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汽车共享在全世界都是一个热点概念。除了像滴滴顺风车和滴滴拼车这样的共乘服务以外,像 Zipcar 这样的分时租赁服务也开始在中国吸引了很多投资人的眼光。2016 年,随着途歌、易微行、Car2go 等中外分时租赁服务开始在中国营运,有一些业内人士开始预测 2017 年将是中国的“汽车共享元年”。那么,汽车共享 / 分时租赁真的会在中国迎来爆发吗?
我个人其实对短期内(2025 年以前)中国的分时租赁市场是不很乐观的。一般来说,分时租赁要得以流行,需要两个关键因素,首先是人工成本足够高,使得像出租车和滴滴快车这样需要支付司机的人力成本的出行服务过于昂贵;其次是有良好的信用体系和国民素质,能保证在很多人使用过车辆以后,还能够保持良好的车况。这两点因素在中国其实都尚未成熟。
先来说成本问题。在目前的中国,车辆的成本仍然比人力成本要高很多。相比分时租赁,出租车虽然需要额外的司机,人工成本较高,但车辆成本就低得多。一来出租车不需要自己开车,所以车辆的驾驶方便性和舒适性上要求不高,国内出租车和快车大量采用的是手动挡的廉价车辆;二来因为出租车每天接单数往往大大高于分时租赁汽车,车辆利用率更高,所以平摊到每一单上的车辆成本往往也更低。此外,因为中国城市的土地价格较贵,分时租赁公司需要购买停车位付出的成本也比较高。
而且不仅成本上相比出租车比较吃亏,便利性上也没有什么优势。像 Zipcar 这样的分时租赁服务必须要将车辆还到租车的地点,所以如果用户开着分时租赁的车辆去购物,在购物的过程中还不能将这辆车还掉,白白浪费了车辆而使用时间,而且购物完回到家以后还必须把车再开回去。而如果是自由流动的分时租赁服务,虽然可以任意选择行程的终点,但往往会有车辆潮汐现象出现。此外,这种模式还需要跟政府达成协议,允许分时租赁车辆自由停放在城市中的公共停车位。考虑到中国的大城市已经比较拥堵,各城市政府恐怕也很难给予分时租赁服务多少优惠。而如果要企业自行购买车位的话,要达到自由流动的需求,往往又需要支付更高的车位成本。
一个甚至更严重的挑战是车况的维护。分时租赁服务要良好运营,不但要求每一位乘客都尽量不损坏车辆,而且还需要及时报告车辆的损坏情况。即使在发达国家,在民众纪律性不够强的法国和南欧,分时租赁车辆的车况往往也很不理想,内饰要比出租车脏得多。考虑到摩拜单车在中国也经常爆出用户不够爱惜车辆,还车时也不够仔细,甚至还有部件或整车被偷窃和损坏,而中国又缺乏任何信用管理体系可以惩罚违反规则的用户,分时租赁车辆在中国运营在这方面引发的成本还会更高,车况也很可能出现各种问题。
不过,虽然说对于大众市场来说,分时租赁在中国很难是出租车和网约车的对手,但也未必分时租赁在中国就不存在任何市场空间。有两个细分市场就可能成为分时租赁在中国的突破点。
首先是为政府机关,以及在一个城市拥有多个离的比较远的校区 / 园区的学校和企业提供共享公车服务。这些大型机构的人员常常需要往来于一个城市的不同地方。因为是公事出行,不方便使用员工的私家车。但如果往来的人数不多,开行班车往往不够划算,而且班次也不可能太频繁。购买公车,并且雇佣司机的话,成本又过高。
如果打车按里程计费,成本可能会过高,而且在报销的过程中不容易监管是否出租车的消费完全是因为公事。而使用按时间计费的分时租赁的话,因为常常有快速路、高架、环路可走,耗时并不算太长,因为分时租赁服务都提供了车辆定位系统,起点和终点完全都可以通过系统查询到。
相比普通的分时租赁,共享公车因为是机构雇员,受到机构监管,信用方面不太用担心。而因为行程的起点和终点固定在几个工作地点,异地还车,不会产生什么问题,停车位还可以由机构方提供。
另一个潜力市场则是密度比较低的度假区。比如在海南岛的旅游区,游客都喜欢住到海滩边,但很多海滩离市区比较远,人口密度也比较低,公共交通不便,也难以支持出租车和网约车服务。而在海边长期度假的游客有时候又需要去市中心消费购物。但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海滩上休闲,为了开车来回三小时去趟超市而去租车又显得不太划算,这时候分时租赁可能就是比较合适的选择,也能满足一家人对私密性的需求。
尽管整个分时租赁的大市场在短期内并不乐观,但就这两个细分市场来说,仍然有相当的潜力。以此为契机实现业务突破,同时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和信用体系,等到十几年后中国的国民素质和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大概就是汽车分时租赁真正大放光彩的时候了。
拓展阅读:
现在国际上汽车共享(car sharing)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怎么样?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AutocarWeek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