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既然是自由市场了,为什么还会有来自政府的监管?
自由主义市场不是无政府主义,相比于一些可以放任自由发展的行业,金融当然是需要一定的监管的。比如提问者认为“公众被无良承销商骗几次后就会倒闭,毕竟投资银行承销商是靠声誉吃饭的”,这样的想法可能确实有些幼稚。理由有这么几个:
第一,道德风险和利益冲突无法控制
承销商不是铁板一块,坑了的钱并不一定体现在承销商的财务报表和银行账户里面,没准进了前台人员的腰包。比如前台人员收受劣质企业好处,协助其通过承销商内部质量控制程序,甚至亲手操刀造假。比如 XX 证券前面几年一年一个雷,给 OO 山河签字的保荐代表人都是终身禁入。但是反正已经上市了,成千上万的好处已经装进腰包了。而 XX 证券在退 1 赔 2 的罚款后,通过这个 OO 项目获得了什么利益吗?实际造假的前台人员多半台下的黑钱已经够花了吧。
你也许觉得这种道德风险可以通过承销商洁身自好来规避,然而下面这些干事的聪明人也不是傻子,如果券商内核采取严格的自律措施,其结果是导致实际干事情的人流失到其他不那么严的公司去。比起挣干净的钱,挣黑钱来得又快又方便的时候,需要法律和监管作为底线,无论去哪里法规都不变,也无法逃脱。这时市场经济的自由和有效性才能玩得转。不需要监管是一种对市场经济概念的曲解。
第二,金融犯罪是高智商犯罪,需要专业机构进行监管和调查
比如常见的内幕交易,如何界定精准买入 / 卖出?没有监管部门和监管法规,如何调取关键交易记录和通讯记录并且做出判定?现今即便是有一个算是有力的证监会存在,内幕交易仍然满天飞,被发现的仍然是冰山一角。
更高端的比如玩转财务会计漏洞,报表是合法合规的,但是就是和现实情况不符,比如曾经的安然案:安然公司会计造假事件及对我国会计业反思 。这里面的很多手法现在已经被打补丁堵上了。至于国内的上市公司造假事件就更多了,不具体列举了。
第三,金融犯罪的涉及金额特别大,影响范围广
且不说非法集资之类的,就拿一些把美帝已经没落的所谓独角兽公司份额拿到国内拆小了卖的行为,在销售推介时涉不涉及违反私募产品销售法规?我认为违法,但是由于监管成本和执行尺度的问题,目前还没看到这一类的行为受到查处。而一旦这样的“独角兽”公司最终爆炸,这些百万级别的小投资者会血本无归。更有甚者有些是让投资者去买这种高风险股权投资时,还划了不同级别的同时向散户卖的是优先级,等于是赚了劣后发财,赔了优先承担损失。这种项目一旦完蛋,可能有成百个想要通过投资美国明星上市公司的小富被洗劫。这些人虽然是有产阶级,但是被骗的大妈如果连个冤家债主都找不到,谁知道会怎么闹(现在好歹还可以去富凯大厦)。因此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角度出发,金融监管,尤其是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也是必要的。
第四,犯罪成本和收益悬殊
犯罪成本需要综合被发现概率和被发现后的后果来考量,如果没有专业监管部门去发现犯罪,没有专门的法规惩罚,那么相比于金融犯罪的收益,成本简直微乎其微。实际上现在金融犯罪仍然猖獗,具体我都没必要展开讲。就问读者一个问题:如果以今天的购买力给你一个犯罪的机会,获利是 1 亿元,但代价只是名声可能被毁掉,甚至没有刑事责任,你干不干?
因此,市场经济的精髓在于优胜劣汰,如果没有法制和监管,优胜劣汰当然无从谈起。去除监管不是自由,而是无政府主义。而金融业作为一个具备以上特点的行业,本身的发展就是在法律监管框架内的发展,而金融创新就是当监管框架无法满足经济需要时,对法律监管框架的突破。不要说脱离监管,就算是放松监管,随之而来的金融“创新”也很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波动甚至灾难。而金融业又是一个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体系,因此维持一个适当的金融监管体制(不仅仅是证券)是必要的。
PS:读者反馈所谓独角兽优先级份额的事情,其实是这样的,本来优先级是一个相对中间级、劣后级来说更低风险更低收益的概念,在收益分配上优先给到优先级较低收益,不够的部分由劣后、中间级先承担。但是在这种高风险项目中,一旦项目失败,损失很容易穿透劣后和中间级。因此这个收益分配方式的优先级反而成了高风险低收益的接盘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