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为什么当「直觉」和「科学」冲突时,人们似乎更相信自己的「直觉」判断?

$
0
0

日报标题:为什么看到「转给你心爱的人」,他们就转了?

譬如前段时间的「疫苗危机」,公众出现了拒绝接种疫苗的情绪,尽管有许多科普文章都在强调接种疫苗的优点,但评论区里依然有「我反正是不会选择让孩子去冒这个险(指接种疫苗)的」,为什么「科学」的权威性似乎在下降?

沉默的马大爷

我觉得谈不上“科学的权威性下降”,其实在公众的心目中,“科学”这东西的形象一直很复杂。一方面,大家都享受到了科技进步的好处,承认科学家在从事一项崇高的事业;另一方面,大家其实也搞不懂这帮科学家究竟在干什么,未知的事物自然会引发恐惧和不信任的情绪。“崇高的科学家拯救人类”和“疯狂的科学家毁灭人类”这两种叙事一直是并存的,谁占上风取决于近期热点事件的风向。

具体到科普文章这件事上,一般来讲,人们被外界信息说服,有两种常见的路数,一种叫中心路径,意思是诉诸理性,理智分析评估信息,最后做出判断。比如你想买个手机,分析各种性能参数个人需求,最后做出选择,走的就是中心路径。另一种叫外周路径,就是诉诸直觉,不做用太多理性思考,跟着感觉走,比如明星代言之类的粉丝营销。

科普文章走的都是中心路径,摆证据,引文献,讲道理,这是科普的天然限制,因为科学本身就是理性的产物。但是,中心路径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一方面,理解和接受这类信息是有门槛的,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逻辑思维习惯。另一方面,每个人对于信息的偏好本身就存在个体差异;许多研究发现,认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较高,也就是愿意投入心力思考问题的人,更容易接受中心路径的说服信息。

与此相反,网上的各种谣言以及非专业的个人交流,大多走的是外周路径,诉诸经验和情绪(比如“转给你爱的人”)。这种信息的接收门槛更低,符合大多数人默认的思维模式,因此在大众中间更有市场。尤其是疫苗这种生死攸关的话题,由于进化的缘故,我们天生就对负面信息更敏感,因此更容易受到恐慌情绪的左右,无法理性思考。

这也是科普的一个悖论:愿意读科普文章的人,大多不需要被科普;而最需要被科普的人,科普文章却起不到效果。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