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作为一个音乐节目,《歌手 2017》的阵容变得更好了
对于音乐节目而言,好的阵容是成功的关键,而这季《歌手》请到的歌手们,无论从年龄、地区、语言以及音乐风格上看,在维持了高水准的同时都更加多元了。
希望他们能彼此激发出更好的音乐。
一、迪玛希《一个忧伤者的求救》
原唱 Daniel Balavoine,原曲 a 小调,音域 A2 - E5,迪玛希版在 b 小调,音域 B2 - E6
令人窒息的演唱。
对于男歌手而言,C3 以下,声音的音量和音质就会开始逐渐下降。而想实现稳定而有质量的 A4 B4 高音(通常高音出现在歌曲高潮,会格外受到关注所以必须完成得毫无瑕疵)难度也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听到的大多数流行歌曲的音域只在一个半八度(18 key)左右。达到两个八度(24 key)的歌就已经很考验歌手的演唱能力了(比如汪峰的《春天里》,音域为 B2 - B4),而像《洋葱》这种音域达到两个半八度(29 key)的歌已经可以视为歌手演唱能力的试金石了(并且很多人都会完成得有瑕疵,或者低音哑或者高音紧或者兼而有之)。
而迪玛希版《一个忧伤者的求救》的音域宽达三个八度加一个纯四度(41key)。其中,副歌的第一句「J'ai jamais eu les pieds sur terre」的音程已经达到了两个八度(连续两个 b 小调主和弦分解上行,从 B2 到 B4),然后第二句「J’aimerais mieux être un oiseau」又上行了一个纯五度达到 #F5。如此剧烈的旋律上行发生在短短的两小节内,需要演唱者具极强的发声位置切换力和控制力,以及足够强大的气息作为支撑,所以原曲的旋律只上行到这里,便可以登上「最难唱的 XXX」之类的榜单了。
而迪玛希完全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在此基础上大幅增加了海豚音(哨音)的华彩段落,旋律线上行到了 E6,而且可以演唱 B5 持续高音,并完成强弱变化及装饰音,和那种碰一下高音刷刷账面音域数据的完全不一样。总体看来,迪玛希在演唱上的超强能力主要表现在:1、音域宽(除了高音,B2 低音的质量也非常好)2、控制力强(可以在快速上跳和下跳时维持音准并完成颤音)3、音区切换自如(尤其是可以从 C5 连续上行到 C6 从而保持旋律的连贯,而非大多数人那样在需要炫技时先结句然后稍作调整再大跳到海豚音区)。
我在节目第二期录制时第一次听他现场演唱,也第一次有了被彻底震撼的体验(相信我我还是见过些世面的)。那些要与迪玛希同场竞技的歌手们,不知道心中是怎样一种感觉——我反正觉得袁娅维和光良整首歌唱得都有点心神不宁。
对于能力如此超凡的歌手,音乐反而不是目前的讨论重点。精湛的技巧本身就带有巨大的艺术震撼力。
二、袁娅维《阿楚姑娘》
原唱梁凡,袁娅维版 E 大调转 F 大调,音域 E3 - D5
此曲基本继承了 Tia 在《中国之星》上的版本,改动之处主要是引入了箫,增加了一个散板式的引子,并在主歌段作为歌手主旋律的填充和伴随,强化意境。《阿楚姑娘》最早在《中国好歌曲》上出现时,配器是受到了限制的(《好歌曲》为了让听众的关注力更关注在歌曲本身,不让选手用太多乐器,所以最早的版本是没有弦乐组的),但这首歌从词曲形态上是很适合用弦乐烘托气氛的,所以不论是原作者梁凡重新制作录音室版,还是袁娅维在比赛中翻唱,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大段弦乐组铺底 + 民乐吹管穿插的编曲方法。
从演唱上看,Tia 总体上情绪推进得算是到位(这本来就是抒情歌再推就爆炸了),声音细节也呈现得足够。不足之处在于速度处理有些过度自由:抒情歌在演唱时确实需要一些速度变化(比如在某些段落轻微拖拍增加情绪张力),但一般要再下一句句首回到原位(为的是和其他伴奏声部的重排重合)。Tia 的自由度处理得稍微有点失控,在歌曲中段应该开始紧凑起来(这样才和首尾的「散」形成对比)。
当然,袁娅维成绩不理想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听众们还没从第一首中回过神来(要不停地分心回味刚才的震撼)。
三、光良《第一次》
原版 C 大调转 D 大调,音域 E3 - B4。现场版降 1key 在 B 大调转 #C 大调,音域 bE3 - bB4
比起最早的录音室版本,现场版的前奏使用了长笛,并在主歌段和大提琴一起作为点缀。重写了桥段,之后的副歌段也略有调整。歌曲整体还是继承了原版的编曲。
演唱上,光良的音色保持得不错,有叙事感。但之所以说他有点心神不宁是因为他在主歌部分也出现了拍子微微卡不准的情况(但因为歌曲前半段都使用了钢琴柱式和弦所以重拍稍不重合听起来就很明显)。此外,有几处几乎把词唱串了(咬字过程中挽回了错误),比如间奏前的副歌段中那句「二十四小时没有分开过」,以及桥段前副歌段中的「那是一起相爱的理由」,桥段后的「那是一起厮守」等等。
四、杜丽莎《Imagine》
原唱 John Lennon ,杜丽莎版在 F 大调转 G 大调,音域 A3 - D5
杜丽莎奉献场了自信而沉稳的表演。《Imagine》词曲历久而经典,原版编曲的参考意义已不大。而且这首作品重意境重文本,旋律固然优美但起伏有限,是首需要精心品味的作品,比赛要求的是用一首歌圈到票,所以改编时需要仔细拿捏好分寸。
杜丽莎的版本整体效果不错,把歌曲切分为前后两大段,第一大段中除了氛围音色外只用键盘和吉他穿插,随后引入弦乐组。转调后进入后半段,节奏声部加入。这版编曲的巧妙之处在于:1、前半部分简化织体(甚至比原版里的柱式和弦伴奏还简约)后同时让歌曲进行速度出现微微的变化(但还达不到渐慢或者自由节拍的程度),从而给了歌手以处理空间;2、在编曲经过简化的前半段的烘托下,转调后 full band 给了听众足够的听感对比,传递出了庄重和辉煌感,但又不至于过于繁复背离原曲初衷。
而保障编曲意图顺利实现的,是杜丽莎稳定且具备足够变化的嗓音,以及她与乐队的默契(吉他键盘贝斯鼓全用的是她自己的乐手)——只有杜丽莎是不用 Program 的。
五、狮子合唱团《Lion》
原版 b 小调,音域 B3 - D5,现场版原调原音域,最后有一个 #F5 高音
「狮子合唱团」是萧敬腾个人投入了大量资源组建的,除了为了实现自己的摇滚梦,很重要的原因是萧敬腾想用这种方式引发年轻听众对于乐器的关注——要知道 Skrillex, Zedd, Alan Walker 这些电音制作人干活时已经几乎不需要乐手了,他们自己用笔记本做完声音、录完人声、导出音频后找人缩混一下就可以作为成品直接发行了。电音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主流,而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会引发一连串的后果,比如乐手生存空间减少、乐队解散乐手转行、行业后继无人等情况。这对于乐坛是好是坏我在此不作评论,但萧敬腾为了推广摇滚乐、推广这种传统的电声摇滚乐队,凭一己之力组建狮子合唱团,并承受大量风险投入资源运营,我对此还是怀抱敬意的(不然以他的江湖地位随便上上通告就好了又省事又挣钱干嘛还得像新人那样到处卖力跑宣传)。
狮子合唱团的同名主打歌《Lion》继承了很多七八十年代的流行金属乐的特点,包括主音吉他与节奏吉他的音色、句尾切分、双底鼓双踩、大段离调 solo 等。歌曲音域低点竟然出现在 hook 句( We are the lion)且副歌段旋律音域反而整体低于主歌段(流行歌才不会这么写),有股很正的七八十年代的流行金属范儿(吉他手力 Q 更是顶着一头典型的 Glam Rock 式长发)。
表演方面,前奏加了很长一段引子(亮相意味很浓),后面基本继承了原曲的编曲,萧敬腾演唱上面有些小瑕疵(有个 #C5 破了没救回来,最后一句副歌的高音没信心把麦拉远了)。但狮子最吃亏的一点在于音乐风格带来的听觉劣势——摇滚乐是所有流行音乐风格里人声比例偏低的,或者说音乐比例偏高的。换言之,人声在摇滚乐里更有「被浸入」的感觉(这也是摇滚乐的基础审美原则之一)。而大多数电视节目中的摇滚乐,人声的音量都会提升而其他器乐都会衰减。这有时和审美有关(混音时需要保证人声先被听清),有时和回放设备有关(人声所在的中高频段的回放效率通常高于分布着吉他贝斯鼓的中低频段)。狮子在现场的演唱人声与乐队的比例非常恰当(萧敬腾的声音很清楚但失真吉他和鼓又提供了足够的气势与震撼感,以及是的第二期录制时我去了现场,知道了结果但写文章又不能剧透的感觉真是太纠结了),但在电视(或者其他终端)上听,萧敬腾的声音就显得突兀于乐队,单薄而干裂。这影响不到现场的投票结果,但会引发观众们的疑虑和误会。
六、谭晶《再见青春》
原唱汪峰,原曲 a 小调,音域 E3 - G4。谭晶现场版在 d 小调,音域 A3 - F5
谭晶老师这首歌选得有点问题。先说原曲,《再见青春》是首兼具压抑和惆怅的作品,压抑感直接表现在旋律上:第一遍的副歌旋律高点仅仅到了 E4(还在中音区呢),而且在反复过程中丝毫没有突破的意思,而在第二大段的副歌中也仅仅到了 G4(勉强算进入高音区了)。旋律在发展或者再现时也显得很小心,没有过多的处理和变化。在演唱完毕后反而进入了近三分钟的尾奏,先是淡下来的钢琴弦乐,然后鼓吉他纷纷加入,音乐仿佛从此才被激活,然后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结构上有点像《晚安北京》(但前面的主旋律没有《晚安》那样富于变化),在尾奏中达到了音乐的高点,但结尾连一句点题人声也欠奉。这七分钟的作品完完整整地听下来,「压抑感」是一定会出现的。其实汪峰老师这些年虽然越来越正能量了,但他早年见的那些歇斯底里却一直延续在音乐里,只不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变成了愤怒、躁动、压抑、乃至沧桑和悲悯。这也是他音乐中最为闪光的地方。
但谭晶老师没有这种特质——圆融(我难以从他人创作的晚会歌曲里倒推出她的性格但她的声音至少给人圆融感)的谭晶很难让人产生这种压抑感,就像一路顺遂的人谈起青春也大多是幸福的回忆那样。另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是:这歌的音域不够谭晶耍的——第一段副歌直接就翻到了 D5(如果按照汪峰的版本平移到女声的调上,这段应该只唱到 A4),后面已经没什么空间让她再上翻处理了(顶多抡个 F5,再往上翻歌曲结构就失去平衡了)。既不压抑,爆发力也嫌不够,两头都没占上。
其实我对谭晶老师之后的表现还是很有信心的,只要选到旋律线条更富张力的作品(比如《海阔天空》、《一样的月光》之类),情绪表达有没有偏差不论,单从声音呈现上也会很有优势的(当然有信心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第二期节目里谭老师唱得实在太好了)。
七、林忆莲《不必在乎我是谁》
原版 C 大调,现场版 C 大调转 #C 大调
圆满的表演。林忆莲不仅用歌名表达了自己态度,而且如今重唱二十多年前的旧作,不仅不用降调,反而在歌曲后半段升了 1key。这版《不必在乎我是谁》也没有动结构,保留了原曲的主副歌段(明白竞演的亮点在哪)但重写了器乐段落(前奏间奏桥段,二十多年过去了总得提升一下技术规格嘛)。Sandy 的演唱从节目音视频中可谓无瑕疵(即便考虑到有修音因素,那瑕疵程度在现场也可以忽略不计)整体流畅而精致,兼具旋律美感和语言韵律,just like before。
从几周前的湖南跨年春晚上的表现上看,Sandy 虽然会存在一些气息和细节上的不稳定(毕竟年纪到了),但总体状态保持得还是非常好的,驾驭起抒情歌来,演唱技能完全不是问题,就看之后的选歌和编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