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下次住酒店,可以好好观察下大堂
这是个很好的问题,也是不管做民宿或者做酒店的都已经遇到的问题。按理来说这题应该属于建筑和室内设计师回答的范畴,不过因为我也一直比较关心如何提高酒店公共空间利用率,所以就在这斗胆来说下自己的看法。酒店大堂(Lobby)是和客人发生第一时间接触的场所,同时,也作为酒店对外的门脸儿,他经常被设计得比酒店客房还要高端大气上档次数倍(尤其是在三四线城市,这种情况极为常见),然而与此同时,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大堂在酒店里造成空间浪费利用率低下的案例也是两只手都数不过来。在酒店整体设计中经常占据如此大空间的一个独立区域究竟该如何来设置该注意到哪些细节也希望借这个答案跟各位讨论。
在大堂比较常见的区域设置有三块:
Reception(前台)——Concierge(礼宾)——Lobby Bar(大堂吧)
(对于一般的小规模酒店或者民宿来说,礼宾和前台经常是以合二为一的形式出现)
前台是酒店大堂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主要的功能,而正如题主的问题,很多酒店大气的大堂除了提供前台 CICO 的功能之外,貌似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起来这块已经有一定规模的空间。大堂吧作为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常见的方式之一在很多酒店都予以采用,而每家酒店的大堂吧令客人驻足的指数以及产生消费行为为酒店带来收益的情况却不尽相同。
如何放置和安排这三块功能区域能提高大堂的空间利用率:
1+0(x1):简化、压缩、灵活
1+1+3:区块化、人群分流
1x1x3:纵向条块化、复合功能
看数字估计很难理解,下面结合实际案例来讲一下为什么这么来写。
- 1+0(x1):简化、压缩、灵活
因小酒店和民宿本身体量和规模的限制,这条大部分店家基本都能做到。然而也不排除有某些业主把房间搞得挫得一逼大堂却修得“金碧辉煌”。而最后加了个(x1)不是直接把大堂吧砍掉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些不死心的业主非得搞个有情调的地方想跟客人交流一下灵魂和人生。这几天也刚好跟一位想做民宿的朋友聊到这个,个人建议是不要将接待处的空间功能钉死,把接待处直接做成吧台形式,综合化利用这个小的区块。我之前写酒店的案例时候也写到过一些。
比如我之前提到的青岛寒舍酒店就直接把前台做成了吧台形式的酒吧,既可以做接待用也可以做小食餐吧的吧台,同时旁边也设置了独立的小空间用来解决分时段人流量差异的问题,白天办理入住和退房的客人会相对多,停留在前厅的时间较短,而晚上喝酒的人会更多一些。(案例详情请参考:启动资金两百万,能做精品酒店么?海滨三线城市,在这里三星级酒店房价两百左右,做精品酒店可行么? - Juliana Yang 的回答)
还有一个案例就是我前段时间回答的一个关于胶囊房旅馆问题,这家日本的小旅馆吧酒店前厅也是把接待处直接做成了吧台和配餐处,丰富了前台的功能性,不管是多么小的旅馆也会有所谓的“大堂”哈~(案例详情请参考答案中的案例 C.1:胶囊公寓会不会被推广?你愿意入住胶囊公寓吗? - Juliana Yang 的回答)
- 1+1+3:区块化隔离、人群分流
这个处理方式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前台是前台,礼宾是礼宾,大堂吧是大堂吧。在这种情况下大堂吧在整个大堂的设置里经常是占最大面积比例的,大堂吧如何设置才能更好的把人群分散开来并且让功能之间相互避免被干扰也是有讲究的。这里就目前我在国内时候现场过的印象比较深的大家也非常方便去实地参观的几个案例来讲讲。
A. 上海新天地朗廷半开放式中央大堂吧——凯旋大堂酒廊:
整个酒廊设置在了酒店进门后的右手边,照片里可以看到整个酒廊是采用了上升式的地台设计和环绕圆柱来和周边划清界限,同时还设计了地台的入口,虽然没用一墙一门,但整个大堂吧的仪式感和空间感是非常完整的,在分流开了其他非用餐客人的同时也让整个空间非常开阔和通透。另外,这家朗廷把接待处没有设置在进门后的第一方位而是设置在了酒廊的侧后方(不是正后方)可以看出来这家酒店对于大堂整个空间动线设计的考虑非常清晰明了的。
B. 深圳福田香格里拉大酒店半开放式大堂吧:
同样是半开放式加地台的设计,把朗廷的圆柱换成了玻璃围栏,同时在整个大堂吧内部还设置了不同区域。另外就是把前台接待处设置在了大堂吧的左侧,对于这家经常接千人大团的酒店(生意真的好到爆 - - 好几次过去住的时候差点续不上房)来说也提供了一个排队办理手续的等候处。
C. 苏州凯悦酒店上升地台式半开放大堂吧——庭苑
最近几年非常流行的建筑形式,杭州洲际和西轩酒店也是类似的结构。苏州凯悦和杭州洲际的大堂部分都为中空,俯瞰和仰视的效果都很壮观。苏州凯悦的大堂吧同样是用了地台设计,但是挪到了大堂一角,完美避开进进出出的往来客人。而杭州的西轩则是做了满铺式的设计,在大堂正中“洒”满了沙发,同时酒店的回廊各处都有藏书,共计 5000 余本。在我文末提到的专栏文章里有写到这家店。
D.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轴对称下沉式全开放大堂吧
哈哈,插播一个电影里的案例。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这家酒店的大堂布局是很有趣的,非常有奥斯卡红毯颁奖礼的感觉。布达佩斯大饭店里将前台接待处设置在了进门处的红毯伊始,礼宾部设置在了红毯末尾的楼层衔接处。而在前台到礼宾这段距离里则巧妙地在红毯两侧设置了大堂吧。这个是非常大胆也有创意的做法,相对于前面两个上升式地台形式的大堂吧,这里却是反方向给大堂吧做了下沉式的处理让空间更具有层次感仪式感但是就算是只用地毯的花纹作为区域的分界线的全开放设计,我们在电影里也没有看到人们窜来跑去,这时候就非常完美地体现出了 lobby boy 迎客和引导作用的重要性了。
在这里黑一下香港四季,这个正对着前台接待处的大堂吧设计真是醉醉的,来来往往办入住和退房的客人应该会像看猴子一样看着吃下午茶的客人吧,顶了天也只能把这里当个等候区,设置成带餐饮服务的大堂吧真是有点恐怖。
- 1x1x3:纵向条块化、复合功能
这个处理方式是近几年比较流行也比较常见的一种办法,相当于是第一种方式的豪华 plus 版本。在这种处理方式中,酒店将整个空间的界限处理得相对模糊,虽然同样是和第一种方式一样把前台接待处的功能多样化,但是其功能相对于第一种来说更为强大和正式一些。
A. 武汉光谷凯悦酒店(原璞瑜酒店)大堂吧——长吧
这里可以看到设计师用纵向线条给人群做了个分流,礼宾接待设置在前台接待处前方的廊柱之间,长吧布在前台接待处身后,做了下沉处理,两条长石桌中间预留出来了员工操作区。因为住这家太多次,每次过去看到长吧的上座率都还不错,这种处理方式也一定程度上让办理入住退房手续的客人较少的干扰到长吧消费的客人。不过他家下午茶单真是几百年都没个变化,这点让我很无语,再不换菜单估计上座率会变低吧(斜眼)。上海的璞丽酒店大堂吧也是类似的布局(毕竟是一个妈生的),在上海的朋友可以去现场看看。深圳的 HUI 酒店也是纵向节奏布置的大堂功能,但未设置员工操作区,去了几次发现上座率一般,酒店本身位置比较一般也有一定原因。
B. 澳大利亚 Ovolo Hotel Woolloomooloo 超强复合功能大堂
第一张图是酒店外观,可以看到这个酒店是用码头船坞改建的。整个建筑非常的狭长,大堂和武汉光谷凯悦一样用了以前台接待处为中轴线像两边散开的布置方式。但是这家店没有做传统的大堂吧,而是把两侧的区块多功能化,全开放式、半开放式会议室均有设置,休闲娱乐区、餐饮也都完美地融入了进去。整个空间是非常跳脱的。另外,由于在整个空间布置中,大量的家具是可移动的,所以整个空间的灵活性也非常好,可以随着不同的需求随时做出改动。Ovolo 现在在香港有五家酒店一家服务式公寓,同样做的旧宅改造,都是非常出色的项目。大堂的设计都非常值得学习。
C. 日本 Tama Hotel 复合功能大堂
把前台接待处放在了大堂的正中间,前后左右用餐厅酒吧包围起来,到了晚上前台接待处是作为酒吧吧台的使用功能。另外,大堂里还非常创新的设置了房中房——Loft 胶囊房,具体可以参考我这个答案里的案例 C.2(胶囊公寓会不会被推广?你愿意入住胶囊公寓吗? - Juliana Yang 的回答)
最后尝试着总结一下如何提高大堂利用率:弱化前台(或者说是压缩前台功能空间)
- 节流:
- 开源:
- 赋予空间多元化功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
- 分时段差异利用空间,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 注意空间的动线设计,避免人流相互干扰
另外还有种比较彻底的办法就是直接只设置礼宾和前台,相当于是第一种办法,这种做法就是把大堂吧移出大堂彻底和前厅以及礼宾隔离做成一个独立的用餐空间(广州文华东方、上海浦东四季以及上海衡山路 12 号都是这种设计),这个就不属于利用大堂整体空间的讨论范畴了,所以就不写进来了。
暂时先写这么多,想到了再来补充。关于其他公共区域怎么用也可以看看我专栏之前出的一篇文章:七夕特辑之「单身贵宾狗酒店避难指南」 - 匀矢覌泽 - 知乎专栏,这里面写了在公共区域设置超大游戏厅的酒店,也写了一些做艺术品展和做艺术品拍卖会场的酒店。建议每个想自己开酒店的人在想怎么用好自家大堂的时候想想你摆进去的那些桌子椅子什么的,你自己走进去坐那用会不会别扭以及你坐在那能干点什么,千万不要想当然的以为摆个沙发就会有人去坐摆本书就会有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