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好问题。
先来张图感受下。(Earth science: Crystallography's journey to the deep Earth : Nature News & Comment)
图 1.
从地壳往里,分别是上地幔,下地幔和地核。地壳主要是沉积岩、火山岩、变质岩组成;地幔主要是高压硅酸盐矿物;地核是 Fe-Ni 合金加上一些轻元素(Si, S 什么的)。
那我们怎么知道里面分为地幔和地核的呢?请看图 2.
图 2. (Bayerisches Geoinstitut - Research, page 35)。
从图 2,我们可以看到地震波随深部增加是不连续的。我们就认为是发生了相变(Phase transition) ,导致波速产生了变化。地震波的方法让我们识别出了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和地核。甚至通过地核外核没有 S 波,我们得出外核是液态的(液体不能传递 S 波)。
从图 1 里可以看出,地壳真的是很薄的一层,那怎么知道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
来源有(1):由于构造运动,从地球深部带到地球表面的岩体,矿物(包裹体,最有名的就是钻石了,钻石需要形成于大于 140km 以下的深部,然后被岩浆带到地表),分析其成分,我们就知道下面有些什么;
(2):大洋(大陆)钻探,取岩芯,就知道地球里面有些什么;
(2.5):但是,这些能得到样品的都是很浅的一部分(钻探不超过 20km,而地球半径 6400km),构造运动能带上来的样品深度不超过上地幔,那更深怎么办?
(3):地球物理的方法,如地震波。通过人工地震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类似如图 2 那样的图(注:图 2 是通过天然地震的数据得到的。谢谢@Adorno 指正)。
(4):实验的方法。我们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得到各种不同矿物的弹性变量、电导率等,然后把不同矿物组合来比对对应相应深度下得到的地震波图,电导率图,来推测地球内部是什么组成的。
(5):计算。通过计算的方法来得到里面的可能组成,特别是地核的地方,实验的方法已经达不到那么高的温度和压力了(超出了目前人类材料的极限),只能通过计算模拟,推测里面的组成。
如有遗漏,请大家补充。
参考文献:
1) Thomas Duffy, 2014, Earth science: Crystallography's journey to the deep Earth. Nature, 506, 427- 429
2) Bayerisches Geoinstitut, 2004, FROM CRUST TO CORE AND BACK.
前面的答案不准备大改了,为了保持简洁和易读性。后面增补一些热心专业人士的补充,一些问答,和一些读物(给那些觉得答案太简单,不过瘾的朋友)
补充:
@周半仙:“最原始的计算地球的圈层结构时,戈尔德斯密特采用了类比分析——把地外空间的陨石碎屑的结构构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大部分的陨石碎屑都具有圈层结构(其模型同作者的说法类似),从而推测出地球的内部组成……这应该是比较朴素的论证了吧,当然,对于地球物质组成不仅仅是通过统计来完成的,也有一些地震勘探、同位素分析等多种手段相互结合。”
@triples: “顶赞!关于地球总体成分和内部结构的推测,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手段是陨石的岩石地球化学和太阳系演化动力学。铁陨石和铁石陨石的存在是岩浆分异模型的直接证据。另外原始球粒陨石提供了太阳系早期元素分布的信息,太阳系内所有的行星的组分都受到其制约。”
@triples:“ 早期的研究手段受到当时对陨石认识的限制,虽然大体思路是对的。实际上人类迄今收集的陨石绝大部分都是未分异的,很多原因造成这个结果。占少数的分异过的陨石样品,虽然能作为分异存在的证据,但是其各自母体之间的特性千差万别,对估计地球内部构造来说不像地震学和高温高压实验那样有效。”
@triples:“ 1 行星自转来自冲击过程中提供的旋转角动量,小行星带里那些体积很小成分单一的个体同样有自转。 2 行星早期的热源很多,定量的估计各个热源的贡献也一直在研究中。现在地球的主要热源是铀的放射性同位素。 3 在行星中,地球表的面其实已经非常活跃,只是在人类历史这种小时间尺度上还算稳定。更活跃一点的话就会像木卫 lo 那样全是火山。”
(作者注:在早期,陨石、太阳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地球,起了很大贡献。
Q: 我们怎么知道一块石头是不是陨石?
A: 陨石主要分为石陨石和铁陨石。但是最准确的确定,是测里面的同位素组成,例如氧同位素,陨石或其他星球的碎片,和地球氧同位素组成不一样。
Q: 我们怎么知道太阳的成分?
A: 吸收光谱。不同元素有不同的吸收光谱。一个伟大的发现。
图 3: 陨石,包含 Fe-Ni 合金和橄榄石,美不美?)
问答部分:
@云何:为什么钻不下去了?压力太大?
A: 一方面是压力大,温度高,地壳质地变硬;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钻探都是用的组合钻杆(是很多截拼起来的),这导致 1)是越到深处,钻得越慢(放钻,钻样,收杆,取样,越深的话,打钻越繁琐);2)钻杆过长了的话,刚性就没那么强,更难钻了。
@人类是怎么知道地球里面的成分的?应该钻不进去吧?
A: 参见@triples 的回答。地球总体成分我们是可以约束的,深部应该大部分为 O, Si, Mg, Fe, Al, Ca 这些元素,通过高温高压实验,可以得到相应的矿物。将这些矿物的性质来比对解释地震波,电导率等,就知道地球里面绝大部分是什么了。另外地球形成早期,是经历了一个分异过程,较轻的硅酸盐浮到上面,较重的 Fe-Ni 或其他亲铁元素会聚集,然后沉到地核。
@王昊诚:我看 4.5 的方法是推测和计算,是不是还是理论阶段?就是说人类目前还没有接触过比较深的地球中心的物质。PS:下面钻石很多吗?
A: 是处于理论阶段,但图 1 基本上是地球科学界的共识。
嗯,某种程度没有接触过。但是有种地幔柱学说 (地幔熱柱),认为可能将地核和地幔边界的东西带上地表。但是否存在地幔柱争论较大。 地球深部的碳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可能会有很多钻石。
另外,其实我们认为地幔有对流存在,能将深部的物质带到上面,然后通过洋中脊(Mid-ocean ridge);洋岛(夏威夷那种),喷出地表。地表的物质能通过俯冲,返回地球深部。最近很热的前沿课题就是,能俯冲多少碳到地球深部,怎么进去的,怎么影响着我们的气候。
@朱庆喵:地球内部的热能来自什么呢,是核反应吗?如果是哪会不会燃烧殆尽的时候呢?
A: 经典的问题,在发现同位素之前,很多人争论,如果知道起始温度,知道地球大小,那么就能算出地球内部多长时间冷却,如果地球形成时间过久,里面不是早冷了?
同位素的发现为地球科学带来了至少三方面的重要影响:1.同位素衰变能放出热(类似核反应),这位地球内部的温度起了重要作用(地球内部热另一方面来自于早期地核形成时,势能转化为的),这使得地球冷却时间大大加长。2.同位素衰变只跟时间有关系,那么同位素定年能使我们知道地壳形成的最早年限。3.同位素示踪,通过元素同位素,我们知道某块岩石,它形成时所在的地方,这对理解地球演化很重要。
@冯丹琪:地球内部有么有可能是有一段空洞的?
A: 存在大的空洞可能性极小。因为里面压力太大了。1bar=10 米水=1 个大气压=105 Pa. 那么 100GPa=100*109*10 米水……
@Sharpay: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速度变化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A: 地震波的获得,是个很复杂,繁琐的过程。大致思路是:先创造一个波,然后不停接收从地里反射回来的波,这里面有 S 波和 P 波;注意创造波的地方和接收波的地方可能相隔十万八千里。
@杜匡俊:想知道如何确定 inner core 是由 Fe 和 Ni 组成的?地震波的在地球内部的速度又是如何测定的呢?
A: 1)铁陨石主要成分是 Fe-Ni,陨石被认为是行星的碎片; 2)19 世纪,我们算出来地球的密度(5.5 g/cm^3),并且表面岩石的密度是~2.6g/cm^3,那么地球里面是不是应该有密度更大的东西存在?
非专业读物:《搏击沧海:地学革命风云录(第 2 版)》by 许靖华 (搏击沧海 (豆瓣))
<Plate Tectonics> by Tomecek, Stephen M. (Plate Tectonics (豆瓣))
半专业读物: Deep earth and mineral physics. Elements, 2008, Volume 4, Number 3
注意:题主专业是实验地球化学,不是啥都懂,如有错误,请斧正。
图 3. Pallasite meteorite(Lecture 1 - F06)(注:有同学反应密集恐惧症,就换了张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