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大卫 · 鲍伊斩获格莱美五项大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支红极一时的乐队 Duran Duran,与许多大牌摇滚乐队一样,他们也从来不讨论『生意』,所以二十年后,该团贝斯手 John Taylor 已沦落至对枪花贝斯手 Duff Mckagan 发表『亲切教导』:『我以为我牛逼极了并且会永远牛逼下去,我在巴黎伦敦和新乡都有房产,我走到哪儿都坐私人飞机,结果突然有一天我醒过来后,发现钱都没了。』
但是,天资聪颖的男子 David Bowie,却能在没有社交网站的时候构想出社交网站,能预测未来音乐产业的形态,能在默默无闻时只凭几个访谈便在全英一炮打响……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和营销三个领域入手,分析下 David Bowie 如何影响了摇滚乐产业。
出卖世界的男人 David Bowie
(一)架设社交网站
早在互联网尚处于摇篮时期的 1999 年,Bowie 就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摇滚乐已经成为了成熟的、可以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产业,象征着颠覆、反叛、混沌与虚无的旗帜则由互联网扛起,这会打破旧的壁垒、筑起新的秩序;互联网即将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会大到难以想象、且利弊兼具;人类即将经受到的变革会既激动人心、又令人恐惧,内容传播的方式将会迎来巨大的变革。』
他想得究竟有多远呢?要知在全世界共有 30 亿人使用互联网的 2016 年,许多人仍然对互联网恨得咬牙切齿:『MP3 害得唱片都卖不掉了』、『微信号把纸媒都做垮了』乃至『互联网会把很多产业都摧毁掉!』电影大师赫尔佐格干脆拍摄了一部纪录片《你瞧,网络世界的幻想》(Lo and Behold, Reveries of the Connected World),深刻展现互联网对人类生活的负面影响:验尸官不敢让死者父母看到的血腥照片,在互联网上被疯狂转发;对网游上瘾的韩国父母,导致孩子饿死……『互联网上的愚蠢令我很害怕,』赫尔佐格大师真诚倡议,『大家快从网上下来,多读书!』——仿佛是互联网创造了低俗与反智、没有了互联网这些愚蠢就都不存在了似的。
本着对互联网的理解,Bowie 架设了他的个人网站(David Bowie | Shop David Bowie’s new album ★ (Blackstar) in his official store.)。他希望,这个网站能够成为一个平台,供乐迷们随心所欲地交换看法、发表乐评——所以注册会员可以拥有个人主页、电子邮箱,有机会和 Bowie 在线聊天,还能参加歌曲创作大赛,获胜歌曲【有机会】被 Bowie 演唱——是不是和当今的社交网站很像啊;而且照此构想下的会员互动之频繁,甚至远胜社交网站呢!
(二)预言版权没落
经历了全球媒体的狂轰滥炸后,大家都知道 Bowie 搞过一款『Bowie 债券』,以他在 1990 年之前出版的 25 张专辑为担保,利润约为 8%,发行于唱片业尚还如日中天的 90 年代中期,虽然在发行几年之后评级越来越低,却开创了『以非常规资产作为债券抵押』的先河,引发广泛效仿。
殊不知 Bowie 对音乐版权的变革其实早有准备。早在 2002 年,他就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表示,『再过十年可能连版权都不存在了,音乐会像自来水和电一样容易获得,真正能挣钱的是演唱会,Bowie 债券的成功将不可复制。』经济学上有个讲法叫『排他性物品』(excludable goods),指的是那些你必须花钱才能享受到的东西,而 Bowei 认为,在未来,音乐将不再是排他性物品——这个意识甚至赶在了不少经济学家之前。
但不管你怎么下载,想看演唱会你都得买票。到了 2016 年,唱片市场已急剧萎缩,巡演越来越热,专辑更像是为了演唱会打出的广告,Radiohead 甚至直接将《In Rainbows》以近乎『众筹』的方式发行,允许歌迷免费下载,然后自由决定该给他们打多少钱。虽然只有 40%的歌迷付了钱——但是全部收入都归乐队所有,没有任何商人从中获利。
未来属于那些现场最强的艺人。在这个太多乐队——包括那些最为知名的乐队——都不断出产车祸现场、用垃圾音响(然后推诿给团队)和走音假唱(然后宣称这是黑嗓)应付观众的时代,一场能让人坚持到底的演唱会可真是生命中神奇到闪闪发亮的体验啊。当然你或许会说现在这样的人不少也顶着『有传奇色彩』、『上天赐给的礼物』之类的名号蹦跶得挺欢吗其他人又何必认真——但每一代摇滚明星都像 iphone:在他们横空出世之前,没有任何人知道这样的打破界限的音乐也能卖到第一,这样颠覆传统的装扮也能被人模仿。
1991 年,Metallica 的同名黑砖《Metallica》跻身『人类史上卖得最好专辑』之列,至 2012 年时正版 CD 销量已经达到了 16 白金。但这可不意味着你把 Metallica 的风格吃透你就也能雄霸天下了,哪怕你扒了他们的每一张谱子、结交了他们的每一位经理也不行。到了 2010 年,Billboard 排行榜前 50 名中已经没有任何一张金属唱片了;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想成为流水线偶像,你真正应该做的是做好自己,(近乎偏执地)相信自己的魅力,不怕被视作自恋狂和精神病地前进,将该做的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
(三)炒作、营销与包装
然后等待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命运之神降临?David Bowie 显然不会这么消极。出生于保守家庭的 Bowie,从艺术系毕业后进入了广告公司上班——但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老老实实地舔客户呢!『如果不做音乐,我真不知道我还有什么可做的,我可能会在精神病院或者监狱里。』
豆瓣癌病入膏肓的文艺青年往往对六七十年代怀有病态的幻想,觉得人人都在开性爱派对满街都是一丝不挂四处革命的美少女和不用上班天天吸毒的嬉皮士——但事实上,同性恋直到 1967 年才在英国合法,『电视布道者和基要派』(fundamentalist)则在美国拥有大量支持者——他们支持严格的神创论并坚决抵制堕胎和同性恋:『《圣经》里的每个字都是对的!』
Bowie 却在这种情形下『横空出世』了。能以异类姿态称霸乐坛,首先在于他是个有主意的人——这世界上有主意的,其实只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顶多能做到流行什么就去学什么、规定什么就做什么、老板读什么就读什么。其次在于他是个动脑子的人——毕竟自由实践自己的想法,本身就是个十分奢侈的事情。Bowie 有妻儿要供养还有艺术追求,他太想红了,为此他甚至愿意走歪路去搞大型营销 campaign——在摇滚乐界,『传奇』的意思似乎是『不鸟社会规则』。于是 1972 年,成了改写音乐史的一年。
我们来梳理一下 1972 年都发生了些什么。
1、David Bowie 创造出了外星人『Ziggy』这个萌萌的形象(?)。有关雌雄同体的 Ziggy,各种材料实在是太多了,感兴趣的还是直接观看这部纪录片《David Bowie 和 Ziggy Stardust 的故事》(David Bowie 和 Ziggy Stardust 的故事【夏末秋字幕组】_BBC 纪录片)吧。
2、Bowie 在访谈中公开声称自己是双性恋者,引发广泛瞩目。他还在《花花公子》上高谈阔论:『我是个双性恋,I suppose it's the best thing that ever happened to me。』
3、他登上了《Top of the Pops》,彼时全英有 1400 万人收看这档节目,地位相当于《超级女声》。他表演了《Starman》——这 1400 万人中,有许许多多,比如日后成为英国版《GQ》主编的 Dylan Jones,在几十年后仍然能津津有味地回忆起 Bowie 从天而降那一幕。
『我现在还能描绘出那个时刻:我爸爸出门了,我妈妈在花园里,所以我一个人在家看《Top of the Pops》。一般来说这样的周四真是没什么可铭记的但那天我可真是震撼了,那是我们第一次沐浴在 Ziggy Stardust 雌雄同体的荣光里……一头火热红发的 Bowie,穿着紧身衣,表演了那首《starman》。』Dylan Jones 后来还写了一本书《When Ziggy Played Guitar: David Bowie and Four Minutes that Shook the World》。
(所以说内容再好,也得讲求渠道。David Bowie 当年如果不是上了超级女声,现在我们肯定都不知道他是谁。图为 Bowie 在和 Mick Ronson 的吉他表演口交。)
但文艺青年只是这世上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不仅你的爸妈不能理解你的偶像,欧美人也不接受新鲜事物。所以大部分人其实是在讨论:『哦天啦,你看见那个奇装异服的双性恋了吗——都在搞什么鸡巴!』家长们如临大敌:比酒精和毒品更可怕的东西,双性恋,上电视了!孩子们则欢呼雀跃。
Bowie 不仅卖掉了不少唱片,更被喻为同性恋平权运动的领军人物、性解放的领头羊。他与 Mick Ronson 的吉他热情口交。性——特别是(以主流眼光来看已经很)猎奇的性——绝对是营销爆点。各种颇具政治意味的帽子扣到了他的头上。
但有个小问题是,Bowie 本身是个纯粹的直男。他与 Mick Jagger 被捉奸在床——诸如此类的新闻——完全是别有用心的炒作以及粉丝一厢情愿的杜撰。到了 1983 年,Bowie 对著名音乐杂志《滚石》改口说,『发表双性恋宣言是我一生中犯下的最大错误。』2002 年,音乐杂志《Blender》询问 Bowie 是否仍然认为双性恋宣言是他人生中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在沉默了好一阵子后,Bowie 回答,『大家认为我是双性恋,这没问题,但我并不打算高举旗帜或者为某些组织代言。』
他认为,『奇装异服双性恋』的刻板印象,虽然在当初帮助他一炮打响,慢慢地却阻碍了他实现自己真正的愿望:作为才华横溢的创作者获得认可——他的抱负可绝不是作为双性恋不断登上小报头条。即使在真正的乐迷眼中,凭借绵延几十年的优质创作、一次又一次地以崭新的姿态降临于世人面前、特别是《Low》等作在艺术上的非凡高度,David Bowie 早已成为真正的大师,但是在数量远远高过乐迷的看客眼中,他大概永远都是——奇装异服双性恋、金银妖瞳美妖男了。
『七十年代的英国土鳖又无趣,Bowie 真是给了大家不少刺激,』GQ 总编 Dylan Jones,激动地向当天晚上并不在家的父亲回忆起了 1972 年那个 Bowie 电视初夜。他还记得他的闪亮红发、苍白肌肤、色彩缤纷到不可思议的紧身衣。每个细节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可是,』当天晚上并不在家的父亲平静地接道,『1972 年,咱们家只有黑白电视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