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留学在俄罗斯,发现俄罗斯人真的很爱喝酒

$
0
0
李泽龙,俄罗斯留学/俄语/数学/一般只看不回答/优质内容推送机

这是一家超市的伏特加柜台。 几乎在俄罗斯每一家成规模的超市都能看到好几面墙,上面摆的都是酒,伏特加,白兰地,威士忌,红酒...在俄罗斯简直是酒的天堂。

买一瓶酒,就着面包,果酱,鱼子酱,或者甚至直接在大街上喝,所以你能看到他们是这样的:

所以说,战斗民族多奇志。 是不是很欢乐呀!

但是....你觉得这就完了吗?

错,这根本不好笑,在我看来只有悲惨。 俄罗斯穷人根本不会买这些酒,因为买不起! 俄罗斯政府对于这些酒收取极高的税费(一瓶酒的成本只有 20-50 卢布),但是一瓶最便宜的五湖牌(пять озер)伏特加的价格是 248 卢布 /500ml,贵的伏特加 1000 卢布 / 升。

(12 月 31 日补充: 俄罗斯政府对于烈酒的消费税是 331 卢布 / 升,也就是说无论你成本多低,就算一升伏特加成本只有 30 卢布,那么也要强制收 331 卢布的税,然后加上运输成本,加上商店的利润,一瓶伏特加卖出去至少是 450-500 卢布,这是最便宜的伏特加, 来源:ПРАВО.RU: Налог на 1 литр алкоголя в России может подняться до 650 руб

而俄罗斯一般好点大学毕业生的收入是 30k 卢布一个月,普通的毕业生是 15k-20k 卢布,像我们大学俄语系老师一个月只有 12k 多卢布(鉴于有人觉得这个数字太低了,我想说一下,如果一个俄语系的老师刚进去教书,每个月能拿到的底薪是 7k-9k 卢布,依据职位, 如果是普通讲师则只有 7000,然后按照每周上课课时加钱,比如,每周上 3 节大课,一个月 12 节,那么这种情况下拿到收的大约是 12k-14k 卢布) 教授的话也只有两万卢布。 也就是如果每一个月来 10 瓶(这是往少了算,俄罗斯酒鬼一次可以喝掉两瓶,因为度数太低了),那么就要用掉一个教授收入 20k 中的四分之一还多。 而且 500ml 的伏特加只有 40°(实际上可能还要少一些), 其实只有 200ml 的 98°酒精在里面,一瓶酒按 25 元算,相当于花 25 元买 200 克酒精,他们根本承受不起

俄罗斯穷人更惨,比如退休工人,一个月的退休金都只有 6000-7000 卢布(如果是普通工人退休),而大街上走着的俄罗斯穷人,有些人还没到可以领退休金的年龄,也找不到工作,工作都给黑毛子(хачки)抢走了,所以他们大多数都没有工作,领一些政府救济每个月两三千卢布,这些人怎么可能会去买最最便一瓶也要 200 卢布的 40°伏特加。

那么怎么办? 可怜的穷人只能寻找一些酒精代用品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比如浴液,防冻液,古龙水,须后乳,窗户清洁剂,汽车防冻液,玫瑰水(розовая вода) 甚至是医用胶水。 这个东西的市场规模有多大? 调查显示,俄罗斯酒精替代品消费占据了该国20%酒精市场

而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 - 浴液(Настойка)— жидкая лекарственная форма, представляющая собой спиртовые и водно-спиртовые извлечения из лекарственного растительного сырья, полученные без нагревания и удаления экстрагента
是一种药用的酊剂,是一种不经过蒸馏和去掉萃取液而得到的一种植物药剂

也就是说这货根本不是用来洗澡的,是一种添加了萃取物,从植物或者化学物品中萃取出来的一种药剂, 当然,这里萃取物就是高浓度酒精。 在中国,类似的东西也不少,比如跌打酒,就是用用酒精中存放着活血化瘀成分的药物。 喝浴液大家可以想象成直接喝跌打酒。

Употребление спиртосодержащей продукции — проблема не новая. Как рассказал Лайфу директор Центра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федерального и регионального рынков алкоголя (ЦИФРРА) Вадим Дробиз, из всех проданных упаковок спиртосодержащей продукции в аптеках (настойки, растворы для наружного применения и т.п.) 90% ежегодно выпивается в качестве алкоголя.

使用含有酒精的制品已经不是最近的问题了。XXX 说,在药店卖掉的含有酒精的药品,比如浴液,外用擦剂等等,90%都是用来喝的。

При этом, по словам генерального директора DSM Group (агентство по мониторингу фармацевтического рынка) Сергея Шуляка, с начала 2016 года в России продано 13,6 млн упаковок настойки боярышника. То есть 90% — это более 12 млн упаковок (бутылочек). В 2015 году было продано около 20 млн упаковок "боярышника".

По данным DSM Group, в розницу продаётся 99% всех аптечных настоек. Всего с начала года было куплено 163 млн упаковок спиртосодержащих растворов и настоек на общую сумму около 3 млрд рублей.

俄罗斯 2016 年一共卖掉近 1360 万瓶各式的这种浴液,也就是 90% - 几乎是 1200 万瓶被用来作为饮料。 而 2015 年则一共卖掉近 2000 万瓶这个牌子的浴液。

По содержанию спирта три флакона настойки валерианы по 30 мл стоимостью по 25 руб за штуку (есть и более бюджетные варианты: например, настойку боярышника объемом 25 мл можно найти в аптеке за 5,5 рубля) эквивалентны трем стопкам водки (150 г). То же количество водки водки при минимальной цене за поллитровую бутылку в 185 рублей стоит 55,5 рубля (по данным на конец 2015 г.)

浴液的一般是一瓶 30 毫升,价格大约是 25 卢布(约 2.7 元),但是也有更加实惠的办法,比如这次的“杀人浴液”大约是 25 毫升,但是每一批约合 5.5 卢布(6 毛钱), 这种浴液如果配平到伏特加的度数则相当于 150 克伏特加。 也就是说如果买一瓶正规伏特加,最便宜一瓶也要近 185 卢布(约合 20 元),而用同样水平的浴液代替,则价格只有 55.5 卢布(约合 6 元)。

这些穷人没有更多的钱去买伏特加,只能使用这种办法来获取一点微薄的快感。 从每年卖出近 2000 万瓶(2015 年)这种浴液就可以看出来有多少底层人民愿意为了少花钱而损害自己健康。 要知道在中国,甚至医用酒精绝对绝对是没有人喝的!

在中国一瓶 52°二锅头价格 300ml/3.5 元,也就是说中国一瓶伏特加那么多度数的酒,只需要 3.5 元就可以买到,这比在俄罗斯喝浴液还便宜。

一般像这些浴液里面除了酒精还有大量的化学物品,这些东西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伤害,如果长期吃这些东西会导致严重健康问题。 而另外一方面,俄罗斯政府是严禁私酿酒(самогон)的,一旦查出来罚款,重则蹲监狱,而且普通家庭也没有条件去做私酿酒,所以没有办法的穷人只能用这种办法去获取一点可怜的快感。 你以为他们都想喝浴液吗? 是实在是没办法了,不得已而为之。 像一般人家庭可以想办法贿赂医生开证明买点医用酒精来兑水喝,虽然医用酒精也不是好东西,里面含酒精以外的醚、醛成分非常多,长期喝会导致严重健康问题,但是这也比喝浴液强。 但是穷人没钱贿赂医生,连医用酒精这种劣质的酒精都买不到。

根据最新消息,这种浴液已经杀死 71 个人,因为这些人以为这里面跟之前卖的一样,都是含有乙醇的,没想到这次用甲醇替代了,这些人没有想到,因为之前已经和习惯了,买来直接往嘴里倒,结果这次是甲醇....

俄罗斯近十年来死亡的人有超过 20%的死于酒精中毒导致的各种事故,而这 20%里面很多人死于甲醇中毒,因为误食工业酒精导致失明,脑子烧坏的人也非常多。

穷人买浴液一般都是去药店或者小超市偷偷买,我亲眼见过一个俄罗斯穷人进入车站旁边的小商店花 150 卢布买了五瓶浴液,然后当街就开始喝,我问了售货员那是什么,他说是浴液,里面有 75%浓度酒精,多的也没说了,因为一般是不让卖的。我们在等车的时候,看着那个老头喝完了五瓶浴液,然后直接坐在雪地里开始哭,声音非常大, 不知道是因为什么, 总之看着非常痛苦 , 但是我们并没有上去帮他, 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不可能帮上忙的,问题在这个国家。

俄罗斯这样的穷人太多了...在这个国家光鲜亮丽的背后你根本不知道这些人怎么活怎么死的。

我也经常在街上被一些人拦下来请求给个十几二十卢布去坐车,但是后来才知道他们大部分都是想去买一瓶浴液喝。 说实话我也买过一瓶浴液, 一瓶 30 卢布,味道很难喝,非常冲,浓烈的酒精味加上浓烈的苦味,我认为我再怎么穷,就算要死了,也不会再喝这种东西, 但是你们不知道俄罗斯每年有多少人要消耗掉多少这种东西。

我的俄罗斯朋友跟我讲过一个事,他邻居的爷爷非常喜欢喝这个东西,每天需要喝掉四瓶高浓度酒精浴液,后来家里都劝他实在不行买点正常的伏特加给他喝,他不喝说度数太低了,后来因为喝多了浴液,六十岁不到就去世了,去世的时候因为长期喝浴液导致脑袋已经几乎不能讲话,已经忘记大家的名字,但是每天却还要求着喝浴液。

有人很好奇为什么俄罗斯对于这种酒类制品限制这么大,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退化导致很多底层人民失业,失业之后找不到其他工作,很多人在绝望的情况下选择喝酒度日(底层人民真的很多)。俄罗斯自从苏联解体之后实体经济一直在退化, 以前有苏联在,有各种关税保护政策发展本国的工业,所以就算制造出来的质量,样式再怎么不好看,也还是能用。 而这些本国实业,效率虽然低下,但是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像我们现在老一辈的人叫得出来的名字,比如伏尔加汽车,拉达 ,莫斯科人,红十月牌巧克力,基辅牌相机(苏联曾经是世界第二大相机生产国)等牌子,每一个牌子都解决了数以万计劳动力的就业。 而这些现在的穷人,在那时都是有正当职业的工人,可是在苏联解体后一切都没有, 具体原因后面我还会讲到。 我的俄罗斯好朋友说过:"В советское время , у всех есть достойные работы , поэтому в то время , они ещё не пьют , они начались пить уже после советского" (苏联时期人们是不酗酒的,他们开始酗酒是从苏联解体后) 这句话虽然有点绝对化,但是也确实反映了一定事实。

(苏联国旗悬挂在克林姆林宫的最后一夜)

后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叶利钦为了亲近西方,大开自己的国门,导致本土几乎所有的! 几乎所有的品牌,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因为苏联造的东西虽然皮实,但是非常难看,而且一点都不时髦,看起来就跟一百年前的老古董一样。

比如这就是苏联造的吸尘器

这是苏联造的洗衣机, 这货我租房的时候,在一个老房子里面,还亲眼见过实物。

苏联造,吸尘器。

还是吸尘器。

电视机

看看这上面这些东西...都是苏联时代的一些家用电器,看起来真是有一种蒸汽朋克的感觉。西方商品进来之后,这些原本还能运营的工厂,由于根本没法和西方漂亮的实用的工业产品竞争,这些东西很快就被新来的西方产品淘汰了,原因在于苏联的国企体制僵化,效率低下,模式老旧,而这时候欧美的企业由于市场经济的缘故无论是企业模式还是技术都比苏联高得不知道哪里去了,一旦其他企业技术比你先进,管理模式比你先进,那么他们的生产率,质量就比你好,他们就竞争力就会超过你,你会被很快地从市场上淘汰,然后破产,然后工人失业。

由此各个国家为了扶持自己的企业,定制了高的关税壁垒,记得以前看曼昆《经济学原理》就说过一个“幼稚产业”保护论, 有时候关税是必要的,因为要保护本国刚新生的”婴儿企业“ ,如果这个国家突然取消掉关税壁垒,那么本土企业直接面临强大的竞争,这些企业竞争不过马上会被淘汰。 俄罗斯就是走了这样一条路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打开国门的速度太快,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效益差,体制僵化、死板,在国外的产品一进入之后马上就接连破产,搞的现在俄罗斯几乎所有的轻工业产品,日用品,家用电器都是美德日中制造的,街上跑的汽车,除了很少一些破破烂烂的拉达,几乎清一色外国车

于是国内各种实体工厂倒闭, 导致这些穷人下岗失业。 按理说如果失业了的话,可以想办法从事一些低端的生意,比如我国许多人下岗之后就开始支个摊子卖烤串,麻辣烫。 但是这些工作又随后被收钱更少,更能干的黑毛子(指那些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塞拜疆的黑头发讲俄语的移民)抢走了。 这些二毛子现在在俄罗斯几乎已经包揽了几乎 80%的原来应给由底层人们干得活,比如小巴车司机,街边的 kebab 烧烤,清洁工人,下水道工人等 (是不是非常像现在美国的状况, 底层人民失业,并且工作又被老墨和默罕默德抢走,底层人民只能拿救济) 于是底层人民最后的一丝对工作的希望也被夺走,绝望的情况下就没开始酗酒也就可以理解了。 我国九十年代国企改革之后大量工人下岗也是这样,不过还好中国关税比较高,国企度过了这个阵痛的改革期,现在也涌现出一批效益好的国企。

(八十年代的莫斯科加里宁大街,这是苏联最强盛的时期)

但是由于很多人都开始酗酒,政府不得不提高酒类产品的税率,导致穷人连一瓶伏特加都买不起,买不起伏特加,最后没办法只能想方设法弄一些酒类的替代品。 你觉得他们是自己想喝吗? 不是, 他们也是被逼上这条路的。 错不仅仅在他们。(修改了一下,想了一下也是,他们自己也是有错的,但是这个错误也由很多其他因素催生)

也许从列宁一开始准备把这个国家设定为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这个错误就埋下来了,因为计划经济体制对于创新的理解是僵化的,所以到了九十年代,欧洲美国都普及滚筒洗衣机了,苏联人用的还是上面那个铁通一样的铁疙瘩。 也许是因为叶利钦(俄罗斯说他是卖国贼)决定大开国门那一刻开始这个错误就已经无法挽回了...但是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至少有 5%的俄罗斯国民出于赤贫,毫无尊严,对未来看不到希望的状态。

而对比我们中国发现,我们当下的状况和苏联的状况很相似, 甚至是就是 80-90 年代最开放的时候也曾经遭受过西方文化的冲击,但是好在我们虽然一路发展过来很坎坷,但是也算是熬过来了。 大家应该都还记得国产大飞机运 10 因为国家决定购买波音(经知友指正是麦道公司的)的飞机而惨遭下课的事件,这样由于外来产品的进入导致国内企业破产的例子数不胜数, 但是这个社会就是这样,非常现实。 而中国在本土企业方面做得非常好,一方面是依托了改革开放之后承接来自美日的产业转移,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过硬的工程师,设计师,另外一方面,今天中国的企业活力十足,能从容面对外企的竞争,所以造就了中国和俄罗斯在这一条路上完全不同的走向。

大家也可以想象一下,今天一台保时捷卡宴在美国的售价大概是 6 万美元起,在中国由于各种税,已经达到 90-150 万元一台。 如果这时候中国突然说“我们要和世界看齐”,随即马上取消掉关税,那么本土汽车,比如吉利,江淮,中华等本土汽车马上会面临强烈的竞争,试想卡宴只要 40 万,那你是愿意花不到 40 万买台保时捷卡宴还是花 40 万买台荣威呢? 当然我这也不是给关税洗地,而是在目前特定的情况下,不得已的做法,等中国也有了一定高质量的高端车品牌而且国产车的档次也可以堪比本田,丰田,福特甚至沃尔沃等中端车的时候,相信关税也就没那么多必要了。(不过估计 10 年内很难看到关税会下降)

还好在中国在 79 年之后迅速普及了市场经济, 所以对于和国外产品竞争本身而言,我们不会坐以待毙,我们会适应性地去改变,去竞争,所以中国的民族企业到现在发展的也顺风顺水。 有时候感觉生活在中国也是蛮庆幸的事情。

---

晚上回来路过那个小亭子,顺手买了一瓶浴液尝尝,25 卢布,尝了一下简直没把我恶心的...闻起来这种浴液有非常强烈的酒精味道还有一种不知名的草药味道, 然后抿一小口之后,一股苦味瞬间泛滥开来, 就是那种, 怎么说呢,还没成熟的芒果的味道,反正是带有涩味的苦,我赶紧吐掉了,因为实在是太难喝了。

---

(够了,请不要再在我的牛排上浇水了!!!)

---

说实话,不仅是下层人民, 俄罗斯的学生和留学生可能酗酒都是严重的,拿我自己来举例,我其实之前不喜欢喝酒,因为酒精过敏,但是现在,就是现在这个时候,我已经干掉半瓶伏特加了。就现在这个时间点,外面 -26°,大四了还跟大二一样压力巨大的学习,期末考试虽然只有三门,但是每一门都要耗掉你近 1 个星期时间准备,天天 10 小时坐在桌子前背笔记,复习一学期下来的所有定理证明,习题。 大家不要以为和国内那么轻松, 一门考试四十道题目,比如上学期补考三次才过的《泛函分析》考试题

“全连续线性算子的谱定理,例子”,"线性泛函性质,例子,在 C[a,b]上的运用“,“Fredholm 算子性质,解空间” ,”希尔伯特 - 施密特定理,运用”, “算子方程的可解性,例子”等每一道题目就是一次重复教材的过程,光证明就要用掉 2 页 A4 纸,四十道题目记下来的工作量非常恐怖的....这只是一门考试...大三下学期五门考试,除去《面向对象编程思想》这门课因为有基础,很好过,其他都是煎熬过来的。

这种考试基本上这四年来已经经历 6 次了,这是第七次,完了 17 年 6 月还有一次。 就因为一门泛函分析,我记得自己去年几乎四个月内分泌失调,因为每天都在担心下次补考再不过会不会被开除...

这样的压力下,你真的会不自觉染上喝酒的毛病,一次喝个半瓶伏特加,然后睡觉...可以不去想考试的事。 所以我现在已经干掉半瓶伏特加了...等下去睡觉去,好歹这几个小时可以忘掉这该死的偏微分方程的期末考试。

我们班同学基本新年 1 月 1 日到 7 日每天都是喝了睡,醒了吃点东西继续喝...因为学习压力太大,感觉很多人有些变态。 不过这可能也跟我学的是数学系有关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