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中国剖宫产率是世界平均的三倍」,数据和结论都错了
Clik here to view.

2010 年,国内的很多权威媒体争相报道了一组数据,说根据 WHO 的统计,中国的剖宫产率高达 46%,而国际上剖宫产的「警戒线」是 15%,中国超过了 3 倍,高居全球第一。此后,关于国内剖宫产率的讨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为什么中国的剖宫产率如此之高?有哪些「中国特色」的因素,造就了「中国特色」的剖宫产率?
5 年前我也就这个问题,跟关注这个内容的朋友讨论过,国内「畸高」的剖宫产率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
然而,今年初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 JAMA 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中国大陆剖宫产率的报道,给了这些争论一个响亮的回答: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这篇论文,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刘建蒙课题组的研究论文,采用了全国妇幼卫生年报办公室的统计数据,覆盖了中国大陆 31 个省份的每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这篇文章的一大亮点在于,它采用的是全体数据,而不是像之前 WHO 那样,只是抽样选取了国内 21 家医院的小样本数据。因此,这篇文章报道的数据,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
根据这篇文章中报道的数据:
2008 年至 2014 年,中国大陆共有 100,873,051 名活产儿,其中 32,947,229(32.7%)为剖宫产。
2008 年有 13,160,634 名活产儿,其中 3,788,029(28.8%)为剖宫产。
2014 年有 15,123,276 名活产儿,其中 5,280,124(34.9%)为剖宫产。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图片来源:Geographic Variations and Temporal Trends in Cesarean Delivery Rates in China
这是2008 和 2014 年大陆剖宫产率情况,颜色越深的,即剖宫产率越高。这也是首次描绘出中国大陆剖宫产率分布图。
从数据来看,中国的剖宫产率确实在逐年增高。但是,增长率并不快,和同期国外增长速度并无太大差异。而实际的全国剖宫产率,也没有之前报道的那么高。
比如文章中提到,同期 2014 年美国的剖宫产率为 32.2%,而同为中等收入国家的巴西,剖宫产率为 56%。
下面的是美国和巴西剖宫产率分布图,图片来源:http://www.birthbythenumbers.org/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2008 年全美剖宫产率情况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2013 年全美剖宫产率情况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2008 年巴西剖宫产率情况
Image may be NSFW.
Clik here to view.
2010 年巴西剖宫产率情况
可见,中国的剖宫产率,并无传说中的「中国特色」,更不是全球第一。
国内剖宫产率的平均值和世界水平比较,虽然并非异常「畸高」,但最大的特点就是,国内剖宫产率的地域差异非常大。局部地区的数据,就到达比较极端的情况了。
大家经常举得例子就是,年薪 100 万和年薪 1 万,一平均,大家都是年薪 50 万了。同样的道理,由于国内各地发展不平衡,巨大的地区差异,造就了剖宫产率的各地区差异也非常大。
比如 2014 年剖宫产率最低的西藏只有 4%,而最高的吉林则达到 62.5%。即使是在相邻省份,比如同处西北地区的陕西和甘肃,剖宫产率分别是 30.3% 和 16.2%;而作为「两湖」的湖南湖北,剖宫产率分别 33.9% 和 49.5%。
不仅剖宫产率差异大,剖宫产率的变化趋势也是差异巨大——有的地区在逐年下降,而有的地区在快速增长。比如安徽省的剖宫产率,从 2008 年的 28.6% 增长到 2014 年的 40.8%;而它紧邻的浙江省,则从 2008 年的 50.6% 下降到 2014 年的 44.0%。
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要以为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就可以代表整个中国;即使是相邻的两个省份,差异也可能比你想象的大。在地域差异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当我们说「中国的剖宫产率」时,笼统的说一个国内平均值,或者国内剖宫产率的变化趋势,可能真的没有太大意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某些地区过高的剖宫产率呢?
通过既往的一些临床观察,我试着推测了一下高剖宫产的原因。除了医学相关因素之外,比如分娩年龄偏高,胎儿出生体重偏大等等,可能有来自产妇的、医生的和一些经济利益上的问题。
(1)产妇认知上的原因
我们常遇到一些产妇怕痛,道听途说,以为剖宫产就不疼了,生的又快,自己「遭的罪少」;还有的为了上学早一年,要赶在 9 月 1 号前剖出来,或者不要在清明节、七月十五生孩子之类的;更有甚,一些妈妈想要挑个良辰吉日生宝宝,而且还要择吉时生,这是自然分娩没办法控制的。
这些错误的观念都增加了医生施行剖宫产的发生率。这部分剖宫产,临床上称为非医学指征剖宫产。一直以来,国内不少地方这种剖宫产所占比例很高,这也是控制剖宫产率的重点所在。
当然,这种情况的剖宫产并非中国独有,控制起来也不容易。比如根据 BMJ 的一篇报道,2008 年,英国完全没有剖宫产危险因素的孕产妇中,有 4.9% 的人最终剖宫产,这其中除了小部分是在分娩过程中突发事件之外,有 71% 是择期剖宫产的。
(2)医生的原因
由于紧张的医患关系,医患间缺乏信任,医生为了自我保护,选择防御式的医疗,因此会放松剖宫产指征。
同时,国内医生专业水平差异比较大。比如对剖宫产指征认识不足,把诸如「脐带绕颈」之类的情况也作为剖宫产的指征建议手术;或者因为产程管理能力的不足,或者孕期管理的欠缺,本来可以阴道分娩的情况,最终不得不剖宫产,从而增高了剖宫产率。
上述种种,对产科专业知识水平不同,造成了剖宫产率的差异。
(3)经济利益的原因
同样都是生孩子,剖宫产花费时间少,手术费用高;而阴道分娩需要花更多时间去管理产程,医疗收费还低,因此医生会倾向于剖宫产。
因此,基于这个原因,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进行医疗收费方面的改革,缩小阴道分娩和剖宫产的收费差异,体现阴道分娩中医生医疗管理的价值,从而降低不必要的剖宫产手术。
那么,剖宫产率的高低,又代表了什么呢?
我们对剖宫产率的研究和控制,更多的是希望改善孕产妇的健康状况,降低围产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也不是剖宫产率越低越好。
虽然之前的报道说,WHO 的「警戒线」是 15%,但是,这个数据是 1985 年时制定的,而且引起了广泛质疑。
2010 年,WHO 发表了新的数据,他们对其会员国进行统计后发现,20%这样一个剖宫产率,可能对应了最低的孕产妇死亡率和围产儿死亡率。也就是说,20%的剖宫产率,可能带来更好的结局。
因此,在 2010 年 WHO 的这篇文章中强调,我们不应该去苛求一个最佳剖宫产率,这个最佳其实也很难确定,我们更应该根据当地实际,寻找最有利于妇女儿童的解决方案。
回到国内,有不少省份的剖宫产率超过 50%,这确实有必要控制和降低。但是,像海南省的剖宫产率从 10.0% 增长到 16.4%,也未尝不是一种进步,因为这可能更多的体现了医疗设施和医疗技术的普及,说明有更多的孕产妇可以享受到医院分娩的照顾,在有必要的情况下,可以享受到剖宫产手术的相关医疗救治。
毕竟,剖宫产手术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在必要的手术,这也是可以救命的。
因此,从医生的角度,单纯追求一个剖宫产率可能意义并不大;而更重要的,应该是从患者的角度出发,去评估每一个孕产妇的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提供最恰当的分娩方式。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降低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率;而真正需要手术的情况,也不应该因为「剖宫产率」而缩手缩脚。
本文原发丁香园(微信号:dingxiang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