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如何评价是枝裕和的电影 《海街 Diary》?

$
0
0

日报标题:这部电影的故事,换个人拍一不小心就变烂片

扭蛋机

是枝裕和还是那个是枝裕和。

只是他把自己打磨得更通透、更圆润,也更平和了。

这种清淡、平和,就如同他自己所说的:“停下脚步,挖掘脚下微不足道却更柔软的事物。

1.

广州一俟入夏,人便恹恹地,懒得出门,也不想动弹,只是在家里对着一只落地扇,听风叶声嗡嗡地响,读书、看电影,或者泡在网路上漫无目的地瞎逛。

唯一的乐趣,是等待夜幕降临,调一杯冰镇的 Screwdriver,从电脑中翻出一部电影,一点一点地看。这时候,是枝裕和是很好的选择。

比如《海街日记》。

时长 128 分钟的电影,改编自吉田秋生的同名漫画,惊心动魄的戏剧冲突,被埋藏在很深很深的故事纹路里,镜头对准生活中的琐屑家常:梅酒、海鲜咖喱饭、鱼排海鲜饭、鱼生吐司、定食;以及滨海道的樱花、老宅里的梅树、穿过镰仓的火车;和服、烟火,还有沙滩和海浪。

看完心里想,“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真是很不容易的事啊。”就像张爱玲说的,“热闹之中捎带一点凄凉。”这里,每个人都热腾腾地活着,恋爱、工作、生活,从脸貌到举止、神情,有种一丝不苟的诚恳;然而,在她们心底那些看不见的幽微角落里,又有着不足为外人道的小小隐秘和哀伤——它们互为表里,互为因果,最终在周而复始的生活里握手言和。

四季流转,人来人往。

“你看啊,生活嘛,也无非就是这样。”

2.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着名的故事:弑父娶母。

弗洛伊德由此将男孩的恋母情结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相对应的,女孩的恋父情结被称之为“埃勒克特拉情结”——在古希腊神话中,埃勒克特拉参与杀害了自己的母亲,后来被用以概括女性在儿童时期形成的恋父憎母情结。

《海街日记》中,导演是枝裕和把这一心理现象贯穿全片,其中尤以香田幸的塑造最为凸出。

大姐香田幸,很早就肩负起照顾两个妹妹的责任,冷静、理性,而且坚强,开篇就展现出一副长姐如母的温润形象。然而,没有人想到的,她却是最离经叛道的一个。

她成为别人婚姻里的第三者。那个男人的脾气、性格,与她父亲极为相似。后来,在参加完父亲的葬礼准备离开的火车上,她下意识地对浅野玲说,“搬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吧。”

那一刻,与其说是同父异母的姐姐对妹妹的怜爱之心,不如说是一个介入别人婚姻的母亲对未来女儿的愧疚之情。

香田幸面对的情感难题是,在忠于自我的爱情道德伦理中的两难困境。

在镰仓的老宅里,她一直安慰浅野玲“没有人有错”,本质上其实是在安慰自己。这些话与其说是在告诉浅野玲,不如说是在抚慰自己——“本来嘛,生活那是二元对立非黑即白那么简单的。”

同时,她对父亲表现得越是厌恶——“即便他曾经很亲切、很和蔼,说到底也不过是个恶劣的父亲罢了。”——说明她心里越是在意这位父亲

没有这一细节,后面的转变——“他虽然不是个好父亲,但也许是个好人也说不定呢。”——也就谈不上顺理成章。

故事的尾声,和浅野玲站在山上,香田幸大声喊出,“爸爸是个笨蛋。”

然后,她选择与准备飞往美国的男友和平分手。

也许她看到了自己即将造成的另一桩悲剧,于是选择踩下刹车;

也许她只是幡然憬悟到:

这所谓“忠于自我的爱情”,其实根本不算什么爱情,只是对父亲的某种移情。

坦白讲,就故事外壳而论,这很容易拍成一部烂俗的电影。

是枝裕和厉害就厉害在:

他抛弃了一切辣眼睛的狗血情节,将电影彻底沈浸到生活中去,最终在平淡如水的家常中赢得了和解。

这是一种高超的叙事技巧,稍有不慎便可能沦为沈闷的纪录片。

好在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构建得十分扎实——既未刻意回避人性中的阴影,也没有悲天悯人地放大生活中的苦难——他只是平静地讲述这个故事,以一种宽宏的视角,仁慈地注视镰仓的四个女孩,并把答案还给生活。

3.

老二佳乃和老三千佳。

因为父母离异时年龄太小,这两人受到的心理创伤,反而没有香田幸那么大。无论是对父亲还是对母亲,佳乃和千佳都表现出不置可否的态度,大致是:

“啊,他们分开了,可也就这样吧。”

远不及香田幸表现的那么激烈,甚至调侃自己的父亲,“那就是第三个女人了,真能干。”

非要说有影响,也就是在择偶上能略见端倪。

开篇 4 分钟左右,在去参加父亲葬礼的火车上,佳乃说,“总感觉心里不舒畅,说是爸爸,已经十五年没见了。”而千佳却好奇地问她,“爸爸很温柔的吧,不是还一起去动物园玩过吗?”

这段对话的信息量很大。

首先是佳乃。

彼时,她大概和浅野玲相仿的年纪——中学生,不大不小,略略能独立生活,但又谈不上成熟。

这种年龄,最是容易被兵荒马乱的长辈们抛到了脑后。因此,她童年最亲密的长辈,反而是学校附近的食堂阿姨。可见,对于幼年那场变故,佳乃更多的是强烈的“被抛弃感”

成年之后,那种生活落魄、被主流遗弃的人,对佳乃就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她在这些人身上看到童年的自己,由此产生一种冲动,想去爱他们、保护他们。但这种人往往又是混蛋,于是她就这么一次次地失恋、受伤,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好在她的性格也比较没心没肺。

失恋了,天塌不下来。喝大酒,睡大觉。隔天醒来,该干嘛,还干嘛。成年人的爱情不是偶像剧。相爱时的快乐,分手时的利落,都是必备的礼仪。

而千佳,因为年龄太小,彼时她有外婆的贴身照料,所以对爱的匮乏感远没有佳乃重,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朦胧憧憬与想象。

在她模糊的记忆中,父亲是个很温柔的人,这多少影响了她的恋爱倾向。她跟同样平和、温柔的店长在一起,多少有某种补偿心理在作祟

4.

浅野玲……

啊,我能说广濑铃真的好萌吗?!(这样会不会很像怪蜀黍诶)

这个角色是整部电影中最让人心疼的角色。

她聪颖,早熟,敏感,懂事,乖巧,坚强,心思细腻……诶,还有什么适合赞美的词语啊?!语文没学好遇到这种情况真是拙鸡。

在这部电影中,浅野玲面对的情感难题是:与自己的身份和解

她的母亲是第三者,破坏了别人的家庭。

这种情况,一般我们会说,“这不是你的错。”但浅野玲却遇到了香田幸——和她母亲有过相似经历的姐姐,香田幸告诉她,“这不是她(浅野玲的母亲)的错。

简单的一句话,突破了传统的伦理偏见,道出了婚姻与爱情的复杂性。

哪有黑白对错,不过是冷暖自知罢了。

从刚踏入镰仓老宅时的小心翼翼,到逐步卸下心里的负担,这其中,香田幸功不可没。

更准确地说,是浅野玲和香田幸,互相解开了彼此的心结。

5.

所谓“饮食男女”。

食物既是欲望,又象征对死亡的反抗。

无论是日本黄金一代的电影大师,还是新浪潮的干将,都热衷于在电影中埋藏味蕾的印记。

从小津安二郎到是枝裕和,食物承载着人间烟火的脉脉温情,是抚慰、传承,精准定位着来处的坐标,也记录了成长中的苦难与温馨。

《海街日记》中,梅酒,这种日本家家户户都会酿造的果酒,就成为维系、传承亲情的纽带与象征。春赏樱,夏酿酒,日子就是这么过下去的。

浅野玲刚到镰仓老宅时,虽然不会喝酒,但也乐于、或者说渴望融入这个新的家庭。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和三位姐姐一起酿酒、饮酒,醉了,说几句胡话。姐妹间的隔阂,一点一点地消融。

后来,香田幸把外婆留下的梅酒送给母亲,母女握手言和,很有一种克制的体面与温情。

佳乃,前面说过,家庭遭遇变故时,她正处于长辈们无暇顾及的尴尬年龄。所幸有海猫食堂的二宫阿姨,给予了她足够的温暖。因此,她始终对二宫阿姨的定食念念不忘。

千佳,开篇 3 分钟左右,三姐妹围在一起吃饭,她嫌腌菜口味太淡,又放了些酱料,香田幸责怪她,“我说你啊,会得高血压的,像外婆那样。”可见佳乃的口味,是随外婆的。原因是,父母离异时,千佳年龄还太小,不得不由外婆贴身照顾着。

浅野玲,父亲生前做的鱼生吐司,一直是她最珍贵的味蕾记忆,也侧面印证了她的看法,“父亲是个很温柔的人。”

6.

很多人觉得日本电影新浪潮一代,远不及黄金一代的大师们视野开阔、有深度。

我觉得这多少有些求全责备。

事实上,是枝裕和也表达过“不想成为小津安二郎接班人”的意思。

平心而论,是枝裕和的电影,既能刻画人性的幽微,又能呈现欲望的纤细,同时不乏诗意的镜头美学,难得的是越来越从容、恬静,有种举重若轻的达观。

《海街日记》这样的电影,多看一部,都是观者的幸运。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