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这个艺术家把英语写成了「方块字」
这个话题是我很感兴趣的,因为自己的创作也是很关注语言和文字这个主题。我的 MFA 的 thesis 作品就叫做“Broken Language and Assembled Places”,这里就可以分享一下我 research 阶段研究过的一些作品,都是和语言、文字、标语、符号相关。
中国艺术家有:
徐冰,《天书》1987
我还挺喜欢他的这个英文书法的设计的,有点好玩,而且推广中国文化嘛。
照着上面的这个 26 个字母的图表,应该能够认全下面这个作品:
The Song of Wandering Aengus by William Butler Yeats,1999
是按照中文书法抄写了叶芝的诗歌,阅读的方法是数行读(如古体中文),从左至右(如英文阅读),可以很清楚的看懂最右边的那一行字是:the golden apple of the sun
还有就是谷文达的作品,收集各国人的头发,然后混在一起,制成各种国家的文字,包括甲骨文,意在强调大家作为人类的共同性,各种民族,各种语言,各种文字,用头发的融合打乱文化的 DNA,所以这套作品才叫做“United Nations”,世界大同。
还有张洹的《家谱》,也是 2013 年大都会博物馆给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做的专展的画册封面,徐冰上面提到的两个作品也在这个展里:metmuseum.org 的页面
与之形式类似的还有邱志杰的《抄写兰亭集序一千遍》
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邱志杰的作品,《革命话语的纪念碑》, 2007, 16 拓本和水泥立方体, AP 版本, 拓本: 31 1/2 x 31 1/2 寸 (80 x 80 厘米), 水泥立方体: 31 1/2 x 31 1/2 x 31 1/2 寸 (80 x 80 x 80 厘米)
这个作品在 2011 年由迈阿密的鲁贝尔家族收藏(Rubell Family Collection)收藏,也展出在 2013 年的《中华 28 人》群展中。我在 Rubell 的时候,每次他们都喜欢让我接客讲这个作品,可能因为就我会中文吧,哈哈,于是变成了中国历史和中文教育课。
那就多说几句,这个作品在我看来还是挺有意思的。
首先邱志杰选取的这些不同年代的革命话语很有代表性,第一个和第二个也许很多人都认不得了,我来翻译一下:
1. “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强不凌弱,富不侮贫,贵不傲贱。”出自墨子,春秋战国时期
2.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苟富贵无相忘。”出自陈胜、吴广起义宣言,秦朝末年
再到后来(第 5 个)李顺起义“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
到(第 6 个) “法分贫富贵贱,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出自钟相起义军宣言,南宋时期,都在强调财富的平等,社会的公平。
再到(第 12 个)“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毛爷爷的名言,口号内容似乎还好,主要是在文字的形式上大改革了:在 1940 年,毛爷爷就指出,“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新中国建立后,又在 1956 年开始文字改革,认为”汉字是一种落后的字体“,所以“必须要改革成像拉丁文一样的文字”,方便人们学习和辨识,以使其能够符合其救国的思想。于是,在 1956 年后,汉字彻底简化,由繁体成为简体,阅读方式由古体的竖行、从右至左,改为了西化习惯,横行、从左至右。这其中损失掉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是很值得知识分子去讨论的。
再到人们比较熟悉的最后一行,很多都出现在我们父辈的真实生活里,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和我们今天的生活状态,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个,邓小平的名言“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几乎是推翻了上面几千年里人们起义的口号要求,允许了贫富差距的存在。而这一句话是影响我们当今生活最大的一句,也是愈演愈烈的一种社会现实。
邱志杰的这个作品可以讨论的地方很多,他的这些拓印的口号标语复制了当年的文字和书写形态,本身就可以当作中文语言的历史来研究,而选取的口号也代表了时代的更迭,价值观的改变。这个作品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实是地上放的那个水泥方块。
数数看,正好 16 层,邱志杰在拓印每一块口号时就会制作一块正方形的水泥模版,拓印下一块口号时就会把新的水泥浇灌在上一块口号的模版上,于是,每一层新的口号都封印住了上一个。这就像王朝的更迭,新皇帝的出现是在推翻上一个王朝的基础上建立而成的。那些新的口号和观点,也是如此,建立在推翻之前的要求和价值观之上的。这种封印旧法的举动也是很有寓意。历史的石碑也许就是这样做起来的,而我们文字的本身历史也承载了一切秘密。
再来快速说说几个值得注意的外国艺术家的作品:
John Baldessari 的 “I Will Not Make Any More Boring Art,1971”
这个作品还有个视频,虽然叫做“我再也不做无聊的艺术了”,但是视频内容极其无聊。就是老囧一个人在纸上反复地写着这句话。镜头一镜到底,看着他慢慢写完一整张纸。
这个作品挺幽默的,很是 Baldessari 的风格,讽刺了一种当代艺术的存在,同时又存在这种讽刺里。而且,这种像小孩子做错了事,罚抄写一样的举动也很有意思。MoMA | John Baldessari. I Will Not Make Any More Boring Art. 1971
还有 Carl Andre 的“形态诗歌”,用文字和符号在纸上做雕塑:Carl Andre: The Complete Poems
我的女神 Sophie Calle 的“ take care of yourself”:Sophie Calle: Take Care of Yourself
她的作品有摄影,有行为,一般都是图文并茂,语言和文字记录是她作品的很大一部分。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我的另一篇回答:令你印象深刻的行为艺术项目有哪些? - 了不起的苏小姐的回答
还有日本艺术家,清水玲 (Ryo Shimizu)的作品这几年以文字为载体,用装置和空间的关系讨论了自我和他者的关系。
我很喜欢他的风格,清水玲的作品主要为摄影和装置,在本科学习建筑和设计的他,用他的私人体会和专业视角重新审视日本文化的传统性,独特而简洁的空间感和设计力在作品中的表现不容小视。
然后就是一个我大爱的西班牙雕塑家 Jaume Plensa,也常用语言文字为元素做雕塑和装置。Jaume Plensa
Jaume Plensa, Twenty-nine Palms, 2007 (Photo- Juan García Rosell, IVAM)
他的作品内容很多都涉及了 Dualism,还有冥想,追求内心的平静。
Yorkshire Sculpture Park ,“Spiegel”, designed by Jaume Plensa
他还创作了我觉得我心目中最棒的公共艺术作品, Crown Fountain,具体内容可以看这个:所谓先锋的公共艺术到底是什么? - 了不起的苏小姐的回答
还有 William Kentridge 的一些作品,如下图“Swatchcomp”
还有 Tracey Emin 的帐篷——“Everyone I Have Ever Slept With, 1963–1995”
当然还有 Tracey Emin 的尼龙霓虹灯系列
还有室外装置,韩国摄影师/装置艺术家 Lee Jung 的这套作品(text-based light installations),也可以算是“大地艺术”(Earth Art)的一种。在户外、林间、大地上完成的装置作品算是技术含量比较低,这个也是用尼龙 LED 灯完成的作品,利用了人们的视觉和颜色的冷暖度感知完成了这个作品。
说到了打灯,那也要说著名美国女权主义、概念艺术家,Jenny Holzer 的作品。:ART21- Jenny Holzer
她的作品主要讨论了女性身份、艺术价值、政府对于信息的监管、公平正义等社会问题,很少有图像的创作,多半是基于文字和文字的信息。
她的作品大多利用投影技术,灯光技术,在公共场所或者美术馆里,在大面积的建筑上投影运动播放的标语。由于她的作品多是活动的,需要观者看完投影上的字,所以也是对于时间的利用,也是一种与观者的互动。
还有观念艺术家 Lawrence Weiner 的全部作品,都是跟文字和标语相关。Lawrence Weiner,生于 1942,是较早使用文字作为作品媒介的当代艺术家。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就成为韦纳的标志性作品,他使用最普通的字体描绘出单词、一些有关联的图形和诗般的短句。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韦纳的作品常以重要个展的方式展出,包括在美国惠特尼美术馆开幕的大型回顾展。
“ 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 1988”
最后还想说一个跟文字和书法相关的电影《枕边书》。
Peter Greenaway 在 1996 年拍的“The Pillow Book( 枕边书)”由英国帅哥 Ewan McGregor 和邬君梅主演,可以说是在视觉上惊世骇俗,有好多裸露的镜头,但是美术设计也是美的不要不要的。此片得到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赞誉他的人说此片是浓墨重彩、又韵味清雅的文化情色片,讨厌他的人说此片是简单浅薄地贩卖了所谓的东方文化阐释。
我反正觉得很多视觉设计上是可以学习的,很多镜头截图都超美,可以直接做作品。
先写这么多吧,想到别的再回来补充。
希望对你们有用!
欢迎直接转此文链接去微博和朋友圈,要转去别的媒体就要私信我同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