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一条奇葩的美国法律,游客上了船就不能随便下
在网上搜邮轮旅行路线的时,我看到了一条特别令人疑惑的要求。
如果游客选择在美国登船,从哪里上船就必须从哪里下船,中途不能从其他美国城市离开。因为,美国对本国航运业有这样一条规定:不论是内河还是沿海,货运还是客运,只要来往于两个港口之间的船只都必须是由美国公民拥有,以美国公民为船长,以美国水手驾驶,并且在美国制造。这样苛刻的条件,很少有船能够满足。
这就非常奇怪了,试想一下,你半夜从深圳开车到东莞,不会在乎车是不是国产车。人们从上海坐飞机到海南,也无所谓飞机是波音的还是空客的。美国号称自由国度,怎么就容不下别国的船长或水手呢?难道美国的水手真的比较大力?
出于好奇,我翻了些资料,发现这条叫做“Jones Act"的法规原来大有来头。
要说这条法律在当初制定时,也不是毫无依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打仗造了很多的运输船,战争结束后纷纷改作民用,于是市场饱和,造船业难以为继。在 1920 年,造船大城西雅图的乡贤 Wesley Livsey Jones 议员提出了这条法案,目的是保护美国本国造船业和航运业。这条以他名字命名的法案在当时倒也无可厚非。可是时过境迁,美国后来不再以造船为支柱产业,反倒立国于金融贸易,这项法律就大大增加了国内贸易的成本。
现在美国本土制造的船本来就少,美国水手的工资又普遍较高,这就让合法的美国船只运费畸高,比国外同行贵好多倍。由于运费高昂,弗罗里达的工厂宁愿从哥伦比亚进口煤炭,也不买本国煤炭;弗吉尼亚和马里兰等地从南美进口路盐而不用本国路盐;沿海的消费者买加拿大和阿根廷的牛肉,要比买国货便宜的多。同样的距离,在国内的运费反而比国外贵。最惨的还是夏威夷和阿拉斯加这种边疆地区,和本土的贸易几乎全靠海运,自然是深受其害,苦不堪言。
根据美国贸易委员会的数据,这条法案每一年都白白给本国贸易增加二十亿美金以上的成本,同时还减少了贸易总量。全球化到了今天这个程度,这样奇葩的法律早已不适应时代。
说起来,美国政府也不断试图废除这个法案,但至今也没能成功。原因很简单,这每年几十亿的成本是分摊到许多企业或个人身上,声音分散,而受益者则是一个小的利益集团,抵抗顽强。造船业从中获得垄断地位,航运业坐收高价,军队能更方便的招到水手。所以他们就会以重金组建游说集团来阻止法案的废除。
一方面,买单的人是夏威夷的农场主,弗吉尼亚的扫雪工人,而另一边他们的对手则是造船业以及美国海军。这场公关对抗的结果不言自明,而这条不合理的法规也就维持至今。
然而,我觉得这条法规也并非稳如泰山。随着页岩油气技术的成熟,美国在墨西哥湾炼的石油会越来越多的进入本土市场。现在由于 Jones Act,从国内运油的运费比从中东地区还要贵两到三倍,搞的很多公司不得不先把油运到巴拿马,再重新卖回美国。于是,这条法规得罪了石油行业。
这些石油巨头以前不占理的时候,都能在中东伏尸千里,流血漂橹。现在有个能够名利双收的靶子,他们的游说力量也一定会有动作。造船业平时欺负百姓商贾也就罢了,石油业可也是个社会人儿:“听说你造船业上头有人,你难道能比拉登还难整?”
利益受损的石油公司能量惊人,这法规却是造船业的存亡所系,想必围绕着这条奇怪的法规,华盛顿的夜晚里少不了一场暗潮汹涌。这场神仙打架的过程我们无缘得见,但是等这条法案的存废之争有了结果,那就是两个行业已经在暗中斗出了死活。可是像阿拉斯加的渔家女,夏威夷弹吉他的艺术家等等这些普通人,虽然每天都在为此买单,事情的进展却跟他们没什么关系了。
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么法律背后呢?当然是各凭本事了。
那法律够不着的地方靠什么呢?一想到可能是靠才华或脸,我眉头轻舒。
微博:Blake 老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