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咖啡和茶,哪个提神效果更好?

$
0
0
杨钒,认知神经科学专业博士在读

茶和咖啡的提神的原理都一样,起效成分都是咖啡因(1)。

那么茶和咖啡哪个更有效看似在问,茶和咖啡谁的咖啡因含量更高? 然而,我觉得这个问题主要取决于口感,比如我喜欢喝茶,虽然茶的咖啡因含量略低,但我多喝几杯就比单杯咖啡有效了,因为摄入的咖啡因总量多了。

不过我还是想多说几句,熬夜工作并摄入咖啡因的话,会对之后的睡眠产生不良影响——即使在服用咖啡因 5 小时或半衰期过后,仍会导致之后的恢复性睡眠的质量降低,包括入睡困难、易醒、睡眠效率降低等等(2)。

试图用茶或咖啡来弥补缺少的睡眠的童鞋可以看看我的专栏文章咖啡因:缺觉的解药还是毒药,然后还是尽量合理安排时间,白天工作,晚上睡个好觉吧~

(1)咖啡因的作用机理简单来说就是咖啡因与腺苷竞争腺苷受体,从而阻止腺苷发挥让人困倦的作用——导致困倦。其实就是让大脑觉得你不困了。

(2)McHill, A. W., Smith, B. J., & Wright, K. P. (2014). Effects of caffeine on skin and core temperatures, alertness, and recovery sleep during circadian misalignment. Journal of biological rhythms, 29(2), 131-143.

Owl of Minerva,Hic Rhodus, hic salta

仍然地,在 “思考时间久了会感觉疲劳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Owl of Minerva 的回答 - 知乎” 中提到,我们感到疲劳的根源,在于认知活动使得体内的直接能量源 ATP 沿着水解反应链条向后移动:

也就是 ATP <==>ADP<==>AMP<==>腺苷这条水解 - 水合链向右移动(当我们休息时候,葡萄糖消耗提供水合反应的能量,才能使这条链向左移动)。移动的结果是,这条链的最终产物 腺苷 在体内的浓度越来越高,我们的神经系统(特别是下丘脑区域的神经元)感知到了腺苷浓度的变化,于是通过特别是下丘脑的一些核团(神经元)做出相应的反应,抑制整个大脑皮层的各自的活动和协同活动,人脑的注意力调控能力被限制[1]:

另外的变化包括抑制食欲素、多巴胺、血清素的释放,降低它们在神经系统环境中的浓度[2, 3]。对应的直接效果是让我们发困,对所做的事情失去兴趣(缺乏奖赏机制刺激,失去成就感)和感到紧张难受。这些也就是疲劳的感受

在上面的整个机制中,腺苷是这一系列反应的触发器。而在神经系统中,咖啡因的受体跟腺苷的受体重合度很高,并且咖啡因跟这些受体的结合能力大于腺苷 [4],因此当我们摄入咖啡因时候,腺苷受体就被阻塞了,我们因此感知不到神经系统环境中的高腺苷浓度,从而上面提到的由下丘脑控制的一系列反应无法初始化。也就是不再感受到疲劳,注意力还能维持一段时间,起到“提神”的效果。实际上,按照原理,称为”欺骗神经系统“更为准确,这种欺骗的原理实际上跟海洛因这样的毒品差不多,不过强度要弱一些。

咖啡和茶让人“提神”的有效物质都是咖啡因,咖啡因在这两类物种中的浓度有差别 [5-9]:

可以看到,一般来说,咖啡因在咖啡中的含量比在同体积茶中的含量要高出一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喝咖啡的“提神”效果更好,不过也要看喝的是什么咖啡,以及跟哪一种茶比较。

----

[1] Sakurai, Takeshi. "The neural circuit of orexin (hypocretin): maintaining sleep and wakefulness."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8.3 (2007): 171-181.

[2] Nakamura, Toshiaki, et al. "Orexin-induced hyperlocomotion and stereotypy are mediated by the dopaminergic system." Brain research 873.1 (2000): 181-187.

[3] Liu, Rong-Jian, Anthony N. Van Den Pol, and George K. Aghajanian. "Hypocretins (orexins) regulate serotonin neurons in the dorsal raphe nucleus by excitatory direct and inhibitory indirect actions."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2.21 (2002): 9453-9464.

[4] Jacobson, Kenneth A., and Zhan-Guo Gao. "Adenosine receptors as therapeutic targets." 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 5.3 (2006): 247-264.

[5]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10

[6] Pediatrics, 2011

[7] USDA National Nutrient Database for Standard Reference, Release 26

[8] Journal of Analytical Toxicology, 2006

[9]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14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睡个好觉吧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