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玩耍不如工作,休息不如工作,瘫坐睡觉都不如工作
工作以后注意到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年轻人,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里去了,即便在休息的时候也更愿意选择去加班,虽然感慨生活实在太累了,但根本不会自己停下来,让我想起以前在大学里遇到的学霸...拼命给自己施压,撑不住了也死扛,这算不算是一种上瘾行为?
「工作狂」算成瘾行为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从你对问题的描述看,我觉得你希望我给出的答案是「是」。因为你形容身边的年轻人「根本停不下来」、「拼命给自己施压」、「撑不住了也死扛」,这些都不是什么好词。看起来你自己不是这样的人,你也不喜欢那样的生活,甚至他们都这么拼命工作,弄得你也有些焦虑。你已经隐隐怀疑他们的行为有问题了,如果有心理专家来定义下他们的行为就是「工作狂」和成瘾行为,你的焦虑就会减轻些。
万一他们的拼命工作的行为居然不是「上瘾」,而是「上进」,不仅上进,而且还在未来给他们带来升职加薪成就感,把你远远地拉在后面,这就麻烦了,你的焦虑就没法排解了。而把这种拼命工作的状态定义为「上进」是完全有可能的,你看隔壁那些问拖延症和时间管理问题的人,不就希望自己有这样的状态吗?
第二个原因,我也是一个懒散的人。从我的价值观讲,我肯定不认同这些写字楼忙忙碌碌的年轻人,成天处于焦虑中,为了生存牺牲生活。把它定义为一个问题,就说明这不是常态,我们要重视它、解决它。
再说,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如果这些行为属于「成瘾行为」,就进入了我的领域,说不定以后还会有我的来访者。如果这些行为都算努力上进,那我就没生意了,我就焦虑了。
既然我们两都想把它定义成问题,在本题这个问答环境中,当然它肯定就是成瘾!
问题已经回答完了,我们可以来聊点别的了。
心理学上到底有没有关于某种行为是否成瘾的判断标准?
有的。标准我背不出来,应该能搜到。但是有个来访者站我面前,我大概是能判断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标准有两个。
首先,这些行为是否是一种逃避。因为成瘾行为本质上就是对内心孤独、沮丧、焦虑等消极情绪的逃避,这种逃避行为暂时有效,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所以就需要不断重复,从而变成了新的问题。成瘾者想逃避的消极情绪大部分是因为没法跟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这些亲密关系当然是「生活」中的,而「工作」正好跟生活对来起来,「工作」当然可以成为逃避生活中人际关系的成瘾行为。比如很多小说都爱虚构这样的情节:一个女强人因为恋爱或家庭生活不如意,就把所有的精力放到工作中,不用说,对员工和同事肯定是冷若冰霜的嘴脸了。
其次,人对这些行为是否有足够的自控力。如果他「选择了」努力工作,那也许不算成瘾行为。但如果他不想这样,但是根本停不下来,他是被选择的。而这种「停不下来」更多是出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工作本身的要求,比如有个很紧急的项目或者有个严格的老板逼着你。他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自主性和控制能力,那可能就成瘾了。
不过这事细究起来有些复杂。我读过网上有篇熊文叫「牛逼顿的一生」,其中讲牛顿的一段是这么说的:
「牛顿老师的一生是天才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也是孤独的一生。一辈子没有朋友,也没有结过婚。当然他肯定不会孤独,因为科学的世界里乐趣无限,快感连连。」
假如牛顿老师也不愿意和他人建立积极的亲密关系,假如他一开始做研究也「根本停不下来」,他算不算科研成瘾?
应该不是吧?没听说过科研成瘾啊?你可以说,他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跟逃避可不一样(可是万一一个赌徒喜欢的就是赌博呢?)你也可以说这些成瘾患者期期艾艾的,可是牛顿老师情绪稳定(可万一来个患抑郁症的科学家呢?也不少啊?)
我觉得我们不把牛逼顿老师当作一个成瘾患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社会文化赋予「成瘾」的价值是负面的。而赋予「科学家」和「工作」的价值是正面的。「工作成瘾」把一个正面的价值和一个负面的价值放到一起,多少有些违和。当然人牛逼顿老师压根也不在乎,牛到一定程度的,标签都是浮云了。
咦,不是讨论成瘾的标准吗?说着说着怎么说出了福柯老师的味道,所有的定义都是一种社会权力?
就像文章的开头,我说了我们为什么愿意把这些行为定义为一个问题,有我们的「私心」。其实社会文化也有它的「私心」。我们可以来想想:社会文化什么时候会把某种行为定义为「问题」而什么时候不会?这样定义对社会的好处是什么?这种好处是否跟个人的福祉有矛盾?
显然,社会文化只会把那些无法创造价值、消耗资源、破坏社会秩序的投入和沈迷定义为「成瘾」,而大部分时候会把服从社会秩序和创造价值看做是美德。而大部分人开始觉得过度工作是一种「问题」的时候,他们已经在反抗这种价值观了。
所以「工作是否成瘾」很难定义,除了具体行为,背后还有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在较量呢。再衍生一点说,沈溺于行为无法自拔算成瘾,那沈溺于某种价值观无法自拔算不算成瘾呢?
哎呀这事越说越复杂了。没能给你直接的答案,希望能和你一起有些思考。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