 autorun.inf 的时代几乎已经过去。
用 U 盘来钓鱼会不会成功?
如前文所述,其实上面谈到的 U 盘安全问题并不是 USB 设备的专属,任何移动存储设备(甚至连内置硬盘)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严格意义上,这种安全问题根本就怪不到 USB 头上,如果一定要怪,就如前文所述,只是因为 USB 实在是太普遍了。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 Black Hat USA 2016 黑客大会上,谷歌反欺诈研究团队负责人 Elie Bursztein 分享了一个议题,名为“Does dropping USB drives really work?”(丢 U 盘进行社工攻击真的有效吗?)他尝试在伊利诺伊大学校园里各处丢弃 297 个 U 盘,看看有没有好奇心重的人会捡回去看 U 盘里究竟有什么。如果说 Bursztein 丢的是 297 块 SATA3 硬盘(Lol),攻击方式理论上是一样的,但攻击效果有多么糟糕是可想而知的。可见 USB 的普及性,是我们在此讨论其安全性的依据。
美国计算机行业协会去年曾经发起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17% 的人在捡到 USB 设备后会直接连电脑——这个数据可能还过于保守。Bursztein 的调查结果明显更激进:135 个 U 盘(也就是 45%)被人捡走后都连接了电脑,这些人还打开了其中的文件,其上的“恶意程序”给 Bursztein 回传了数据。
好在这还只是个实验,并不存在真的“恶意”。Bursztein 的研究团队是这么做的:他们没有用 autorun.inf,因为现在的操作系统根本就不吃这套,Mac 连自动运行功能都不支持,他们的方法是:钓鱼。
研究团队给这 297 个 U 盘分别贴了些标签,甚至还明确写上了 U 盘所有者(以及归还地址),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有 135 个 U 盘被好奇心重的同学打开了。U 盘里面的文件迷惑性地写上了“期末考试”“机密”等字样,实际上这些文件都是 HTML 格式的,文件中有张图片,调用了研究团队服务器的地址——这样一来研究团队就知道,有人打开了文件。
除此之外,HTML 文件打开后有个问卷调查,询问这些好奇心宝宝:你们为啥要插人家的 U 盘呀!的确也有 20% 的人参与了调查,超 2/3 的人表示他们其实是想归还 U 盘的(Really?),18% 的人承认他们是好奇,14% 的人给出了其他解释。
就这一个例子,我们就不难看出 U 盘钓鱼的成功率还是相当高的。如果这些 HTML 文件都换成恶意程序,或者调查问卷改成询问用户名密码的“钓鱼问卷”,又有多少人会栽在其中呢!美剧《黑客军团(Mr Robot)》中就出现了用 U 盘钓鱼的桥段,看样子这根本就不只是个传说!
U 盘攻击绝杀:伪装成 HID 设备
还是那句话,上面两部分谈的实际上都仍是将 USB 设备作为传播恶意程序的载体,就好像 U 盘钓鱼,其本质和丢个软盘来钓鱼(Lol),以及邮件钓鱼是没差别的,原罪不在 USB 设备身上。如果用这种方法来谈 USB 安全,实际上还有很多内容可说,比如说 USB 接口是入侵 ATM 机的重要途径,还有 USB Key 这类作为数据解密的安全手段,都不过是将 USB 作为工具。
那么有没有 USB 本身的原罪可谈呢?有!可以从 USB 的协议入手。USB 不止 MSC(大容量存储)设备这一种,现在的 USB 接口支持这么多功能,协议其实也五花八门,自然不光有相关 MSC 的协议,什么 USB Power Delivery(USB 快速充电规范)、USB OTG(SRP、HNP 协议,两个外设间传输)等等,还有一个 USB HID 设备类协议。这里的 USB HID,近两年来已经成为 USB 设备攻击的绝杀了。
HID 也就是 Human Interface Device,是与人交互的设备。其实 USB-HID 设备现如今已经相当普遍了,比如 USB 键盘、鼠标、手柄等等。这要怎么利用呢?在 2014 年的 Black Hat 黑客大会上,安全研究人员 Karsten Nohl 和 Jakob Lell 发表了演讲,提到一个有些惊世骇俗意味的 USB 攻击手段,名叫 BadUSB,部分利用了 HID 的特点。
上面说的好玄乎,所以下面再来举个栗子:键盘都用过吧?有没有试过不用鼠标,纯粹用键盘来进行各项系统操作呢?有经验的同学应该知道,其实也不难。那么如果有这么一个 U 盘,它能够伪装成键盘,通过脚本执行一系列键盘敲击操作,是不是感觉就能控制你的系统了?这其实就是 BadUSB 攻击利用 USB 协议的示例。被 BadUSB 感染过的 U 盘不仅能够伪装成 USB 键盘,还能伪装成 USB 网卡——篡改 DNS,这样一来所有的 DNS 查询就能发往攻击者的服务器,可进行重定向攻击。
一旦这种攻击得以实现,那么攻击方式自然也就变得五花八门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最重要的是跨平台——因为各系统平台遵循一致的 USB 标准。详情可参见我们当年发布的一篇文章《解密 BadUSB:世界上最邪恶的 USB 外设》。
说到底,这种 HID 模拟攻击不就是当年黑客们很爱的 USB 橡皮鸭(USB Rubber Ducky)吗?问题是橡皮鸭的内部硬件很彪悍,有个 60MHz 主频的处理器、microSD 扩展插槽。普通 U 盘何以实现这样的攻击手段?这个问题其实才是 Karsten Nohl 和 Jakob Lell 这两位研究人员的高明之处,也是这些 U 盘在感染 BadUSB 之后的可怕之处。
一般 U 盘的构成除了我们需要用到的存储数据的闪存部分,还有主控芯片,或者叫控制芯片。主控芯片一般会指定某些部分的单元用于存储固件驱动(似也有主控芯片本身就包含了固件闪存)。这里的固件就类似于操作系统,控制软硬件交互。Nohl 和 Lell 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进行逆向工程,他们发现许多 U 盘都可以对固件部分进行重新编程(尤其是 PHISON 群联的主控芯片)。用户根本就看不到固件部分,要隐藏攻击代码自然就非常容易了。
这就是 BadUSB 得以成型的核心所在。另一方面当代操作系统为了给 USB 设备提供最大的兼容性,USB 标准是允许一个 USB 设备具有多种输入输出设备的特征的。这样一来,通过重写 U 盘固件,就能让它伪装成 USB 键盘、网卡甚至显示器。通过这个假的键盘,输入 U 盘固件中的恶意指令和代码,还可以配合闪存中的恶意程序进行攻击。
说白了,BadUSB 是令普通 U 盘都变身为橡皮鸭,甚至攻击性更强。这其中的加强体现在 BadUSB 的伪装和传播性方面。伪装!很容易理解,看起来只是个普通 U 盘,而且即便格式化 U 盘也无法清除恶意代码,因为恶意代码在固件中;传播!当年 Nohl 和 Lell 在研究报告中有特别提到,BadUSB 理论上最大的威胁在于,通过一个 BadUSB 设备给计算机感染恶意程序之后,计算机也可以将 BadUSB 传播到其他插入计算机的 U 盘:某个 U 盘在插入这台计算机之后,计算机上的恶意程序就能够对 U 盘固件进行重新编写,U 盘主人根本就不会察觉到。
这么一来,全世界的 U 盘都能通过这种方式被 BadUSB 感染,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 U 盘是可被信任的,因为根本就没有反病毒软件能够查到。由此甚至可以引发一个问题:USB 设备是否已经到了根本就没有安全性可言的地步?
其实也不尽然,针对 U 盘固件,引入不可伪造加密签名机制就是种方案,杜绝恶意程序的重新编写。这就主要取决于闪存主控芯片制造商了。因为有人指责 Nohl 说,他先前在 Black Hat 上的演讲其实只针对台湾群联的闪存主控芯片——所以 2014 年年底,Nohl 还抽样了 8 大主要芯片制造商的主控芯片:群联、Alcor、瑞萨、祥硕(华硕的子公司)、创惟、FTDI、微芯、Cypress。
结果发现情况异常复杂。的确有部分 USB 主控芯片对 BadUSB 免疫——即无法对固件做重新编程,免疫的芯片占到抽样总数的一半,但每个品牌的表现都是很不稳定的。比如说,采用群联主控芯片的 U 盘都存在被 BadUSB 感染的风险,而祥硕则完全对 BadUSB 免疫,创惟的 USB 2.0 芯片没问题,但更新的 USB 3.0 芯片就有问题。其他 USB Hub、键盘、摄像头、鼠标等所用的控制芯片情况更是五花八门。而且实际上,即便是一个 USB 设备制造商的相同型号的产品,他们也会在不同批次中采用不一样的主控芯片,比如金士顿所用的 USB 控制芯片就有五六种之多。
难不成以后我们要用 U 盘之前,都得先把 U 盘拆开看看主控芯片的型号不成?
只要是 USB 接口就都不安全!
不知道很多小伙伴有没有留意过,斯诺登当年揭露 NSA 的文档中提到了一款窃听设备名为 Cottonmouth(如下图所示)。这就是个 USB 设备,据说能够偷偷地往目标设备中安装恶意程序。虽然文档中并未详述其具体机制,但斯诺登说:“如果 Nohl 和 Lell 发现的这种东西早就为 NSA 所用了,我也不会感到奇怪。”或许很久之前,NSA 就已经在这么干了,那么我们手里的 U 盘……
但这还不是全部。既然 USB 标准是允许一个 USB 设备具有多种输入输出设备特征的,那么 USB 设备的伪装实际上也就不仅限于仅针对 U 盘的 BadUSB 了,各种 USB 设备都可能出现伪装的情况。从你的 USB 鼠标、键盘,到摄像头、电子烟、充电宝。
除了文章开头提到的电子烟,2014 年年末央视曝光“改装充电宝盗取隐私”:看起来只是个充电宝,但实际上却有存储数据的能力,特别针对当时加密机制还没有现在这么完善的 iPhone 进行数据窃取。这么想来,我们周围但凡用 USB 接口的东西似乎都有带毒带马的可能性,这世界真是太残酷了——说不定你已经被 NSA 锁定,你的鼠标就带 APT 木马……
今年的 Black Hat USA 2016 大会上,分享丢 U 盘是否有效的 Elie Bursztein 不仅做了丢 U 盘的实验,而且还教育人们如何才能做个完整版的、伪装起来的 U 盘,那详细程度,从选购芯片到最终 U 盘外部材料成型一条龙,所用的都是成本很低的现成材料(点击这里)。
FreeBuf 先前也发表过一篇题为《利用 Arduino 快速制作 Tennsy BadUSB》的文章,用 Arduino Leonardo 单片机(似成本稍高),配合 Arduino IDE 简单的代码编写,就做成了一个可伪装成普通 U 盘的 USB 攻击设备。以后要黑谁,送他个 U 盘或充电宝,比邮件钓鱼大概有效多了。
USB 攻击的究极形态
Bursztein 在 Black Hat USA 2016 大会上将 USB 攻击分成了 3 大类,分别是社会工程(丢 U 盘),HID 伪装和 0-day 漏洞利用。前两种我们都已经在前文做了简单的分析,最后一种 0-day 漏洞利用,他只稍作了解释,主要利用的是 USB 驱动的 0-day 漏洞,只要计算机插上 USB 设备,就能立刻对计算机进行控制。
在他看来,0-day 漏洞乃是 USB 攻击的究级形态,无论是复杂程度、可靠性还是隐蔽性都达到了至高境界(虽然因为针对性强,所以跨平台属性不佳)。我们能够列举的此类案例实在稀有,因为这几乎没有被广范围探讨过。之前名噪一时的 Stuxnet 震网病毒,就利用了 USB(但似并非 USB 驱动的 0-day 漏洞)传播——Windows 系统中,.lnk 文件负责渲染 U 盘中的文件图标,插入 U 盘的时候,资源管理器就会扫描其中的 .lnk 文件来显示各种格式的文件,震网病毒就是将恶意程序插入到 .lnk 文件中——整个过程是插入就执行的,所以其隐蔽性自然可见一斑。
不过这种例子实在稀有,大约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极具针对性地进行攻击研究。对一般人来说,U 盘钓鱼和 HID 伪装的确才是最需要防范的。但在我们谈了这么多以后,是否还要说说 USB 安全的注意事项呢?
像 Nohl 说的,防范 USB 攻击的最佳方案就是不要用 USB 设备!为了这个目标,就请封死设备上的所有 USB 接口吧……说正经的,因噎废食当然不好,但来路不明的 U 盘甚至充电宝、电子烟都不要用,马路上出现 U 盘,也请忽略之;自己的 USB 设备也不要去插不受信任的主机设备。用户能做的,大概也只有这些了吧。
* FreeBuf 专题报道,作者 / 欧阳洋葱,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