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简单地说一下所谓“日式拉门”的演变路径。
这种形制的“门”或“窗”出现于平安时代流行于镰仓时代,从历史源流来讲,大抵处于日本建筑和样化的国风时代到”镰仓新样式“传入日本之间。因此这基本上可以说是从日本建筑体系自主创新的结果。
那么具体说起这个构建,所谓“日式拉门”的表述其实非常笼统。因为在日本建筑的领域中,至少可以分为室内的“袄(ふすま)”和用在外壁的“明障子”两部分。这二者的演变起点不同,但最后殊途同归。
图 1 袄 图 2 明障子
日本建筑尽管在受到中国影响前已有其自身的形制与特色,但其落后的技术终究抵不过来自大陆的影响,继而在一段时间内,其大多数建筑曾经都完全仿自大陆与半岛的形制。
上 唐招提寺金堂 下 法隆寺金堂
从形制上来讲,历史最为悠久的遗构是法隆寺与唐招提寺金堂,从中可以一窥早期日本建筑的“窗”与“门”的设计。
上述建筑中的窗户设计被称为“连子窗”。可能是唐代建筑以及半岛建筑在日本的还原。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这种窗户本身是于墙壁之上的一种固定式设计。与我们讲的日式拉门儿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不过,嘿,不要着急,至少日本友人已经学会做窗户了!
除了固定的窗,日本还吸收了大陆的另一种设计,既可以上下开合的“蔀戸”。在平安早期,日本建筑的外装主要就靠这种上下开合的板户与帘来遮风挡雨,区分室内外空间。不过这种设计并不太适应日本阴湿多雨的环境。而随着日本建筑本土化的趋势,新的形制也逐渐演化出来了。
图 3 蔀戸 图 4 源氏物语绘卷
在随后的几百年中,由于会昌灭法与唐末乱世,日本中断了遣唐使,中日的直接交流陷入停滞。到镰仓,既南宋为止的数百年中,日本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所谓的日本化时期。
之于建筑领域,贵族建筑的典型“寝殿造”出现,室内地面结构从砖石变为了架高木地板再到榻榻米。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日本气候潮湿所导致的,其逻辑理路与东南亚的高脚楼是一致的。此外,室内空间也不断地扩大,出现了一通到底的“大广间”。
然而宽阔的室内空间必然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功能分区,你不能这边做饭,那边办公,然后嘿咻都在一屋子里,不规矩,对吧。于是为了划分室内空间,一些室内构建得以在这样的空间中发展。
「聚类杂用抄图卷 」局部
寝殿造的室内结构,注意墙面和室内的门。
图 5 冲立 图 6 几帐
具体来说,在早期,从中国传来的“冲立”(屏风)与“几帐”部分地实现了这一功能。然而这种家具与建筑本身是分离的。直到平安中期,日本匠人不断地对屏风进行了改造,一面将其装饰亦绢布或和纸,一面试图将其融入建筑本身。最终在榻榻米中间挖了个木条,将屏风变成了室内可拆卸的“门”,形成了所谓的 “袄”,既室内进行空间分割的拉门儿。
另一方面,为了方便通风与日照,干脆连墙也不要了,改成了由帘子和传统的蔀戸组成的开放式空间,随着室内拉门的出现,以及和纸的发明,逐渐形成了将窗与门功能相结合的明障子,既我们常见的外部的拉门。之后随着封建武士地位的崛起,拉门逐渐有了礼制上的意义。随着书院造建筑的流行,继而逐渐成为最具日本特征的建筑构件。
随着镰仓时代宋朝建筑式样的传入,这种拉门的外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格子窗的样式(因此很多人根据外形就简单地认为日本拉门是中国传入的),明清建筑花窗也对其造型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是其功能性并没有再发生大的改变,成为了日本建筑的典型特征。
大概是这么一个过程。
至于《营造法式》中的格子窗,是这样的。
很显然跟拉门是毫无关系的。很多朋友找几张宋画中看着象日本拉门的图,就想当然的认为中国也有拉门,这是很不可取的。
当然,这本 33 年修的营造法式中很多图是后来补的,可能不能反映当时原貌,不过仅就其文字描述也可发现其与拉门无关,中国建筑遗构中也没听说过有过拉门。因此拉门应当是个日本建筑的发明。
朝鲜半岛不清楚,但是日本的推拉门可能是来自其早期建筑结构的遗留,而非中国影响。
大陆建筑技术传入日本之前,日本自己的建筑系统比较接近于东南亚地区。早期遗存很少,代表形制可参考伊势神功和出云大社。
掘地埋柱高脚楼,草与树皮做屋顶,然后就是这个拉门了。它的功能性主要是用来通风换气,日本气候相对潮湿的多,这种整个墙壁空间都打开进行通风的设计可能就是推拉门最早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