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从印度经验看中国去散户化趋势

$
0
0

日报标题:中国的股市里,散户也会越来越少吗?

Watson,关注非银行业,主理公号「券业星球」

前两周读到不少关于股灾以来投资者活跃度的文章,偶然想到早先关注过的「证券市场去散户化」这个议题。当时恰好瞥见了一篇描述印度股市中散户迅速离场的文章,但因为数据、资料可得性差,这个研究并未深入,暂且搁置了。

今天就重拾议题,寻章摘句,试着分析一下印度市场快速去散户化的原因,以及它对于我们当下看问题的一些启示。

我们首先要问,关注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有什么意义?

投资者结构的分析方法有很多个角度,常见的有按账户数、按持有的市值去分析,例如申万在去年发布的一篇报告《中国证券投资者结构分析报告》就重点按上市公司持股结构去分析了国内现状,得出结论:个人和机构占比下降,一般法人(产业资本)显著提升,从 2006 到 2015 年,个人在上市公司流通市值中的持股比例从 70% 降到 40% 左右。

这个结论似乎有悖常识,毕竟我们常说「中国证券市场是散户驱动的市场」。答案就在于我们这个认知,事实上对应的口径是「交易额」,而不是持有多少市值。一般法人的确重要,但它的逻辑往往在于长线,交易频度低,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二级市场的实际交易情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 Turnover。

要看交易额,就得翻一翻交易所的年鉴。从上交所数据来看,散户在股票交易额中的占比常年维持在 80% 以上,从 2007 年至今并未发生趋势性的变化,而且行情好的年份,显然占比更高。

看完数据,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进而比较直观地回答「为什么关注投资者结构」这个问题。对于券商来说,它涉及到业务和收入的方方面面:大规模地做零售开户、营销,未来意义有多大?高净值客户是否贡献更多?长期业务布局是否需要从散户转向机构?

无论短期或长期,关注散户的参与程度和生存状况,都有显见的意义。

接下来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拿印度与中国做比较?

同为快速发展中的大国,印度与中国的金融业有颇多共通点,许多地方可谓「惊人的相似」。两国金融体系与机制均存在间接融资主导、混业经营分业监管、银行业独大等相同之处。如果把视角放到住户部门(家庭)资产配置上,更能略观一二。

印度通胀水平较高,近十年一直在 6% 以上,地产和黄金是国人喜闻乐见的投资方式。2012 年,印度官方的一项调查指出,该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中,地产占据了接近 80%,仅次于中国。

曾经作为殖民地的印度,其证券市场已有 100 多年历史,1875 年孟买交易所就已成立。不过在 90 年代以前,资本市场长期缺乏基本制度,监管体系也不够健全,左手是严格的上市准入管控,右手是猖獗的内幕交易和价格操纵,简言之,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缺乏稳定有力的纽带。

变化产生于 90 年代初,彼时国内政局不稳和海湾战争让印度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印度政府向 IMF 求助,代价是放开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管制。自此印度开始对资本市场的监管结构、融资规则以及开放程度进行完善,并且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上市公司治理标准。

略去大段印度经济改革的背景和措施不表,我们可以直接观察 1991 年至今印度上市公司数量和总市值的变化。虽然在体量上无法比肩中国,但是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和资本分配效率要高于中国证券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部门资本参与较少,境外投资者以及私营企业活跃。

作为标杆指数的孟买 SENSEX 30 指数长期处于上升通道,从 2004 年开始计算,印度股票市场的年均回报在 15% 以上。

而在指数持续创下新高的这十几年里,印度股市并没有成为散户的乐园。

前文中我们提到,可以通过市场交易额的构成,来判断散户的参与度。根据印度证监会(SEBI)数据,2000 年至今,印度股市中散户贡献的交易额占比逐步减少;尤其 2010 年以后,无论绝对交易额或占比,皆掉头向下,散户离场迹象颇为明显。

里昂证券(CLSA)也长期跟踪印度家庭资金流入/流出股市的情况,发现从 2010 年起,投资于股市的资金大幅减少。

个人与家庭参与股市的另一个途径是共同基金。印度共同基金的管理规模一直处在稳健增长之中,但是细看下来,依然能发现:1)股票型基金的规模和增速不及债券型基金;2)股票型基金中,普通个人投资者的资金自 2010 年也逐步减少。

对比瑞信《全球财富报告》数据,2004-2014 年印度人均财富增长的幅度为 40%,对比以上两张图,显然他们参与股票市场的积极性,并没有跟上这个速度。

什么因素导致印度在过去几年中呈现出快速「去散户化」的趋势?

做了这么长的铺垫,终于来到比较关键的地方。印度是一个高利率、高通胀的国家,如果我们将利率水平(参考央行回购利率,2010-2014 年维持在 7.25% 以上)、国债收益率和通胀率作为审视各类资产的标准,那么金融危机后,一项金融资产的年收益率需要在 8% 以上,才会有足够的吸引力。

印度家庭可接触到的最便利的投资方式包括存款、黄金、地产、共同基金以及股票。历史数据表明,90 年代以来,印度回报率最高的资产是股票。

问题出在哪儿?印度知名网络券商 India Infoline 主席 Nirmal Jain 对于散户持续离场的评价是,「过去五年中(指金融危机后),个人投资者并没有从股市中赚到钱。中小投资者更倾向于转向银行存款、国债、高收益债以及免税债券。」

侧面反映恐慌程度的 India VIX 波动率指数在 2009-2012 年间维持在高位,这个信息常被解读为散户遭边缘化的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地产对于择时能力的要求更低,而且回报可观。2001-2009 年,印度主要城市地产投资的年均回报率在 15% 左右,时至今日依然维持较高水平。同样根据瑞信《全球财富报告》数据,2015 年印度的房价指数涨幅为 9.8%,居全球前列。

印度官方调查机构 NCAER 曾针对个人投资者参与股市情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缺乏金融投资资源、信息不对称、缺少投资经验和投资策略是最常见的原因。换句话说,散户认为自身在二级市场不具备与机构抗衡的能力。

这份报告本身似乎并未提供有充分说服力的结果,因为诸如此类的原因应该说长期存在,而自 2010 年以后个人退出市场的情况才开始变得非常明显。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印度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较高,FPI(Foreign Portfolio Investors)在金融危机后抓住了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复苏的机会。这就形成了一个现象,2010 年后机构投资者投资于股市的资金一直处于净流入状态,而散户持续从股市中撤出。

印度政府也非常重视个人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的活跃度,并且在近年推出了许多政策去解决股票市场「去散户化」的问题。2014 年开始,India VIX 波动率指数下降并趋稳,个人投资者参与股市的热情有回暖迹象,共同基金管理规模也出现了显著的跳增。不过这种情况更多源于通胀改善、地产投资回报率的降低。

所以,来自印度市场的经验最终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居民财富的存量和增长速度,以及向收益转化的途径,决定了整个池子中,有多少流向了股市。印度的人均财富、金融资产配置比例都低于中国,直到 2015 年,股票占比才仅有 3%。

而同时,金融改革带来的机构先行,尤其是“聪明钱”(外国机构)的较早介入,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机构与个人之间的差距。当市场历经大起大落的校验时,散户会很快被洗出市场。

说到底,股市的赚钱效应,以及它相比于利率、通胀、其它投资品种的相对收益率,是家庭部门、个人投资者最为关注的因素。

再回头看中国,居民财富的快速增长、资本市场的相对封闭状态,以及股权市场的发展潜力,都使得这个市场中间,离不开个人投资者的巨大贡献。

文章最后,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补充说明。

散户在证券市场中的占比,未必是越低,市场效率越高;显然也未必所有的市场最终都会走向机构主导,例如韩国个人投资者比例就超过 75%,而这是一个公认的较为开放、发达的市场。

另一个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去观察家庭部门参与权益市场的途径。我们常说美国市场机构投资者占主导,但是家庭和个人通过养老金、共同基金等间接参与权益市场的资金分配比例并不低。

Related Links


微信公号:券业星球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