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宇宙「大爆炸」的时候,其实只产生了最轻的几种元素
简单的解释就是元素核合成需要适当的温度。温度太高,宇宙中光子能量超过了原子核结合能,原子核形成了也会被打散。温度太低,核聚变不能发生,元素也就没有办法向更高原子量演化。宇宙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整体演化进程中,只有一小段时间温度恰当适合核合成。在这个过程中只来的及产生了氦和极少量的锂。更重的元素形成是在恒星演化过程中实现的。
下面是稍微详细的解释:
宇宙的热历史
图片来源Nuclear Chemistry of the Big Bang
科学理论上所谓的宇宙大爆炸的实际指的是经典宇宙的开始,这以后的宇宙物理可以在现代物理框架下描述,这之前是什么样现在还不清楚。经典宇宙开始的时候温度大概是 10 的 32 次方度,也就是普朗克温度。在这样的温度下不要说原子核了,质子中子也不存在,更基础的粒子夸克也不存在。宇宙就是一锅能量汤。
但从进程上看,宇宙大爆炸是一个空间迅速膨胀,物质密度迅速下降,温度也迅速下降的过程。
所以到宇宙诞生后零点几秒的时候,宇宙温度已经降到了 10Mev 以下(差不多几百亿度量级),质子和中子就开始形成了。所谓氢原子核,其实就是质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最轻的原子核就已经合成了。最开始的时候,质子和中子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是随着温度进一步降低,到 1 秒钟以后,质子和中子的数量比就冻结了,比例是 7:1,质子多,中子少。中子这个东西很麻烦,你放着它不管,它大概 10 分多钟就衰变了,除非你把它结合到原子核里。那么什么时候它可以到原子核里呢,这必须要宇宙温度下降到 0.1Mev,也就是 10 亿度以下,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可以形成氢的同位素,氘。这个时候宇宙的年龄是 100 多秒,比中子的半衰期短的多,所以中子都保全下来了。
氘在核反应链条上是一个中间产物,大量的氘通过不同路劲最终形成了氦。到宇宙年龄 3 分钟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中子都到了氦里面。如果记得我们刚才说过宇宙质子和中子的比例是 7:1,那么很容易可以推算出来这个时候氢和氦的质量比例是 3:1. 也就是宇宙中 75%是氢,25%是氦。核反应再往下进行就很麻烦了,因为自然界没有原子量是 5 和 8 的稳定原子。原子量是 6 的稳定原子有一个是锂 6,但是形成锂 6 的反应截面很小。所以下一个能够形成的原子实际上是 7Li。但等 7Li 可以开始形成的时候,宇宙已经非常冷,密度也比较低了,核聚变很难继续进行。所以大爆炸核合成过程最后只形成了非常少量的 Li.
到宇宙年龄 1 小时的时候,核合成已经完全停止,宇宙中的元素丰度仍然是 75%的氢,25%的氦,和极为少量的锂 7。此后一直到宇宙诞生后大概 10 亿年,第一代恒星开始形成了,更重元素的合成才重启了。
太爆炸核合成序列图
所有比锂重的元素都是由恒星演化产生的。恒星中心核聚变反应会慢慢生成一系列更重的元素。但所有生成的元素中不能可能有比铁重的。比铁更重的元素无法通过聚变生成,因为铁的核平均结合能是最强的。从铁生成更重的元素实际上要损失能量。而恒星内部如果不能生成能量,实际上生命就结束了。
那么今天自然界比铁更重元素是哪里来的呢?这要归功于超新星爆发过程。以 Ia 型超新星为例。当一颗白矮星吸积物质,质量增加超过钱德拉塞卡极限质量,其自身的引力会胜过抵抗引力的电子简并压。这使得白矮星向内塌缩,由于中心的压强迅速增大,核心的碳元素的聚变反应会被点燃,更重的元素随之形成,并开始更进一步的核聚变反应。白矮星的核聚变会在很短时间产生大量能量,这些能量最终将物质炸开,成为超新星爆发。白矮星塌缩时的聚变核生成反应会生成一系列比碳重的元素,一直到生成铁。这时候铁元素周围有大量的中子,铁原子核通过快中子捕获过程增加原子量形成大质量的同位素,并最终通过衰变生成重元素。
注意到这里对于恒星演化过程中的元素合成只举了一些简单的例子,事实上的情况要比这复杂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