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为什么一些明显不符合普遍审美的作品会被认为是艺术珍品?

$
0
0

日报标题:「这些东西好难看啊,凭什么名气那么大?」

知乎用户

为什么一些明显不符合正常审美的作品会被认为是艺术?

其实,艺术根本是两回事啊!

首先,有一些回答已经说明了一部分,那就是艺术的进程,就是不断地颠覆之前人们的审美观。你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画的女神,觉得美极了,不可超越了。那的确是美,而且蕴含着和谐,节制,神韵,甚至灵魂。可是之后呢,人们的审美还能走到哪里去呢?于是后来,现代主义生长起来,由毕加索发扬光大。艺术从此想找到自己各自的意义,保持各类艺术的纯粹性。绘画不要雕塑的空间感,不要人体的和谐,只要它最本质,最纯粹的特征,那就是平面。

(毕加索 「梦」)

就这样,艺术在净化后,完成了自我实现。

那么另一个问题,什么是艺术品?

从杜尚起,到安迪沃霍尔终,这一个时代,完美地摔碎了所有的艺术品,建立起人们重重的疑惑。丹枫提到了他们,他很谦虚,说他是门外汉。那么我很抱歉地要说,的确,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下面一一反驳。

1. 杜尚不是返璞归真,杜尚是在引起恐慌。一个小便池放进展览馆就是艺术品,那日常生活中的小便池为什么不是艺术品?这就是杜尚提出的尖锐问题。是对艺术的嘲讽。和谐就是艺术?艺术就要美?这个小便池的名字叫「泉」,分明是在嘲弄安格尔。

一件艺术品不必代表美,美已经死了。……达达,废除一切社会阶级和等式,废除记忆回忆,废除考古学,废除未来……从和谐跃开,跃向另一个层次。

——查拉《达达宣言》

(杜尚「泉」)

(安格尔「泉」 和谐统一的美感,少女左侧柔和平滑的线条,腿微曲,和右侧丰富的物品和线条伸展构成一种灵动的和谐。而这精心设计的画作,被一个小便池无情打倒。)

2. 安迪沃霍尔的可乐瓶,想说明的并不是有趣。正相反,他要说明的是无趣。和商品无二致的呈现,不断的乏味的展现,怎么会引起有趣的思考呢?安迪要引起的,是现代人无止尽的空虚感。而他最重要的母题,梦露,也必然不是在强调人生是多姿多彩的。丹枫老师大约是个生活的乐观者,而沃霍尔,是个观望者,他热爱商品社会,也思考这个社会。匆匆浏览的展览,匆匆忙忙的社会,每个人都能成名十五分钟。推荐看看@成长回答的安迪沃霍尔问题,非常精彩。安迪·沃霍尔的作品美在何处?

(这是几个月前的答案,现在我觉得当时对安迪的理解有偏差,写的不好,伤心,以后写更正确的答案。)

3. 说到艺术,不可不避开阿瑟丹托,这个当代的艺术审视者。他在看了沃霍尔展览之后惊恐不已,回家后做了个实验「红方块实验」:

丹托构想了这样一个展览,有九幅尺寸质地相同的画布,涂满了相同的红颜料,第一幅是克尔凯郭尔描述过的一幅画,题目是“以色列人穿越红海”;第二幅是由一位心理洞察力极强的丹麦肖像画家创作的作品,名字叫“克尔凯郭尔的情绪”;第三幅题名为“红场”,机智地表现了莫斯科的风光;第四幅是极简主义绘画,碰巧的是,它的标题也叫做“红场”;第五幅是宗教绘画,题名为“涅槃”;第六幅 是由马蒂斯的门徒捉笔的静物画,叫做“红桌布”;第七幅是来自乔尔乔内作坊的敷了底色的画布;第八幅是用铅红上色而不是敷了底色的画布;第九幅是艺术愤青 J 先生拿来参加展览的题名为“无题”的作品。

前六幅显然都是艺术品。第七、八幅显然都不是艺术品。第九幅是件有争议的作品,丹托勉强算它是艺术品,却宣称它是“空洞”的。

——阿瑟·丹托:《寻常物的嬗变》

所以,什么是艺术?丹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写了无数文章,不再赘述,总之,已经远远不再是我们最初所和审美联系起来的那个艺术了。

4. 从杜尚到沃霍尔,他们带来的另一个风潮是:现在我们在评价一个当代艺术作品的时候,通常都是在理解它的思维过程,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这时候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了,艺术走到了这里,该怎么继续?当包装盒和小便池都成为艺术,复制品都成为艺术的时候,下一步,艺术该如何发展?

全世界都在找答案。

我是一个表达能力很差的人,但是我仍然急切地希望大家能够理解艺术,理解艺术品,不想再在这种问题下看到有人说这艺术就是装。

补充三点。

【一】有知友说我这想法太严肃。美学本属哲学,只是让我们对艺术有更多的思考,了解「为什么是这样」以及「还将会怎样」。有这样的前提,我们就可以开开心心地去欣赏艺术品了,困惑少了, 趣味也就多了。这里有 80 多个答案,几乎每个思考方向和理念都不一样,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好,只要任何一个答案对一个人有启发,那就很棒了。

【二】艺术可以表现丑吗?可以,而且这在艺术史中举足轻重。艾柯就出了一本超厚多图慎入的书「丑的历史」,如果有机会翻阅一遍其中的图,你会浑身难受,面部扭曲,有异物感和呕吐感……(亲身体验)这不是说它们是糟糕的艺术品,正相反,很多是杰出的作品。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存在?以绘画为例,先看两张图。

(达利 内战的预感)

(毕加索 格尔尼卡)

以达利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绘画极尽扭曲恶心之能事,笔下全是萧条、夸张与不和谐。他自己说,他感到这个世界恶心透了,那就是他眼中溃烂腐朽的样子。(原话不记得了。)鲁迅说,他要“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对于达利诸人而言,只要揭出最深的痛苦和丑恶,至于引起什么,就你们感受一下,他们才不管。 再看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我们除了觉得太难看了这什么玩意儿这老子能画一百张之外,还剩什么呢?的确,我也一样,这画对于我来说,除了知道是个艺术品之外,毫无欣赏力和感情。但它不是为我们而生的。经历了二战创伤的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生灵涂炭,一片哀号。而毕加索的创作,满怀着反战的愤怒和苦痛,每一个经历了二战悲剧的人看到这个,都会产生强烈的震撼。这就是艺术场域(field),一群人理解一类艺术。这不是优美,而更偏向(尽管不是)先令人有痛感的崇高。此时的丑,却是彼时最沈重尖锐的武器,乃是最好的艺术,简直可令天地为之恸哭。

【三】像其它答案那样分析绘画的结构、线条、隐藏的美感有没有必要?这涉及到艺术的灵肉分离。90 年代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风靡大学校园,其中同名的这一篇论述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灵魂与肉身之说。他认为在启蒙运动之后,灵魂有无已经不再意味着价值高低了。这也给我们提出了艺术与身体的问题,在现代,艺术还要不要灵魂?我们还要不要给艺术找出意义?如今的趋势是,艺术想要保持纯粹性,而所有的情感和道德成分都带上了生活的影子,是故艺术必须统统拒斥之。这不是作死吗?没错这就是作死,似乎在自掘坟墓。

而艺术如何重新找到出路呢?当丹托所构想的“红方块实验”中的红方块艺术品和红方块桌布一模一样,当艺术变成了不让人思考意义的躯壳,这是不能承受的艺术之轻吗?什么时候我们可以重新细细品读一个作品呢?我不知道,我只是个偶然闯进美学大门的小姑娘,还没有看见宝藏就已经晕头转向。已经远远偏题了,有万千话想说,所以从这一个“鉴赏不美的艺术”切入点开始,写了一系列分支的问题。感谢大家的赞同,共鸣总是好的,能予人启发也让我颇受鼓舞。不知为什么想起了王小波引过的一句话“只有歌要美,美却不要歌”。我们用种种方法想诠释美和艺术,想提高感受力,而艺术呢,甩甩头,走向莽丛中。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