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剧情都因它而起,可它什么也不是
1,MacGuffin 是什么?
为了照顾一下大多数知友,首先先说下这个词儿从哪来的吧:
出自 1966 年出版的《希区柯克与特吕弗对话录》的第六章。
其中希区柯克在谈到《海外特派员》(Foreign Correspodent)中的秘密条款时突然提到麦格芬(MacGuffin),特吕弗问“麦格芬”是一种借口么?然后希区柯克答道:
这是一种旁敲侧击,一种敲门砖,一种手段,通常人们称之为“别致的玩意儿”(gimmick)(俺注:英文里也可以做“魔术的机关 / 花招”)
下面就是“麦格芬”的由来。您知道,吉普林(英国小说家)经常描写印度人和英国人在阿富汗边境同土著的冲突。在所有这种背景的间谍故事中,始终不变的情节是偷窃堡垒地图。这就是“麦格芬”。“麦格芬”是人们给这类行动取的一个名称,即偷窃……文件;偷窃……材料;偷窃……秘密。实际上,这没有什么意义。逻辑学家想在“麦格芬”中寻找真相是无意义的。在我的工作中,我总是想,“文件”,或者“材料”,或者建造堡垒的“秘密”,对于影片人物应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我这个叙述者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现在说说“麦格芬”这个词是从哪来的呢?这令人想起一个苏格兰名字。可以设想在一列火车上有两个人在谈话,其中一个对另一个说:“您放在行李架上的包裹是什么东西?”另一个回答:“是一个麦格芬。”第一个人说:“麦格芬是什么东西?”另一个回答:“哦!这是在 Adirondak(美国纽约州的结晶山岩)山里逮狮子的工具。”第一个人说:“但是阿迪隆达克山并没有狮子。”于是另一个下结论说:“这样的话,它就不是一个麦格芬好了。”这个故事给您指出“麦格芬”其实是虚空,“麦格芬”是虚无缥缈。”
特吕弗也补充说:
这个东西就是说,当主要人物处于危险时,就有一种戏剧性的法则:一路上,这个主要人物生存让人揪心,以至于观众完全忘记了麦格芬。但是,仍然需要有危险,因为在某些电影里,到了最后的解释场面,在揭开麦格芬时,观众都会嘲弄起来,用吹口哨、嘘声表达不满。但我认为您的妙招之一在于,并不在影片结束时才揭示麦格芬,而是在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的时候,……
不过希区柯克马上又说,“麦格芬其实什么也不是。”
所以照希区柯克的说法:“麦格芬什么也不是”。
放心,我要这样回答问题,知乎一定有人组团来揍我。
MacGuffin 就是假定所有主要人物要追寻的东西,是戏剧发展的动力,整个电影的理由,而且,是观众以为自己要追寻的东西,这样电影制作者就可以通过它把所有材料组织起来,以此让观众沉浸于电影,而忘了 MacGuffin 是什么。很讽刺,对吧?所以希区柯克说他什么都不是。所以总结起来就是:麦格芬什么也不是,但是它很重要,因为它一旦失效(当然前提是这片子里有这玩意儿啊),整个影片会因此变得沉闷,提不起观众情绪。正如特吕弗在后面提到的【一个电影制作者(filmmaker)没有什么可说的,他要表现。】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认为电影制作者是一个“故事讲述者”(Storyteller),那么他工作的重点不是讲什么而是怎么讲。总结下自己的经验就会发现,在电影院里,观众永远会更关注“那架飞机俯冲下来了!OMG!!他们想杀了他!!!”(不知道这句在说啥的同学可以自动忽略全文最后一段)或者“拳击场那段儿真特么过瘾!”甚至“Hugh Jackman 太帅了!~~”诸如此类的事情。只有特别装 13 的影评人会在影片结束后打开豆瓣,在键盘上敲下“这部电影想说的是……”。同样一拨影评人,对希区柯克的评价是“希区柯克太过于炫技,可惜他没什么可说的。”
要知道这种手法不是希区柯克首创,《公民凯恩》里的“Rosebud”(玫瑰花蕾)就是一个典型的 MacGuffin。当时希区柯克并没有发明这个词儿,所以奥森·威尔斯说这是“只值 50 美分的精神分析读本。”这句话就等于,“其实什么也不是”。(妹子,知道为啥你说你看不懂了么?因为 Point 根本不在于 Rosebud!)
2,是否每部电影中都有麦高芬?
不是,但绝大部分娱乐电影都会有。
比如,(原谅我的装 B)侯孝贤的电影就没有,他从不会抛出一个类似的问题(悬念)吊着观众胃口。甚至有影评人认为他的电影更着重于呈现状态而并非讲述一个故事。看到题主是动画师,那么再举一个动画片《魔术师》。
那么,是否可以说“讲故事”的电影就一定有 MacGuffin 呢?
也不是。故事不是按照理论来讲的,所以讲故事的方法千变万化。这种讲法只是其中的一种(也有人认为是最有效的那种),但其他的讲法依然有效。比如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杀人短片》就并没有 MacGuffin,但这个故事讲得很动人,不是么?
什么?我能不能不装屄,干吗老挑这种叽叽歪歪的艺术片?!
当然能啦,比如我国观众喜闻乐见的喜剧片《甲方乙方》就没有 MacGuffin。
额,那还有多少电影有 MacGuffin
很多,很多,很多……
《卧虎藏龙》青冥剑
《谍中谍 3》兔子脚
《碟中谍 4》机密文件(简直是 Hitchcock 电影的翻版!)
《北非谍影》通行证
《法柜奇兵》法柜
《最后远征》圣杯
《变形金刚》能量块
《功夫熊猫》武林秘籍
《哈利波特与……》系列,据说是每集题目里“与”的那个东西(抱歉,俺只看过第一集的小说,如有错误请及时更正)类似 “标题就是 MacGuffin” 的还有:《哈维》里的哈维,《第三个人》里的第三个人、《两杆老烟枪》里的……额,好像还有 130 万英镑。
《低俗小说》中老大的手提箱里的东西,电影里没明说是什么。(你知道为啥丫能拿金棕榈奖了吧?)
类似还有《Ronin》(浪人 / 冷血悍将)里的金属公事箱,也是从头至尾都没说明是什么。
喜剧片也行,比如 2009 年大热喜剧《Hangover》里面那位 Doug。
……
明白了吧?俺就不赘述了
最后,分享一下希区柯克自鸣得意(或者谦虚谨慎)地讲述《西北偏北》里的麦高芬:
【含剧透,没看过此片者(以及不知道我上文那句飞机所述何物者)慎入】
我最好的麦格芬手法——所谓最好的,就是说最空灵的,最不存在的,最微不足道的——就是《西北偏北》里的那一个。这是一部间谍片,剧情提出的唯一问题就是:“这些间谍在寻找什么?”在芝加哥机场那场戏里,中情局的人正在向索希尔解释一切,在他们谈到维丹姆时他突然问道:“他是干什么的?”那个人答道:“可以说,他是一个做进出口贸易的家伙。”“那他卖什么?”“噢!……这就是政府的秘密了!”你看,这里,我们把麦格芬缩减到了最纯粹的表述形式:什么也没有。
感谢大家的好心与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