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买回来的药每次都用不完,剩下一堆好浪费
去医院看病,一些小病,比如小伤口什么的,医生会给你开一管牙膏一样的药膏,可是真正用起来只需要挤一点沾在棉签上涂两三次就好了,我有很多次这样的经历了,导致了药物的浪费。药没用了还真是没办法,刚打开几次就只能扔掉了。
一句话结论:药物生产商应该尽量生产出安全、易用、减少浪费的药品。对医院药房而言,拆零调配有安全隐患。
以前很多药房在开出口服药时会配给一个纸袋,里面装着医生给你开的药,医生开了几天的药,这里就装几天的药。但是现在这种药袋用的越来越少了,为什么?
1.包装剂量问题
以前国内生产的口服药物,大多以 100 片一瓶,甚至有的以 1000 片为最小包装(如泼尼松片)。而现在以进口药物为首的口服药物多以 7 片、10 片、14 片、20 片等小包装,故减少了包装剂量过大引起的药物浪费。
2.保存安全问题
很多奶制品、果汁等包装都写有“开盖后请于 24 小时内饮用完”,而它们本身的保质期可能有 10-20 天,甚至好几个月,这就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未开封的东西,和开了封的东西,保质期可能不一样。
那么药品可能同样存在该性质,没开封的泼尼松片,假设能保存 12 个月吧,那么开了封,装在内服药袋里面的药可以保存多长时间?这个恐怕不一定,还受到各人保存位置不同的影响,但肯定不是 12 个月了。我又不能在药袋写上“请于 24 小时内服用完”,由此而产生的安全问题如何处理?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以前大家不都这样吃,也没听说过什么安全问题呀?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前网络媒体不发达的年代,出了很多安全问题,也不会引起大范围讨论,现在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还记得前段时间那批离开了冷链的“假疫苗”是如何掀起狂潮的吗?
3.用药依从性问题
这个问题也可以理解为药品的易用性问题,一天吃一片的口服药一盒设计成 7 片,每盒吃一个星期,这样就最大限度地防止个人忘记服药的情况,实在不行掰着指头数也很好数。但是 100 片或者 1000 片的药,想知道今天吃了药没有就很困难。
再比如其他答主提到的滴眼液加防腐剂的问题,不过其实现在很多滴眼液是加了防腐剂的,究其原因是大多数滴眼液是要求多次使用的,即便如此,加了防腐剂(抑菌剂)的滴眼液一般也要求开包装一个月后禁止再用。而不加抑菌剂的眼用制剂一般要求单剂量包装,比如某进口玻璃酸钠滴眼液就有 0.4mL 一支的,一支用一次,可以不加抑菌剂。不过这些单剂量包装的滴眼液大多价格不菲。
回到题主的问题,药物浪费的问题,首先是设计问题。
一种药物,总有人群普适剂量,比如抗菌药物,就可以参考 WHO 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efined Daily Doses,DDD),其他类药物也可以引入 DDD 的概念,比如万古霉素,DDD 是 2g/d,实际操作中也有用 1g,1.5g,3g 等等的,所以单剂量设计城 0.5g,还算比较合适。如果单剂量设计为 5g,人们用起来总要丢掉大半瓶,那当然是设计有问题了。
当然,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具体问题,比如计费问题,理论上,最理想的模式应该是比如该科当天有 10 个同类病人,每个病人需要用掉一支软膏的 1/5,这样总共开出两支,然后每人计 1/5 支药的费这样,但这样的可操作性是有问题的,当然梳理出来都是医院内部管理问题,外人可能不会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