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棒的问题,从工业革命起就一次又一次被提起。人工智能勃兴的时代,劳动力市场不可能不发生改变。知乎上类似问题很多,可见其重要,希望这个答案能有所启发。先放结论:对个体,不要循规蹈矩,要追求创造力;对就业,不必关注数量,应关注岗位结构和收入分布;对社会,两极分化可能造成新的不稳定因素,也可能是许多人的机会。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人工智能会通过哪些途径影响劳动力市场。主要有三点。第一点是大家担忧的替代:人工智能能更快、更好、更便宜地完成以前人完成的任务,让雇工变得没有必要。近年全球岗位结构清晰展示了这一点。上图是欧洲数据,第二列是 1993-2010 年间对应岗位占总比例的变化。中等收入中许多流程化工作,如文员、机械操作、金属加工等岗位显著减少。下图是美国的就业岗位变化,从 2007-2012 年,操作、制造业等行业数量也开始下降。从收入分布角度看,可以说社会中间层在萎缩。
人工智能可能影响劳动力市场第二项途径是互补,帮助人们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这一点可能是增加岗位数量和收入的,因为同样的劳动力投入,借助人工智能,现在产出更多。典型例子有二:一是法律,类似 Ross 等软件可以帮助律师和法律助理查找并整理案例,把宝贵时间节约到核心业务上。二是围棋,Alphago 固然是击败了所有棋手,但棋手可以选择和人工智能一起工作来提升棋力。这类互补常出现在高收入行业,对应着全球高收入岗位比例的上升。
人工智能可能影响劳动力市场最后一项途径是创造需求。比方说,人工智能兴起创造了对人工智能课程的需求:)前引图一二三共同传达一点信息:高收入人群占比增加,中等收入占比下降。前者需要更多商品和服务,比如二次元,比如机械键盘,等等。与此相关一点是低收入岗位占社会整体比例,尤其是低收入的服务业,上升了。他们在做一些机器暂时比人更贵,或者机器暂时无法实现灵活应变或有效沟通的工作。他们也有对应的需求。高低两块需求上升会提振就业。
最后,影响劳动力市场还有一项与人工智能无关的因素:外包。技术进步让世界变“小”,各国劳动力之间展开更加激励竞争。曾经无法进出口的服务业,包括教育、客服、咨询等,现在可以在全球内流动。发达国家从业人员可能在激烈竞争中受损,岗位转移,工资下降,发展中国家则可能捞到好处,承接岗位,赚取高收入。上图是今年刚刚发布的一项对欧洲部分地区 1999-2010 年岗位数量变化的研究。蓝色越深,岗位增加越多,具体数字在图例左上角。如果考虑整体,11 年间工作总数增加了 1.9%。没有证据说明岗位整体变少。
再补充一些事实。以美国为例,近年来受过高等教育劳动者比例持续上升,新职业类别快速产生,新职业从业者中接受过高等教育者比例较高。同时,有高等教育经历劳动者报酬上升,且相对于没有高等教育经历差距持续拉大。这与前面提到的“中间衰败,两头增加”吻合,说明技术进步偏向高等教育人群,提高了这部分个体竞争优势。人工智能这方面偏向可能更强,导致分化速度可能更快,幅度更大。尽管人工智能可能“解放”一部分中低收入人群,但他们可能失业,最早利用人工智能并获取利润的很可能仍是受过特定高等教育的人群。
因此,就业不减少不代表万事大吉。无论是通过学习再就业,还是接受比以前收入低,更不体面的工作,还是领取政府救济,都是痛苦的过程。至于收入分配不均,如果是短期现象,也许不必太担忧。但从历史看,这一不平等可能长期存在。上图是著名的“恩格斯停滞”:在英国劳动力产出起飞的 1830-1860 年代,人均工资增长是 0%。幽灵的诞生和徘徊,都要充满血泪和控诉的土壤。很多享誉至今的奢侈品牌都在那个年代起步,很多到今天仍有号召力的思想也在那个时代诞生。如果这停滞发生在现代,贫富分化再加剧,是否会有新的名著诞生?
至于能否享乐,有一点应该注意:消费部分商品是为了求生存,消费另一部分商品意义常在别人消费什么,邻居朋友亲戚消费多少。哪怕你还记得落后的年代,如何解决奢侈品消费带来的负外部性? - 经济 - 知乎这股力量怕还是要扯着你前进。
最后,做个总结。既然中间变小,两头变大,上头挣得更多,作为个体当是力争上游。如果是做无法取代,而又与人工智能互补的工作,最佳。会有很多人尝试在各行各业把人工智能与人结合起来。高收入人群时间变贵,需要更多工具来提供服务,比如社交、交通;低收入人群比例增加,相适应的市场也会膨胀,比如网文、直播。这部分商品便宜,但不低劣。只要对大众口味,需求够大,即可收回精心制作的成本。最后,在社会分化的年代,贩卖意识形态也是生财之道。这些可能都是风口起源的气团。
参考文献:
Acemoglu, Daron, and Pascual Restrepo. The race between machine and man: 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 factor shares and employment. No. w22252.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6.
Allen, Robert C. "Engels’ pause: Technical change,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inequality in the british industrial revolution." Explorations in Economic History 46.4 (2009): 418-435.
Autor, David H., and David Dorn. "How technology wrecks the middle class." The New York Times 24 (2013).
Boustan, Leah Platt, Carola Frydman, and Robert A. Margo, eds. Human capital in history: The American record.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4.
Autor, David H., "Why are there still so many jobs?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workplace automatio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9.3 (2015): 3-30.
Goos, Maarten, Alan Manning, and Anna Salomons. "Job polarization in Europe."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9.2 (2009): 58-63.
Goos, Maarten, Alan Manning, and Anna Salomons. "Explaining job polarization: Routine-biased 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offshoring."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4.8 (2014): 2509-2526.
Gregory, Terry, Anna Salomons, and Ulrich Zierahn. "Racing with or against the machine? Evidence from Europe." 2016. R&R a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P.S. 对此话题,Daron Acemoglu 2016 年 9 月讲座 The Impact of IT on the Labor Market 很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