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没真正当过小孩的人,是没办法成为大人的
在心理咨询中,有一个永久重要的课题,那就是:我们要如何来理解自己?我们该如何理解自己跟家庭的关系?
我们知道,家庭是由一群人组成的一个团体,这群人在血缘或情感方面相互关联,有着一套比较独特的家庭相处模式。家庭的一个独特性在于,每一个家庭里都有自己的家庭规则。好的家庭规则可以促进家庭的平稳发展,维持着家庭的安全、忠诚与和谐,是一种对家的保障。
但有的时候,如果你的家庭规则过于苛刻或僵硬,反而会给家庭成员带来束缚和冲突。而对于一些即将成人的孩子来说,家庭规则也可能成为一种牢笼。
什么是家庭规则?
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小时候他家的规则是:周六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去爷爷奶奶家吃饭。周日的时候,一家三口再去外婆外公家吃饭。有趣的是,他的另一半也与自己的家庭紧密联系。于是双方都很理解彼此对于家庭的这种依附感。他们在同一座城市的,因此他们经常就会商量,哪天去男方家,哪天去女方家,哪天过二人世界。
这就是我朋友的家庭规则。在一个家庭里边,不同的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功能和分工,遵循着一些惯有的相处模式。这这是一种家庭分工,也是一种家庭规则。
最常见的家庭规则就是男主外女主内。这是一种比较传统、大众、延续时间较长的一种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变化,男性女性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女性,接受了更多更高的教育,对自我发展也有着独特的想法,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于是渐渐地,我们的需要就和曾经的传统规则就产生了冲突。但现在也有一些新的情况:比如奶爸的出现。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情形,有时候也是有着家庭规则的意味在里面的。
除了夫妻之间的家庭规则外,还有亲子的家庭规则。常见的一种是: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许插嘴。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明白什么是规范和界限。但如果规则过于强势,也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抑感。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会影响他们以后的社交能力等。
在日本动画樱桃小丸子里,小丸子家是三代同堂。这个家庭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核心家庭,即小丸子,姐姐,和爸爸妈妈。另一个则是小丸子爸爸的原生家庭:即爷爷奶奶和爸爸。
在这样一个由两个家庭组成的大家庭中,家庭规则的复杂性导致了很多问题的出现。比如,爸爸妈妈对小丸子很严格,但爷爷奶奶就很宠她。在这个大家庭里,因为家庭成员组成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对不同规则要求的复杂性,家里有着层出不穷的矛盾——很多人的现实生活也是这样的。
但更重要的是,不论男性女性,不论你是孩子还是大人,如果你处在这样各种各样的家庭规则当中,这些规则和你自己的想法和期待有没有冲突和矛盾呢?如果说这些规则限制了你对自己的期待或者发展路线,那么你是不是需要重新思考一下,或者跟你的另一半,跟你的父母进行讨论?
在重新思考与讨论之前,我们需要认识到,家庭规则对于每个人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亲密关系与自我成长|家庭规则的影响
首先,家庭规则对亲密关系影响巨大。
对于个体来说,他与这个世界初次建立联系的时候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庭。在这里,他看到了自己的父母,看到父母如何相处。愉快?冲突?伤心或绝望?这些来自童年的经验,都影响着大脑对于关系的定义。
在家庭治疗中还有一个词,叫“代际关系”。这是指,很多家庭互动的方式在代代相传着。如果你觉得自己并不是很满意原生家庭的那种互动模式,希望获得更健康良好的亲密关系,而不是“代际相传”。那么你要做的第一步,是尝试理清自己的原生家庭模式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你在考虑该不该步入婚姻。那么,你要试着去了解自己的家庭规则,以及你的另一半的家庭规则,看看家庭规则是不是合拍——我所说的合拍,是指两人未来家庭的家庭规则是比较接近的,或者通过两人恋爱或结婚后的沟通、交流与磨合,讨论出一种相互认同的家庭规则。
“合拍”这件事情挺重要。因为我们每个人对自己以后的家庭都会有一些幻想和假想。这些想象都会与曾经的家庭经验有关系。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生长在一个父母双方都工作的家庭,爸爸妈妈两人共同抚养你长大。而你的另一半,他妈妈是全职主妇,爸爸负责在外赚钱。在你们的婚姻中,你期待婚后自己能继续工作,也期待丈夫未来能帮你分担一些家务。但你的丈夫可能并不这样想,他期待婚后你去做全职太太,相夫教子。
那么,对于你们来说,对于新的家庭规则就是有分歧的。如果可以很好地去讨论、度过这个分歧阶段呢,你们可能会组建一个特别美好的家庭。但也有很多家庭在这样的地方卡住:比如妻子说丈夫太懒,完全不做家务,只知工作。丈夫可能会说,妻子事业心过度等等。
所以说,有时候谈恋爱是一个很好的认识自我和家庭的过程。你会第一次清晰地感觉到人和人是不同的。你也可能会从另一半那里,了解到你自己不曾意识到的自己的特点。
比如,一位女性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呈现出很依赖的模式,无论什么事都希望男友帮忙拿主意。那么很可能在她的原生家庭里,家里的规则就是父亲拿主意,母亲扮演着一个依赖而听从的角色。
又比如,在一场很矛盾的关系中,每次发生冲突时你都很想去回避,却也不知道该如何化解这个问题。那有可能在你的原生家庭里,吵架的规则就是:一个人吵,一个人听或者走开。你在这样的家庭规则里度过了很多年,习得了它的一切。
另一方面,家庭规则对我们自身成长影响深远。
大部分遇到成长烦恼的人,都对自己的行为问题了如指掌。比如学习不专心,拖延,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不好等等。有时候我们花了太多精力关注这些问题,把自己分析的很透彻,却很少看到这些问题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很多人都有一类特殊的成长困扰,叫做:我从没有当过小孩。没当过小孩的人,是没办法成为成熟的大人的。这些人可能经历过这样一种家庭规则:从小就必须懂事、善解人意,不给父母添乱,自己的学习自己管,一直都是别人眼中的榜样,被夸奖,是父母的骄傲。
然而往往当他们进入大学或出国留学时,困惑便会开始产生,且通常会以情绪的问题表露出来。比如莫名的情绪低落、焦虑 ,然后对生活失去热情和动力。他们会责怪自己没有以前努力、优秀,会难过伤心。父母也会很不理解,为什么一个优秀的小孩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在咨询中经常会接到这样的案例。这些朋友身上最大的问题可能是:从来没有好好的当过小孩。小孩是什么?小孩就是不懂事,喜欢玩,不自觉,会犯错,这才是小孩该有的样子。可在他们曾经的家庭规则当中,他们是被要求成为大人的。你要乖,要听话,要懂事,要优秀。
可能你会说,他可以选择不这样做呀!可是,家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孩是很弱小的。有时候小孩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会做很多的改变,甚至违背自己的天性和本意。所以有的时候,爱也会成为一种诱饵,会让家成为一座牢笼,让小孩子走不出去。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一直都是父母眼中的成熟大人。但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期待成为什么样的大人。所以当他们进入大学和社会时会感到无比的焦虑 。这是一种成长的焦虑,是要摆脱家庭对他们禁锢的一个焦虑,也是对不确定世界的一个焦虑。
如何走出自己家庭的牢笼
我们要如何走出家的禁锢,走出这个牢笼?在谈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可能会遇到两个很重要的问题,即:如何走出家?是否愿意走出家?
很多朋友都看过《肖申克的救赎》。对于一个想要获得自由的人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如何获得自由,而是是否愿意获得自由。因为有时候“人在狱中”,虽然生活不会很令人满意,但至少是稳定可控的。但牢狱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是很未知,很令人恐惧的。所以,很多人觉得,与其去面对未知,不如蜷缩在当下这虽不满意,但却很安稳的状态里边。
自由有时候意味着拥有很多的天地,但同时也意味着要去面临很多不确定的风险。所以,让我们的心走出我们的家,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
第一,要让自己内心的小孩成长。
弗洛伊德说,健康的人是要学会工作,学会娱乐和学会爱的。但很多人到了 20 多岁时,反而会觉得自己缺乏了活力——因为你内心的小孩的活力被抑制了。来自原生家庭里的那些规则让你一直对自己高要求,你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甚至没法允许自己去娱乐,去享受生活。
对于这样的朋友来说,学会娱乐是很重要的一堂课。玩的开心,玩得尽兴,玩得心安理得是很重要的。你要去充分满足那个曾经没有被满足的小孩的需要,这个内心的小孩会就不会在一些很重要的时候出来捣乱。当内心的小孩重新活跃起来的时候,你的创造力、好奇心、对生活的热情,也会源源不断地回来。
换句话说,你要开始重新培养这个内心的小孩。走近他,了解他,不要批评和指责他,你要尝试去保留这份童趣,然后你就会发现生活变得有趣,你也会有更真实的感受。
第二,去打破好孩子的形象,迎接真实的自己。
在小时候,父母对于好孩子是有固有期待的。比如期待孩子要优秀,成绩好。期待他们长大后有稳定的工作,能成家立业,过安稳的日子。但有的小孩并不是这么想的。小时候他们满足了父母的需要,长大后他们更想去看看这个世界,去追求自己的爱情,去过不一样的人生。
如果我们一直都是好孩子,就意味着我们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于是矛盾就出现了。一方面,我不想过父母期望的这种生活。另外一方面,我不想损害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好孩子形象。这些矛盾冲突,会让我们的情绪烦躁,不安,焦虑,甚至会很抑郁。
所以,当我们要开始成为真实的自己的时候,也许是会打破塑造了多年的好孩子形象的。现实有时会比幻想要更残酷一些,可现实却会让我们的内心更踏实。
我们会在现实当中承认自己的局限性,比如我这辈子都没办法成为科学家了。我们可能也会在现实当中看到自己的自私与贪婪,脆弱和敏感。但是,当我们有机会去拥抱现实当中那个真实的自己的时候,而不是去竭力维护那个好孩子的形象的时候,可能我们会活得更自由,更自在。
家的话题是很复杂的,可以无穷无尽地展开。我想传达的是,即便我们的过去是没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去理解过去接自己,改变过去对于我们影响。当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我们的原生家庭时,我们可以去学会认识家庭,认识自己,来改变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改变我们自己的,未来的家庭。(本文整理自简单心理微课堂 024)
(编辑 | 简小单 简单心理官方编辑)
作者唐芹
简单心理认证咨询师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美精神分析联盟(CAPA)成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方向)
转载务经授权,投稿或版权合作:✉ media@jiandanxinli.com
欢迎关注公众号:简单心理(janelee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