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如何评价家长口中「这孩子特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他要是认真起来学习成绩肯定好」这样的话?

$
0
0

日报标题:「这孩子就是学习不用心,他要是认真起来成绩肯定好」

沈霖,阐述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最近正在研究中学生学习成就归因,看到这个话题,顿时觉得有话要说。废话不多,先上干货:即学员的学习成就是否会保持一惯性,以及学习归因是如何影响学习成就的。

图 1:归因 - 成就的影响路径

先说几个结论:

1、在强外界影响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成就是可以产生较大变化的。这种变化可以在跨阶段学习中体现,比如小升初;这种影响发生得越早,产生的变化越明显。

2、学习归因并不能够直接影响学习成绩,而是通过学习策略这一中介,来影响后续的行为和成绩。

3、可控归因优于不可控归因。

4、努力归因比能力归因的影响更大。

5、学员的课堂行为与学习成绩的正相关性很高。

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归因 - 策略”以及“行为 - 成就”这两个路径。

1、之前的试验对象是一群小升初的学生,对于这个年龄层的学生来说,囿于小学阶段成绩分布的特点,他们对自身学习成就的评判并不是准确的,而且他们对于归因这件事情也没有准确的认识。这个群体学习策略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因而外界通过“将他们的学习表现归结为某个因素,进而要求其调整学习行为”这种方式来影响他们,很大程度上是可行的。而当他们升入初中高年级甚至高中之后,他们有了更加强的自我认知,开始自己进行归因以及归因的反馈。到这个时候,学习行为的调整就变得困难。在实际上课过程中,要让高年级学生改变固有的学习方法是一件潜移默化的事情,对老师的要求很高,而且成功的可能性也很低;而想让学生的学习动机发送改变,那就更是高难度了。

2、对于这群学生,如果想改变他们一贯的学习成就,仅仅给他们提供“学习归因”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提供一整套的新学习策略。根据已有的研究表明,学习的归因与后学习成就并不能呈现一个明显的相关关系。相比之下,学习归因与学习策略之间 的线性影响关系,以及,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之间的线性影响关系都比较强。

图 2 学习归因,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线性关系模型

因而,我们需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给学生的前学习成就做一个“真实又有偏向”的归因。所谓的真实,就是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行为表现做一个基于事实的评价;而所有的评价与归因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可预见的,因而为了让这个影响朝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我们的归因评价充满了主观性。

因为说得严重一点,有时候一个评价可能会毁掉学生原本健康的学习策略。楼上 @吕嘉仪 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外界不当的学习成就归因造成的极端情况。但这把双刃剑也可以用到好的方面。

韦纳的归因效果理论就提到了各种学习归因对学生之后的期望、情感以及成就动机的影响。在他的体系里面,归因一共有三个维度:内部 / 外部,稳定 / 不稳定,可控 / 不可控。

a。内部原因通常是指由自身导致的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外部原因是指除个人自身之外的导致他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例如身处于三流学校所以不太学习。(Individual)

b。自己能够决定或者明确确定的因素叫做稳定原因;反之为不稳定原因,例如运气就是不可控的。(Random)

c。还可以从能否受自己意志控制区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比如寻求同学和老师的答疑就是可控的。(Controllable)

(图片来自百度)

根据三个维度,所有的归因可以分为八个象限,对应可以举出一个例子:

内部 - 稳定 - 不可控 能力高低

内部 - 稳定 - 可控 没有兴趣

内部 - 不稳定 - 不可控 自己考试当天生病

内部 - 不稳定 - 可控 考到的题目恰好没有复习

外部 - 稳定 - 不可控 学校的整体水平

外部 - 稳定 - 可控 厌恶某老师

外部 - 不稳定 - 不可控 运气差

外部 - 不稳定 - 可控 找了一个水平不高的补课老师

总的来说,对于第 1 个维度,我们建议将成功的学习成果归于内部因素,而避开学习失败的归因。学习失败如果归于内部,则会产生羞愧自卑,需要引导;如果归于外部,则会产生一定的迁怒的情绪。

对于第 2 个维度,无论学习成功还是失败,如果归于随机因素,则会降低学生对未来学习成果的预估意愿,进而失去一个前进的目标,无可奈何。

对于第 3 个维度,归于可控因素的好处更大,常见的可控因素就是学习策略的选择,这里面我们只考察两个学习策略:动机策略与认知策略。动机策略包含学习态度与动机,认知策略包含具体的学习方法。

“这孩子特聪明”:内部 - 稳定 -不可控,但是与事实矛盾。①

“这孩子就是学习不用心”:内部 - 稳定 - 可控,与事实符合。②

“认真学习成就肯定好”暗示“没有学习意愿”。③

也就是说,我们如果采用第 ② 种归因评价,其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即正式准确地指出其所面临的问题,而且这个原因是可控的。但是,当这个学生的学习成就并没有表现成预期的时候,如果采用第 ① 种归因评价,这个就效果很差,甚至主动给学生一个“学习不力的合理性”。实际上,无论是学习成功和失败,如果单纯归于智力因素,决不是一个好事,尤其是在学生当面。

当然,如果长期给予学生这样的评价,将 ③ 中的“没有学习意愿”常态化,将“没有学习成绩”合理化,那就是典型的习得性无助,就是另外一个大问题了。

综上,对学生的学习归因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两个尺度:一是基于事实,二是有引导性。至于一开始说的第 5 个结论,以后有时间继续贴数据上来。

参考:

[1]谷生华,辛涛,李荟:初中生学习归因、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

[2]王淑勤,中学生数学学习归因研究,湖南师范大学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