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金韵梅。来源:枣木夹子的博客
金韵梅(1864 年 4 月 4 日-1934 年 3 月 4 日),是中国第一位获得美国医学学位的女学者。
前言:
她 1864 年 4 月出生在中国宁波,2 岁时因父母去世,被美国传教士夫妇领养,她的成长岁月在日本和美国度过。她是一名医生、医学教育家、民间大使、政治家、演说家,她会中文、英文、日文、法文、德文五种语言,她是中国第一所官办女子医院院长、女医学堂堂长兼总习;在清末明初的中国和世界舞台上,她如钻石般熠熠生辉,在当年《纽约时报》的多篇报道中,她被称为“当今世界最古老帝国的新女性”、“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但今天的我们,对她知之甚少。
撰文 | 王丹红(《知识分子》专栏作者)
责编 | 李晓明
● ● ●
2017 年 2 月 6 日,《赛先生》发表文章“雅妹豆腐 100 年:纪念先驱博士后”(链接:雅妹豆腐 100 年:纪念先驱博士后),作者为旅美科学史学者方益昉。这篇文章介绍了中国首位旅美女医学博士金韵梅(1864-1934)作为“中国第一位旅美博士后所做的工作——也是她最耀眼的贡献:从 1904 年 4 月 10 日起纽约媒体公开推荐中国酱油和豆腐等豆类制品,呼吁增加人体蛋白质摄入来源。”
方文激起了我深深的兴趣,但详细查阅资料后,我发现有几处疑问值得商榷(详见文末),而且金韵梅的历史贡献远不止于此,她的一生堪称传奇。
金韵梅的出生
►麦嘉缔夫妇
1864 年 4 月 4 日,金韵梅出生在中国宁波一个牧师家庭,父亲金麟友是美国长老会在中国最早的牧师之一,母亲“阿霞”毕业于宁波长老会的女子寄宿学校,金韵梅有一个大她 5 岁的哥哥。
在金韵梅 2 岁时,1866 年 6 月下旬,一场疫病袭击宁波,她的母亲和奶奶相继染疫去世。1866 年 8 月 4 日,年仅 31 岁的父亲也染病去世,怙恃俱失的兄妹俩,被父母亦师亦友的长辈、美国传教士麦嘉缔(Divie Bethune Mccartee)夫妇收养,这成为金韵梅生命中的第一个转折点。
麦嘉缔先生 1820 年 1 月出生在美国费城一个牧师家庭,父母均是苏格兰移民的后裔,在他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居纽约,他 9 岁时参加了一个自然科学的系统讲座,对科学产生了深厚兴趣,开始自己做实验采集标本,14 岁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学院(后为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三年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当时美国的医学教育为三年制。1840 年,20 岁的他大学毕业获得了医学学位(Medical Degree,M.D.)。毕业后不久,他曾报名应征到夏威夷工作的医疗传教士职位,但未能成行。
这时,在太平洋的另一边,中国和英国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中国战败。1842 年 8 月 29 日,两国政府代表在南京签署“大不列颠帝国女王和大清皇帝间的和平、友好和商业条约”,又称《南京条约》。条约主要内容包括:清朝和英国停战并缔结永久和平及对等关系;清政府开放沿海的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五外港口,进行贸易通商;清政府将香港岛永久割予英国等。这是清政府第一次因战败而签署的割地条约,并代表了清廷将开户对外贸易,以及锁国政府的终止。
《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通向世界的第一道门户。1842 年一位著名的中国少年、15 岁的容闳随传教士布朗先生(Rev. Samuel Robbins Brown)到香港学校,并于 1847 年随布朗先生到了美国。
1843 年,美国长老会向中国派遣了第一位医疗传教士——麦嘉缔,10 月,23 岁的麦嘉缔从纽约出发,自西向东,经过近 5 个月的航行,于 1844 年 2 月抵达香港。6 月,他作为首名被派往宁波的传教士,乘船到宁波,也正是这个月,中国和美国开始磋商条约,7 月 3 日,中美两国政府代表在澳门的望厦村签订了两国间的第一个外交协定——《望厦条约》,这个条约与《南京条约》相似,但更长也更细致,还包括了一系列《南京条约》中没有的条例,例如第 17 条规定美国人可以在五个条约港口购买地产来建教学、医院和墓地;第 18 条文化条款“准合众国官员自主中国各方士民人等孝悌各方语言,并帮办文墨事件......并准其采购中国各项书籍”;第 21 条规定美国人不受中国司法管辖,亦即享有“治外法权”;第 33 条规定禁止贩卖鸦片,违反该规定的美国人受中国司法机关判处等。
《南京条约》和《望厦条约》的签订与实施,影响了金韵梅的一生。
1845 年,麦嘉缔在宁波城附近的一处乡村医治一名伤者时,结识了伤者的侄子、12 岁的金麟友。当时金麟友的父亲已去世,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贫苦,于是,麦嘉缔将金麟友带至长老会在宁波刚开办的一所男子寄宿学校——崇信义塾。在学校里,金麟友结识了他未来的妻子、长老会开办的“女子寄宿学校”学生“阿霞”。
金麟友毕业后在教会办的走读学校教书,阿霞帮忙在妇女中传教,1859 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他们为这个男孩取名金佩禀,此时,正值中英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861 年,太平天国的军队攻入杭州,占领了包括宁波在内的浙江大片地区,麦嘉缔夫妇利用外国人的身份帮助他们度过了战乱岁月,其间,麦嘉缔先生还作为翻译随美国外交官前往南京,与太平天国政权接触。
1863 年,战事平息,金麟友作为美国传教士的助手,到余姚恢复传教工作,一年后,他被授职为牧师,是长老会最早的中国牧师之一,1864 年 4 月 4 日,女儿金韵梅出生。
成长岁月 中西合璧
麦嘉缔夫妇终生没有自己的孩子,他们收养了十多个孩子,包括金家兄妹,在这些孩子中,金韵梅和麦嘉缔夫妇最为亲密,在他们的身边长大成人,尽管她一直称呼他们为“麦先生、麦师母”。
在金韵梅培养的过程中,麦嘉缔夫妇终始尊重她的中国传统。“她没有必要为使用刀和叉而放弃她的筷子。她可以在自已的头顶上带一块油布饰品、梳着明亮的辫子,穿着中国女孩古色古香的刺绣短裤跑来跑去,是日本的学校里,在学习任何英语课程之前,她上了常规的经典中文课程。”之后,他们带她到美国继续完成教育。
1869 年 3 月,5 岁的金韵梅随麦嘉缔夫妇从中国回美国休假,在美国一年半的时间,“麦嘉缔夫妇待韵梅如女儿,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给她所有的机会和指导,在美国期间,她学会了讲英文。”1870 年 11 月返回中国后,麦嘉缔夫人继续每天教她学习。
麦嘉缔在宁波办了医院和孤儿院,但受到宁波长老会其他传教士的反对,1872 年,麦嘉缔关闭了医院和孤儿院,辞去了在长老会近 30 年的传教工作,离开宁波前往上海。在上海,麦嘉缔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中国政府首次向日本派出使团,他被推荐为翻译随团前往。
1872 年,8 岁的金韵梅随麦嘉缔夫妇到日本,在 1872-1880 八年间,麦嘉缔娴熟的中文水平受到中日双方的尊重,他在日本教育部工作,金韵梅在这里完成了她的小学和中学教育。此时,日本正处于民族统一和向西方学习的“明治维新”(1860 年代-1880 年代)之初,一片生机勃勃气象。
1913 年 2 月出版的《东方评论》(Oriental Review,1913,Feb.P 239)记载了这一时期金韵梅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麦嘉缔医生是一位热忱的科学家,在他的文学和外交知识学习之余,他还发表了有关比较解剖学、心理学、植物学、动物学方面的演讲,带领学生到公园远足......,金韵梅在麦嘉缔先生细心指导下学习文理知识,她在麦先生的大图书馆中自由自在地跑来跑去,孩提时代的她参加了大型的教授聚会,客人们在聚会中同时讲法语、德语和英语,加上在首都其它社交活动,赋予她极为广泛丰富的知识和经历。”
金韵梅成年后回忆说“我并不是刻意地选择我的专业,这是我从小学习自然科学的结果,我的养父对研究的热爱潜移默化影响了我,让我对科学和医学产生了兴趣。”
在日本期间,金韵梅喜欢穿中式服装:有盘口的宽松的上衣和裤子,她和同龄的几个好友组成了“亚洲文化协会”,每两周在一个朋友家聚会:玩游戏、读自己写的文章......年少的她曾向好朋友表示:自己长成后要做一名老师、要到欧洲去完成自己的学业,在 18 岁以后要自己照顾自己。
纽约女子医学院
►美国第一所女子医学院创始人布莱克威尔(Blackwell)姐妹
左:Elizabeth(1821.2.3-1910.5.31),来自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右:Emily(1826.10.8-1910.9.7),来自 Radcliffe Library
在金韵梅的人生和事业上,除了麦嘉缔夫妇,来自英国的布莱克威尔(Blackwell)姐妹对她产生重要的影响,姐妹俩是分别是美国第一位和第三位获得医学学位的女性,她们创办了美国第一所女子医学院,一生社会正义、为女性权益呼吁、奋斗。
1880 年 5 月,16 岁的金韵梅随麦嘉缔夫妇离开日本,乘船前往美国。William Shurtleff 等所著《金韵梅医生传记》显示,一家三口在纽约港登陆,金韵梅当时没有护照,她是作为麦嘉缔夫妇的养女获准入关。
在纽约,麦嘉缔夫妇将家安在纽约市第二大道 230 号(No.230 Second Ave, New York City)。在纽约黑麦女子学校上了一年大学预科后,1882 年秋,18 岁的金韵梅入学纽约附属妇幼医院女子医学院。
这是一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故事。
纽约女子医学院是由伊丽莎白·布莱克威尔(Elizabeth Blackwell)和艾米丽·布莱克威尔(Emily Blackwell)姐妹于 1868 年创建,这是美国第一所女子医学院,1876 年,这所女子医学院成为三年制学院,1893 年成为四年制学院;1899 年,在培养了 364 位女性医生后,这所医学院并入康奈尔大学医学院。
布莱克威尔姐妹出生于英国,幼年时随家庭移民美国。年轻时的伊丽莎白志于学医,但当时的美国医学院只接受男生,在被 12 所医学院均被拒绝后,1847 年 10 月,26 岁的她终于被纽约上州的私立日内瓦医学院录取,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学习,1849 年 1 月,她成为美国第一位获得医学学位的女性。
妹妹艾米丽的求学之路同样坎坷,她的求学申请曾被七所医学院拒绝,1853 年,被凯斯西斯储大学录取,1854 年,她成为美国第三个获得医学学位的女性。
作为美国女性医学学者的先锋,布莱克威尔姐妹在获得医学学位后,从美国到英国,她们在临床实习和求职中仍因性别受到拒绝和种种挫折,1857 年,姐妹俩和 Marie Zakrzewska 共同创办了纽约妇幼医院,1868 年,创办了附属于医院的纽约女子医学院。
►纽约女子医学院。来源: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金韵梅是一位幸运儿,1880 年,中美两国修改了允许华人自由赴美的条约,开始限制华人移居美国;1882 年 5 月 6 日,美国总统签署了《排华法案》,将华人劳工排斥于美国之外,并严格限制华人移居美国,她却在这年秋天成为第一个在美国医学院学习的中国女学生,也是迄今已知第一位留学美国的中国女性。
历史在这里纵横交错。此前一年,1881 年,宋氏三姐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的父亲宋嘉澍(1863 年 2 月-1918 年 5 月 4 日)进入美国北卡州三一学院(现为杜克大学)学习。而由中国第一位留学美国的学生容闳(1828 年 11 月 17 日-1912 年 4 月 21 日)倡导主持的中国首届官方留学计划则在此时受到挫折。
容闳 1847 年赴美,1850 年考入耶鲁大学,1852 年加入美国国籍,1854 年获耶鲁大学文学士学位;学成回国后,容闳倡议并组织了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120 名 12-15 岁的幼童赴美留学,1872 年 8 月,首批幼童启程赴美国,但到 1881 年,原定 15 年的幼童留学计划夭折,清政府发令召回全部留学生。
经过三年的学习,1885 年 5 月 29 日,金韵梅以一等荣誉学位毕业于纽约女子医学院,获医学学位,这一届毕业生共 12 名,中国驻美国大使出席毕业典礼,并向她赠送象牙雕刻表示祝贺。九年后。1894 年,许金訇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毕业,成为第二位在美国获得大学学位的中国女性。
从医学院毕业后,金韵梅在纽约妇幼医院任住院医师 3 个月,之后到费城、华盛顿特区和纽约进一步学习,其间学习德语以阅读德文文献;1885 年,她被授予医生头衔(Title of Doctor)。1887 年,她成为显微照相专家,在《纽约医学期刊》(New York Medical,July 2)发表论文“The Photo-Micography of Histological Subjects”。
1887 年 6 月,23 岁的金韵梅被美国复兴会任命为赴中国的医学传教士,她和麦嘉缔夫妇一同乘船回中国,在船上,她参加了日食观测团,10 月抵达厦门,但当地的传教士们不认可一位女医生,她自己办起了医院。
不久后,金韵梅和麦嘉缔夫妇染上疟疾,她关闭了医院,辞去传教士工作。1889 年 3 月,三人一同到日本神户治病休养。
家庭和事业
从 1889-1894 年,金韵梅在日本工作生活了 6 年,直到结婚后到美国。
1889 年初,位于神户的监理会传教士邀请金韵梅协助开展医疗传教工作,与此同时,麦嘉缔也应邀在东京明治学院任教。1889 年 12 月,金韵梅抵达神户,她创办了妇幼诊所,又在自己住宅开设医疗室。工作之余,她还帮助监理会女子学校的工作、向本地医生发表演讲、教授本地接生婆现代医学知识和技术。
在神户五年间,金韵梅在公众中享有崇高的荣誉,日本媒体称她为“现代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是她所在时代的传奇。”
大约在 1894 年 11 月,金韵梅和伊波利图斯·拉索拉·阿马多尔·席尔瓦(Hippolytus Laesola Silva)在日本横滨结婚。席尔瓦是一位音乐家和语言学家,比金韵梅小 7 岁,他出生在香港,青年时代在意大利米兰学习小提琴和钢琴,曾作为意大利男高音的伴奏音乐家周游世界。
两人婚后即离开日本前往夏威夷,1895 年底,他们的独生儿子在夏威夷出生,但这段婚姻只持续了十年,1904 年,两人在旧金山离婚,9 岁的儿子随母亲生活。
在夏威夷期间,金韵梅曾申请执业医生执照未果。1896 年,全家搬至旧金山,1900 年,美国成立移民局,席尔瓦进入旧金山移民局工作。
1899 年,79 岁的麦嘉缔在日本生病,健康日益衰退,年底,麦嘉缔夫妇回到美国,在旧金山安顿下来,金韵梅和丈夫帮忙照顾麦嘉缔先生。1900 年 7 月 17 日,麦嘉缔在旧金山去世。
金韵梅结婚后改从夫姓,但在 1902 年初,她的名字再次出现时,改回了原姓,她后来离开丈夫单独生活,开始了写作和演讲生涯,步入美国上层社会。从《洛杉矶时报》、《波斯顿》到《纽约时报》,当时众多的媒体报道了这位杰出中国女性。
1902 年 2 月,《大地月刊》杂志发表了金韵梅的小说《家庭的荣耀:一则来自檀香山中国城的故事》。在另外一篇报道中,她创作了一部名为《张寡妇》的戏剧。3 月,她将 8 岁的儿子托付给加州伯克利的朋友,陪伴三位年轻女士乘船到日本旅行半年。
►随金韵梅的小说刊出的照片
1903 年 1 月,洛杉矶妇女俱乐部——埃贝尔俱乐部(Ebell Club)宣布:举行有关东方文化的四场连续演讲,演讲人为著名的中国女性金韵梅医生,四场演讲会的票价为 1 美元;3 月 7 日的《洛杉矶时报》评价说:“昨晚,金医生在洛杉矶医学协会演讲......她的语言是最纯正的盎格鲁 - 撒克逊(Angelo-Saxon),语调丰富、美丽、抑扬顿挫,充满幽默,她的脸庞洋溢着愉悦的光芒,听众席上笑声、掌声不断。”
1903 年 5 月,她“身着中国皇家旗袍”在芝加哥妇女俱乐部演讲,《芝加哥论坛报》写道,这位娇小的女士用她甜美的语言说:“我爱美国和中国,我在美国的时间和在中国的一样多,我骄傲我纯正的中国血统——我是一个中国士大夫家庭的成员,我也确信我是一个真正的美国人。”
1904 年 1 月,金韵梅在波士顿妇女俱乐部演讲,《波士顿星期日环球报》(Boston Sunday Globe)的文章写道:“她是如此丰富多彩又如此简单,如此严肃又如此活泼,听众们被她深深陶醉。”“金医生是怎么来波士顿的?……大约一个月以前,约翰·L·加纳德夫人在自己的庄园里,第一次将这位新月女性(Celestial woman)介绍给波士顿社交界。”
金韵梅的政治智慧和远见在演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说:“儒家哲学教导中国人过和平而简单的生活,相对平均占有财富。”“两千年来,中国人始终是和平的守护者,和平是中国人的天性。”“与西方人好斗的天性相比,中国人是和平的,最激烈的战斗是与自我的战斗,最伟大的胜利是自我克制。”针当时西方“黄祸”论,她反驳说,鸦片贸易和外国人在中国的各种特权表明,所谓的“黄祸”论毫无根据,“黄祸”远不能与“白灾”(white disaster)相比。
1904 年 3 月,她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参议员 Kean 的府上发表演讲,3 月 25 日的《华盛顿邮报》写道:“她正在作环美旅行,努力在两个相距遥远的大陆间创建沟通和理解的桥梁。”
1904 年 4 月 10 日,她第一次演讲中谈到中国豆制品、豆浆和豆腐(soy sauce and bean cake),《纽约论坛报》文章的标题是:“中国食品:大豆是中国的一道主菜(Chinese Food product: Beans a Leading Article of Food in China)”
1904 年 8 月 12 日,旧金山法官裁判金韵梅和丈夫离婚,孩子归金韵梅抚养。丈夫提出离婚的理由是“妻子抛弃家庭”,金韵梅声称自己是一个“新女性”。离婚后的金韵梅将儿子的姓改为“金”。
1904 年 10 月,第一届世界和平大会在波士顿举行,金韵梅是会议 17 名副主席之一,并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10 月 6 日的《纽约时报》发表一篇对金韵梅的专题报道。
金韵梅认为日本而非俄国是中国最大的威胁。1904 年 11 月 12 日,她在纽约向美国政治教育联盟(The League for Political Education)发表演讲:“一个中国女性对东方战争的看法”,她说:“从表面上看,俄国人是东方的侵略者,但俄国人进入中国,最终只能被同化……日本作为东方世界的年轻国家,认为必须采取西方战争手段来恐吓东方人民,后者的温和并不意味着无能,而是出于其对暴力的保留态度。”
1905 年 2 月 23 日,在和儿子亚历山大·金共度过美国国父华盛顿的生日后,金韵梅将孩子亚历山大·金托付给朋友,自己离开美国回到了中国。
金韵梅的中国使命
►即将回国工作的白秀兰。来源:枣木夹子的博客
►1914 年中华护士会年会合影,钟茂芳是唯一的中国面孔。来源:枣木夹子的博客
金韵梅一生始终铭记自己的中国使命。
1905 年夏回到中国后,她应教会友人倪维思夫人邀请,在烟台住了一段时间,两人共同接待了美国农业部的“亚洲植物猎手”弗兰克·迈耶(Frank Nicholas Meyers)。受麦嘉缔先生的影响,她从小喜欢采集植物样本,而倪维思夫妇在烟台传教时,积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果树,如苹果,如今烟台苹果全国知名。
1905 年,中国清政府开始推动各项现代化进程。1906 年,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在天津开办一所面向女妇女儿童的医院“北洋女医局”,邀请在四川成都从医的金韵梅担任“北洋女医学堂总教习”,主持女医学堂工作。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天南地北语音不同,1907 年到天津后,她将自己的中文名字定为“金韵梅”,她的薪水高达每月 300 大洋。
《纽约时报》的文章显示,在女医学堂筹办期间,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致电中国直隶总督袁世凯,请他为好友金韵梅提供帮助。
北洋女医学堂 1908 年 8 月正式开学,这是中国最早官办女子医学院,学院设立两年学制的护士培训,培养了第一代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护士。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产科学、药理学、公共健康和免疫等知识,在女医局实习。
1909 年,华裔澳大利亚人钟茂芳从伦敦盖伊医院(Guy's Hospital)护理学校毕业,来到北洋女医学堂任看护教习,她将自己在盖伊护校的教材翻译为中文作为教材,1913 年以《看护要义》出版;1914 年,中国看护工作者举行第一次全国性会议,作为大会副总干事的钟茂芳提议将看护工作者名称定义为“护士”,被接受后,组织名称也定义为“中华护士会”。
1910 年底,北洋医学堂第一批 23 名学生毕业。1911 年 1 月,金韵梅以“老亲稚子尚久居美国”为由,请假赴美国和英国探亲。其间,她学习最新的医疗技术和医院管理,希望鼓励一些西方女性到中国帮助发展中国的医疗事业,她介绍自己在天津的工作说,北洋医学堂的目前的水平不高,只能培养护士而不是医生,但大量的护士比少数医生更符合中国目前的需求,4 月出版的《美国护理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报道了她的这一次访问,并称她是“最卓越和最能干的女医学工作者之一。”
这一次访问,她带了一名北洋女医学堂的毕业生白秀兰到美国,并帮助她进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护理专业学习。白秀兰学成回国后,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工作。
1911 年 2 月,由英国来华传教士创立的“英国 - 东方禁止鸦片贸易协会”(Anglo-Oriental Society for the Suppression of the Opium Trade)在伦敦举行年会,金韵梅在会上发表演讲。
在美国期间,据马里兰州《今晚报》报道,在华盛顿特区期间,金韵梅应邀到美国财政部部长夫人 Mrs.Franklin MacVeihg 府上作客。1912 年 6 月,亚历山大·金从纽约圣约翰军事学校毕业。
金韵梅这次在美国停留了大约半年时间,其间在美国大学巡回演讲,介绍觉醒的中国女性,并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鸦片问题的文章。
在日本生活过 14 年的金韵梅对日本有深刻了解。1911 年,她在美国表示:中国是美国在远东最好的朋友,日本对美国有很深的敌意,对菲律宾怀有野心,成为东亚恃强凌弱者。她认为,日本试图控制东亚事务,中国在日俄战争后欢迎日本人,中国学校聘请了数以千计的日本人,日本被看作是我们最坚定的朋友,但事实不是这样,日本用对待朝鲜的方式来对待中国,日本的教育完全是政治性的:中国留日学生学到的不是有用的艺术和科学,而日本的政治观念。日本向中国留学生灌输对政府的敌意情绪,目的是制造中国的内乱,从而趁机在中国获得优势地位。
1914 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人考察中国医学状况,4 月,考察团到北洋女医学堂,金韵梅表达了和洛克菲勒基金会合作的意向。
1915 年 6 月,金韵梅再次前往美国,12 月,她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俱乐部发表演讲。1917 年 4 月 6 日,美国通过向德国宣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5 月,21 岁的亚历山大·金报名参军,金韵梅应美国农业部聘用调研中国大豆种植和豆制品生产,并在 6 月至 9 月间在中国考察,同时帮助中国农民向美国专家学习先进的棉花种植技术,回到美国后,她在美国农业部位于纽约的实验室工作。战争期间,她曾说,儿子在战场履行军人的职责,而自己在后方参与开发新食品,也尽了一份力。
►在美国农业部工作期间的金韵梅;墙上的四字条幅是 1889 年“琴斋钱德培”(时任驻日使馆参赞)赠“金先生大国手”。来源:枣木夹子的博客
不幸的是,亚历山大·金 1918 年 5 月随部队赴法国战场,9 月 29 日在战场牺牲,距离 11 月 11 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到两个月。儿子的牺牲给金韵梅巨大打击,她在晚年回忆说:“他为什么而死?我们和那场战争有什么关系?”
战争结束后,金韵梅继续大豆研究,但农业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已下降,直到 1930 年代,“黑色风暴”对美国土壤造成极大破坏,大豆的固氮能力使其再获重视,在商业巨擘如亨利·福特的推动下,大豆在美国开始商业种植、制作成食品,百年后的今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豆生产国,这里有金韵梅先驱性的贡献。
►金韵梅的儿子从圣约翰军事学校毕业时的照片。来源:枣木夹子的博客
定居北平
1920 年夏,56 岁的金韵梅回到北平定居,她的主要工作是参加多项社会工作、参与燕京大学清河实验区的工作。一位到北平考察的捷克青年普实克(Jaroslav Prusek)租住了金韵梅的房子,两人成为忘年之交,她向他回忆了自己的一生,表达了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极力赞美和对日本人盲目学习西方的批评,她蔑视一切革命者和时髦学者,包括梁启超、孙中山和胡适等,而对袁世凯表示赞赏和惋惜,这位文学青年在后来写成了一本书《我的中国姐妹》,介绍了金韵梅晚年的生活情况。
1934 年 2 月,金韵梅受凉咳嗽病重,在协和医学院被诊断为肺炎,3 月 4 日,在协和医学院逝世,享年 70 岁。葬礼在协和医学院礼堂举行,燕京大学神学教授刘廷芳主持仪式,胡适、蒋梦麒、梅贻琦、司徒雷登、以及美国驻华大使出席。按照她的遗愿,把她安葬在自己位于海淀的农场里,遗产的大部分捐赠给燕京大学和天津的木斋中学。
教育部授予捐资兴学一等奖状,她的墓碑墓碑正面写着:“金韵梅大夫之墓”,“生于有清同治三年四月四日”,“卒于中华民国二十三年三月四日”;墓碑背文字是教育部颁发奖状全文:
谨录
教育部甲字第一百四十二号
捐资兴学一等奖状
北平市已故金韵梅,先后捐助私立燕京大学价值—万五千元之房屋地基暨现金六千二百元,又捐助天津私立木斋学校洋文书籍一百五十余卷,约值千元,两共计达二万元以上。按照捐资兴学褒奖条例之规定,特授予一等奖状。此证。
教育部部长王世杰
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
今天,金韵梅的墓地已不复存在,她的墓碑保存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里。
►金韵梅墓碑。来源:mingxialiuyue 的博客
附对方文的几点疑问
我在 google 上检索金韵梅的资料,三篇重要的文献资料出现了:
第一篇是作者“枣木夹子”所著《金韵梅大夫略传》;
第二篇是 2014 年美国 Rutgers University 历史系博士生 Matthew Roth 的博士论文:《神奇大豆:将大豆带入美国农场、饮食和文化之问》( Magic Bean: The Quests That Brought Soy into American Farming, Diet and Culture);
第三篇是 2016 年由美国“大豆信息中心”出版的一本书:《金韵梅医生传记——第一位在美国获得医学学位的人》( BIOGRAPHY OF YAMEI KIN M.D. ,,THE FIRST CHISNES WOMAN TO TAKE A MEDICAL DEGREE IN THE UNITED STATES)。
读毕这些资料,《赛先生》文章《“雅妹豆腐 100 年:纪念先驱博士后”》令我产生几个疑问:
首先,“雅妹”的正式中文名应该是“韵梅”,这是金韵梅 1905 年从美国回中国工作后的正式名字,也是 1934 年 3 月她在北平逝世后其墓碑上的名字:“金韵梅大夫之墓”;
第二,1885 年 5 月 29 日,经过三年的学习,21 岁的金韵梅在美国纽约妇幼医院附属女子医学院被授予医学学位(Medical Degree,这是一个大学本科医学学位,而非《赛先生》文章中所写“1885 年 5 月,金韵梅......正式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医学博士”学位是 Doctor of Medicine, M.D. 在金韵梅获得医学学位的第二天,1885 年 5 月 30 日出版的《纽约时报》的文章标题是“Medical Diplomas For Women”;美国媒体对她的诸多报道均称她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女子医学院的中国人”;
第三,1885 年 5 月,金韵梅在获得医学学位后,曾用三年的时间在费城、华盛顿特区和纽约进修专业,并有几个月的时间在纽约育婴医院等接受住院培训,1888 年,她被授予“医生头衔”(Title of Doctor),而非《赛先生》文章中所说的“她于 1888 年正式获得第二个博士头衔,成为获得 MD.PhD 双学位的早期女性学者。”
第四,1917 年 4 月 6 日,美国对德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开始研究战争中的食物供应;6 月,受美国政府派遣,53 岁的金韵梅回中国收集大豆资料,1917 年 6 月 10 日的《纽约时报》文章称:“对金医生的任命标志着美国政府首次将此权力授予给一位中国人。”《赛先生》文章称“1917 年,金韵梅提议的中国豆类豆腐相关食品微生物研究,正式在美国农业部食品研究中心立项”,此提法欠准确,因为研究豆制品的报告是美国农业部植物专家 Frank N.Meyer(1875-1918)于 1916 年 11 月 21 日向美国农业部提交的,报告的标题是:《中国的大豆奶酪(发酵豆腐)》(Chinese soybean cheese)。
参考资料:
1. 金韵梅大夫略传 金韵梅大夫略传 - 枣木夹子 - 博客园
2. Biography of Yamei Kin M.D. (1864-1934), (Also Known as Jin Yunmei), the First Chinese Woman to Take a Medical Degree in the United States (1864-2016), 2nd Ed., With McCartee Family Genealogy and Knight Family Genealogyhttp://Biography of Yamei Kin M.D. (1864-1934), (Also Known as Jin Yunmei), the First Chinese Woman to Take a Medical Degree in the United States (1864-2016), 2nd Ed., With McCartee Family Genealogy and Knight Family Genealogy - SoyInfo Center
3. Library of Congress Dr. Yamei Kin Dr. Yamei Kin
4. Los Angeles Herald, Number 145, 23 February 1902 PDF Issue PDF (192.38 MB) CHINESE WOMAN PHYSICIAN, PR. YAMEI KIN, TO LECTURE Los Angeles Herald 23 February 1902
5.Fascinating Women: Dr. Yamei Kin July 11, 2010 by Camille Hadley Jones Fascinating Women: Dr. Yamei Kin
6. Divie Bethune McCartee Divie Bethune McCartee
7. Elizabeth Blackwell Elizabeth Blackwell
8. Emily Blackwell Emily Blackwell - Wikipedia
9. 金韵梅:乱世中的忧伤与优雅 金韵梅:乱世中的忧伤与优雅 | 新鲜娱乐
10. 中国第一个女留学生金韵梅 中国第一个女留学生金韵梅_新东方司明霞_新浪博客
田涛:中国第一个女留学生金雅妹——《纽约时报》有关金雅妹的报道 田涛:中国第一个女留学生金雅妹 --《纽约时报》有关金雅妹的报道 -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制版编辑:邓志英丨
本页刊发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及使用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请联系授权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识分子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投稿:zizaifenxiang@163.com 授权:copyright@zhishifenz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