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中国的垃圾分类还要多久才能真的实行?为何现在不能分类?该如何改进呢?

$
0
0

日报标题:简单垃圾分类我们都在做,客厅厨房厕所各一个垃圾桶就是

相关链接:「上海垃圾偷倒江苏 2 万吨」的背后:我们三分之二的城市被垃圾紧紧包围

陆琼,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在读

1. 在我看来,垃圾分类是真正体现一个国家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实现全面的垃圾分类及处理,

1)需要社会各阶层普遍具有垃圾分类知识和意识;

2)需要政府部门出台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

3)需要公共税费和财政的经济支撑;

4)需要垃圾分类处理网络中的各部门具有相应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5)需要上述各个方面相互信任,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细思恐极,上述的要求,不比打赢一场战争难度小。垃圾分类不是小事,需要循序渐进,从每个人做起,现在做起。

在我国,

1)大部分居民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尚为浅显与片面,只有部分居民具有主动垃圾分类的意识;

2)政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部分城市出台了垃圾分类的相关条例,但由于配套政策不完善,监管不严,大都形同虚设;

3)全国各地针对居民所征收的垃圾处理费普遍过低,没有真正实现“谁污染谁付费”;各级城市的公共财政普遍优先考虑更受关注的民生问题,大部分城市的垃圾处理只能停留在“清运”的程度,谈不上真正的无害化处理,更谈不上全面的回收利用;

4)资源回收企业技术水平低,规模化程度小,一些新型资源利用企业的盈利能力差,市场培育不完善;

5)北京等 8 城市 2000 年起就试行过垃圾分类回收,一方面,部分居民不配合,参与程度低,市政部门投入资金后收效不大,积极性受到打击;另外一方面,出现了居民分类,市政混收的情况,导致居民对市政部门产生严重的不信任;两种情况相互交叉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各地的垃圾分类总体结果是 “ 试而不行 ” 。

2.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垃圾分类,是为了让垃圾的各组分各得其所,物尽其用。

垃圾分类成功的关键,来自于
1)法律强制执行的压力;
2)资源回收利用产业由后端分类利用拉动前端分类回收的拉力;

自上而下的压力是需要的。如果像美国、日本、台北等地把分类回收列为法律强制行为,违者罚款或负相应的法律责任,那么部分不支持、不理解的居民,也会在压力下去学习并实践分类回收。

我国目前还没有实施强制垃圾分类的法律。

2000 年确定的第一批垃圾分类试点城市是 8 个(我国 8 城市试点垃圾分类 14 年收效甚微),2014 年开始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建设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后,增加为 26 个(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等五部门关于转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等部门关于公布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的通知》的通知)。

在这 26 个城市中,部分城市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办法,比如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更多城市的法规还在制定中。

虽然已经有了法规,但是这些法规的强制性和威慑力普遍不足。各类媒体曾经报道过行人闯红灯罚款(行人闯红灯 到底怎么罚?(图)),但是恕我孤陋寡闻,还没有听到过有居民因为没有进行垃圾分类投放而遭到罚款的。

来自法律层面的分类压力不足,导致全社会的分类意识普遍较低,主动实现分类的意愿更低。

3. 垃圾分类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回收再利用产业体系的发展与完善。它将产生一种由后端利用传导到前端分类的拉力,由于不需要法律强制,所以与各部门的摩擦成本很低,更容易获得居民的支持。

我国实际上很早就试行垃圾分类回收了。物资匮乏的年代,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回收废铁,废纸,废塑料,小到一块牙膏皮,都能换回一小块麦芽糖。当下,我们也不用担心餐饮行业厨余垃圾的去向,因为早在政府出台规范化文件前,人们早就已经开始了 “ 泔水猪 ” 、“ 地沟油 ” 的实践。从资源回收的角度看,民间自发形成的 “ 地沟油 ” 生产相当经济高效,只是他们不该用来冒充食用油而触犯道德和食品卫生管理的底线。

从居民的角度看,废铁、废纸等是有价格的资源,它们可以作价卖给废品回收站,并且具有足够的流动性,属于特殊的 “ 硬通货 ” 。

从宏观的角度看,废铁、废纸等物资得以去除 “ 垃圾 ” 的标签而资源化,是因为这些物资的背后有一个完善的回收再利用体系。如果由于技术的发展,某一类物资的再利用价值高于其回收成本,那么就会有人投资再利用设施,有人进行大宗收购,有人从事运输,有人从事分类回收,这样,从产业链的后端不断往前端传导,最终就会从居民手中回收到这类物资。

这个回收再利用体系的成立,需要多方面的客观条件。

第一是物资本身需要具有很高的再利用价值,比如废旧金属,不过,随着钢铁产能过剩和钢铁价格的下降,废铁的受青睐程度已经降低;拾荒者们更偏爱铜等有色金属。至于废旧家电和电子产品的回收,通过简单的拆解和熔炼,就可以获得金银等贵重金属混合物,是贵屿等地形成大规模电子产品处理行业的基本逻辑。

第二是回收再利用的成本必须很低,至少低于再利用收入;标准化的啤酒瓶只需要进行清洗消毒后就可以直接利用,但碎玻璃的收集成本高,需要重新熔炼,大规模商品化处理的难度大,于是碎玻璃除少量用于建筑材料外,往往在垃圾堆中无人问津。

第三是在整个物资利用的体系中,回收料占新物料的比例要比较高;矿泉水瓶是 PET 塑料较大的使用领域,回收矿泉水瓶获得 PET 再生料后,是 PET 非食品类利用的高性价比原料;塑料酸奶盒多采用 PE 或 PP 制成,而 PE 和 PP 相对来说一种通用材料,同时生产大量其他类型的塑料制品,即使回收全部塑料酸奶盒,占全部 PE / PP 使用量的比重也不大,更何况酸奶盒需要额外的清洗。所以矿泉水瓶是硬通货,塑料酸奶盒的流通性则差许多。

归属于商务部和工信部管理的垃圾分类资源化需要服从上述资源再生利用的客观规律,归属于建设部和各地市政环卫部门管理的垃圾分类处理也需要服从上述几条规律。

市政部门的垃圾分类处理,也是一种资源再生利用。

地球范围内,垃圾处理最原始和最终极的方式是填埋。在填埋之后,发展了降低其环境影响的卫生填埋。为了实现资源回收和垃圾减量,又发展了市政堆肥和焚烧。堆肥在于回收有机物生产有机肥,焚烧在于回收垃圾中的热能。他们都对垃圾分类有一定的要求。堆肥需要相对无毒无害的有机物,最好的对象是家庭餐厨剩余物;焚烧则不欢迎高水分和低热值的组分,比如说家庭餐厨剩余物。所以,堆肥和焚烧是两种互补的垃圾处理方式,最简单的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应该是干湿分离,即餐厨有机物一类,其他一类。

那么市政堆肥和焚烧在分类利用和分类回收上会面临有什么问题呢?为什么不少城市有堆肥、焚烧、填埋等各类设施,但市政级别的垃圾分类回收利用还是不能广泛开展起来呢?

我们从前文所说的三条规律来分析。

堆肥产生的有机肥本身具有较高的价值,是发展有机农业,规模化生产有机产品的重要原料。事实上,目前发改委核准的商品有机肥价格也高达数百元一吨。但是,市政堆肥生产的有机肥,其商品化成本较高,导致堆肥的相对盈利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高品质的有机肥需要高品质的堆肥原料,剩饭剩菜里掺杂一张餐巾纸理论上都是杂质,那么对于前端分类就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需要专门的转运物流来进行运输保障。与化肥相比,有机肥的市场本来就不大,而养殖废物,园林垃圾,食品加工或餐饮业的集中收集更易于规模生产商品有机肥。综合来看,堆肥符合上述第一条规律,但不能满足第二条和第三条。

在垃圾分类率不高的情况下,生产高品质的市政商品堆肥面临着收运不足,单位原料成本过高,产量过低而有机肥价格偏高的一系列问题,这将进一步导致分类收运能力不足的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那些管理水平不高的城市来说,与其专门腾出一个车队运输只有一部分社区居民分类的少量厨余垃圾进行堆肥,费了老劲还不能一定保证挣钱,还不如一车把全部垃圾拉去填埋或者去焚烧。

于是,市政堆肥,卒。

生活垃圾的前端厨余分类,卒。

2013 年,全国 1.73 亿吨被清运的城镇生活垃圾中,只有不到 2%被进行堆肥处理。而据谢新源(2008)的研究,北京市居民家庭的厨余垃圾占生活垃圾的比例高达 69%。

垃圾焚烧的应有之义是回收垃圾中的热能。电能是垃圾焚烧厂的产品。电的价值显而易见;垃圾焚烧厂发电的成本很低,被电网接纳后,垃圾电就有了商品流动性。这符合前文所述的第一、第二条规律。但是,即使我国能源利用结构发生重大转型,垃圾电也还只是电厂队伍中的小弟弟,除了火电、水电老大哥外,风电、核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的潜力和规模远远排在垃圾电前,可能连潮汐能都要比它个大。这不符合第三条规律。

于是,垃圾焚烧的主要经济价值就不在于回收热能,而在于减少垃圾填埋量,降低垃圾填埋场高昂的土地成本。目前,全国各地的垃圾焚烧厂,其最重要的盈利来源,不是来自于发电收入,而是来自于城市财政支付的高达 30-150 元每吨的垃圾处理费(数据来自个人经验,无官方文件依据,仅供参考)。

从工程师的角度来说,垃圾焚烧厂需要前端分类,如果垃圾中含有过多高水分低热值的组分,需要在燃烧过程中增加部分助燃材料,同时炉内温度过低会导致烟气超标,这些都将增加垃圾焚烧的处理成本,降低发电效益。

然而,对于以特许经营方式运营的垃圾焚烧厂来说,从企业盈利最大化的角度考虑,如果电能不再是焚烧厂的主要盈利来源,环保部门对烟气的排放又缺乏足够严格的监管,那么,为什么还要考虑垃圾分类和前端减量呢?要知道,在以量计费的收费方式下,垃圾焚烧厂每接收一吨垃圾,就可以从财政中获得相应的补贴。

那么垃圾填埋厂呢?他们会有促进垃圾分类的需求吗?没有。他们甚至没有焚烧厂那样的直接产品,唯一的经济盈利就来自于垃圾处理费的财政补贴。所以,就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看,进行填埋的垃圾自然也是越多越好。

垃圾处理企业就一定会比大众具有更高的环境保护意识吗?以 PPP 公私合营方式介入市政垃圾处理企业,归根结底还是以经济利益驱动的公司。看看这个新闻。环保部介入调查北京六里屯垃圾场渗沥液偷排事故

归根结底,最急于进行垃圾分类的不是垃圾处理体系中的那些企业,也不是通常持 “ NIMBY ” 观点的普通居民,而是承担着垃圾处理综合成本的地方政府。不处理垃圾吧,分分钟垃圾围城,纳税人会抗议说垃圾处理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处理垃圾吧,堆肥费事,焚烧的直接财政压力大,而且容易引起周边居民抗议,填埋占用越来越宝贵的土地资源还有地下水和土壤污染。所以,像北京、上海、广州等人口数量多,城市规模大,建设用地少的城市,政府是真心地想搞垃圾分类,也投入了不少真金白银在社区中进行试点,但是只能说取得了一点点的进展,离大规模试行还有很长的距离。其中的核心矛盾,就是我上面论述的:

(1)自上而下的压力不够,垃圾分类无法可依,有法不严,违法不纠;没有基于法律体系实施有效的垃圾收费等经济杠杆;无论是从法律层面上还是经济层面上,都没有对居民实行有效的强制推动;

(2)由于政策体制、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垃圾组分自身特性等情况的限制,目前只有生活垃圾中的少部分组分形成了完善的市场化物资回收产业链条;市政堆肥、焚烧等占大比重的垃圾末端处理(利用)方式对前端分类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市政垃圾综合分类利用设施建设不足,导致一些具有一定再利用价值的组分无处可去,最终只能混合收运后进行焚烧或填埋。

4. 在市政部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利用、分类处理的体系前,我们作为普通居民,还有必要进行家庭分类收集和社区分类投放吗?

我的答案是,有。

就我个人的观点而言,在现阶段的国情下,垃圾分类不需要像有些指南、建议上写的那么分七八种甚至十几种。中国大陆现在的垃圾分类还只是在蹒跚学步的阶段,先学走路,等走稳了再学跑也不迟。

针对大部分家庭和办公室,建议把生活垃圾分成三类。

1)卫生垃圾,或厕所垃圾,包括各种使用过的卫生纸(巾),尿布,棉签,头发,纱布,以及其他各种沾有体液的个人用品等。这部分垃圾通常为低水分、高热值、高病原性污染风险,适宜并应该进行相对封闭和独立的包装,并送入垃圾焚烧厂进行处理;

2)厨房垃圾,包括各种果皮、果壳、果核,残羹剩饭等食物性垃圾,但不能包括食品包装、厨房用纸和餐巾纸等。这部分垃圾水分高,热值低,不适合进焚烧厂,但是堆肥的优良原料;应该进行独立包装后投入厨余垃圾回收箱。

3)普通垃圾,除去上面两类后,其他的就是普通垃圾。

这种三类分类法,实际上跟现在许多家庭的生活实践相一致。卫生间一个垃圾桶,厨房一个垃圾桶,客厅一个垃圾桶,我想这是大部分城市家庭的标配。因此,基于这三个垃圾桶而实行的分类,既便于居民理解,同时大家需要额外付出的劳动相对较少。

当然,既然是分类,要求肯定是有的。不少家庭过去虽然有多个垃圾桶,但并没有专桶专用,在厨房做饭就把塑料包装扔在厨房的垃圾桶,或者在客厅吃水果就把果皮果壳扔在客厅的垃圾桶,然后扔垃圾的时候两个桶一合并,一股脑儿就扔到小区的垃圾箱里。实行三类分类法,最重要的就是专桶专用,独立包装,分开投放。所有跟个人卫生相关的垃圾扔到卫生间垃圾桶,所有食物性垃圾去除包装后扔到厨房的垃圾桶,其他垃圾扔到客厅的垃圾桶。

对于弄不清更多分类要求的普通居民来说,把家里的垃圾分成上述三类,就达到了满分 100 的及格水平。

如果不满足于三大类分类,希望进行进阶分类,那么可以在第三类普通垃圾中,进一步地对有毒有害和危险垃圾进行分类。像水银温度计,老式日光灯管,含电路板但没有明确回收渠道的小型电子设备,过期药物,含汞电池等,都可以挑出来分别存放,单独包装后投入垃圾桶。

进一步的,纸张、金属、衣物、塑料、玻璃制品等都可以单独包装和投放。不同的塑料瓶根据其底部的材料类别标示进行分类,不同的织物根据羊毛、棉麻、化纤等材料分类。更高级的,对一些垃圾进行简单拆解,比如塑料外套从笔记本上拆下来,或者把小电子产品的塑料壳和电路板、电线拆解开。当然,这应该是超过 100 分总分的竞赛型附加题了。

那么,在目前即使分类投放也会被混合收运的情况下,我们个人进行三类回收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第一,有助于保持家庭环境卫生。

科学地认识卫生垃圾、厨房垃圾和普通垃圾的卫生特性,实行专桶专用,分类收集,有助于减少每日投放垃圾的工作量。对于上班族来说,每天上班出门的时候随手扔掉前一日产生的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可以几天扔一次,由于剩下的以干垃圾为主,不用担心居室内产生异味。

第二,有利于培养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分类习惯。

现在不实施强制性的垃圾分类,不代表以后一直不会;我们这一代到退休前(2050 年)可能不会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强制垃圾分类,但不代表孩子们这一代到退休前(2070 年)也不会。垃圾分类对于高人口密度的中国城市来说是大势所趋。事实上,我个人认为,2030 年以后,一二线大城市强制实施垃圾分类的概率将大幅度提高。如果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政府的态度足够强硬,说不定从 2020 年起就可能实施区域性的强制分类。毕竟,现在他们每年要为垃圾处理支付高额的财政补贴。例如,北京市 2013 年用于城市环卫的财政支出为 11.7 亿,而对公共交通的补贴也是 11.7 亿。然后,你猜发生了什么?2014 年 12 月 28 日,北京的地铁和公交,都涨价了。

就像无论多么让人怀念,北京地铁二元的时代迟早都会终结一样,北京市理论上 66 元每户每年,实际上许多家庭从来没有交过也不知道要交的生活垃圾处理费迟早将被更为严格的分类政策和收费政策所取代。(现在大部分北京家庭实际承担的垃圾处理费以物业费的形式向物业支付,物业再向环卫部门按清运量支付垃圾处理费,其标准依然远远低于垃圾处理的实际成本。)

为了应对随时有可能实施的强制分类政策和高额收费,省得到时候手忙脚乱遭受处罚,我个人还是建议以上述三类分类法进行长期的家庭实践,既科学合理,又能应对可能的政策要求。

第三,文明、自律和公益。

文明和自律见仁见智,众人皆醉我独醒是种有压力的生活方式,纯粹看个人选择。

从社会公益的角度来看,每一袋垃圾从家庭到垃圾处理厂,它必然会接受拾荒者和环卫工人的检阅。他们或者是出于生存,或者是出于职业要求,会尽可能从形形色色的垃圾袋中寻找那些具有一定回收价值(而你不知道或不屑回收)的物资。这些物资主要来自于上述的第三类垃圾。如果我们已经对卫生垃圾和厨余垃圾进行分类包装,对玻璃碴、尖锐的金属等进行适当的包裹,对各种垃圾组分尽量地合并丢弃,那么,拾荒者和环卫工人在进行二次分类时,就会更加卫生、高效和安全。

任重道远,聊以共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