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那个有 4 任前夫的女友,终究还是离开了他
- 柯克西卡像
今天的故事来自一位重要的奥地利表现主义画家奥斯卡•柯克西卡。柯克西卡 1886 年出生,从小喜爱画画,18 岁时进入维也纳工艺美术学院,21 岁成为维也纳工艺画室成员。早年创作了大量的风景画和肖像画。23 岁时为著名建筑家阿道夫•罗斯绘制的肖像画,奠定了他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地位。
[一] 人不是静物
- 《阿道夫•罗斯》,1909
柯克西卡的绘画是内心独白式的。画中人被一团神秘抽象的色彩围绕,若有所思。突然一束光落下,照在一双双迷惘和痛苦的目光上。用笔极为粗率,背景色彩连续多变。前景中亮色和暗色间的高度对比形成一种动荡不安的节奏感,试图诠释生活的痛苦以及扭曲着的生命状态。就连为汉斯·帝策和其夫人绘制画像时也一样:夫妻二人都仿佛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注视着未知的方向,唯由手臂架起的一座桥象征着情感关系。(柯克西卡作品的另一大特点是画面中有一个“OK”这是他的签名)
- 《汉斯·帝策和夫人像》,1909
因这种风格得名,柯克西卡在 1909 年举办了第二场个人画展。展出的代表作《玩耍的孩子》却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一致批评。因为相比古典画家和最激进的现代派画家,柯克西卡描绘的儿童表现出前所未有的颓态:扭曲的四肢,空洞的神情像是断线坠落的木偶在摆弄此生最后的身姿。虽然他带着怜悯和同情创作了这件作品,但大众并不买账,这让他订单量大减,只得回到学校当老师为生。而后,在一场公开演讲中他为自己申辩:“人不是静物”,并指出希望找到一种表现人心的绘画方法,而不是绘制“精美动人”的肖像。
- 《玩耍的孩子》,1909
他采取的具体方法是将纯色色块和深色线条结合起来,通过不协调的身体结构(具有席勒风格,从他的素描中可以看出)和过于突出的关节表现出被放大了的情感和内心状态。这和柯克西卡早年风景画的梵高式手法在技法层面截然不同,但都师出同门。他的绘画方法和“人不是静物”的观念可谓教科书式地解答了《表现主义》这一术语的真谛。
柯克西卡在 1920 年前的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完美地描绘了病态的生活样貌。在他的自画像中,焦黑又布满血丝的双眼,高耸的鼻梁和欲说还休的嘴似乎在诉说不可言表的痛苦。我们可以看见灵魂在颤抖的笔触间挣扎,同时也映射了他一生将要面对的颠沛流离。“人不是静物”——他所信仰的艺术真理,也即将在残酷的命运面前受到考验。
[二]风中的新娘
爱情悲剧的开端总有点相像。在 1912 年,事业转好的柯克西卡收到了一位寡妇的订单。这丧偶的女子名叫阿尔马•马勒,一位艺术史上大名鼎鼎的奇女子,性情轻浮,痴迷于才华横溢的男子,又总是对他们一见钟情。
她的亡夫是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古斯塔夫•马勒,第二任丈夫是在马勒婚姻中出轨的对象著名建筑家沃尔特•格罗佩斯,第三任丈夫则是小说家弗朗茨•韦尔弗。除此之外,阿尔马的初恋是维也纳分离派创始人古斯塔夫•克林姆特,21 岁时与她的老师作曲家亚历山大•冯•策姆林斯基恋爱,在丧夫后的 1911 年作为生物学家保罗•卡莫尔的助手与其短暂交往了半年。柯克西卡算起来是阿尔马的第五任爱人,尽管他对这些都心知肚明,还是立马表达了爱意。
- 《阿尔马像》,1912
- 《与阿尔马在一起的自画像》,1912
- 《柯克西卡与阿尔马》,1913
大几岁的阿尔马在柯克西卡眼中可谓风韵尤足。这一扫他作品中的痛苦和迷惘感,画中的阿尔马展露笑颜,且构图上也出现了亲密接触。不过在 1912 年 10 月因为阿尔马害怕未婚先孕的骂名流掉了自己的孩子,这使柯克西卡一度陷入悲伤的深渊。他的作品又短暂回归了原来的风格。到了 1913 年,他开始与阿尔马同住同行,但不常同眠。又先后绘制了七面画扇作为礼物赠予阿尔马,作品由喜悦了起来。这其中的第三幅在那不勒斯之旅中所绘的画扇正是后来的名作《风中的新娘》的原型。
画面被旅行风景填满:左侧是他们乘坐马车出行的场景;右侧则是一起看戏的样子,热情的影调像一阵暖风托起这对悠闲的爱侣。在扇面中间,画的是一叶可以看见维苏威火山的船屋,那时海浪四起,火山口冒出阵阵浓烟。船内的两人不为所动,室外的严酷景象被爱意遮掩,昏睡其间,和祥、安宁。
- 《风中的新娘》,1913-1914
但生性自由的她不愿过稳定的生活,甚至再次幽会格罗佩斯,这让柯克西卡在恋情中找不到一丝安全感。甚至半夜前往阿尔马的阳台下叫喊,直到确认无人留宿才肯罢休。而阿尔马则称他为长不大的巨婴:柯克西卡因为我邀请他参加公共舞会而大发雷霆,虽然甜蜜但也顿觉无力,我的生活像是被监视着。格罗佩斯在柯克西卡的个人画展上看见 1912 年的作品《与阿尔马在一起的自画像》后,嫉妒地烧毁了送给阿尔马的第七面画扇。两人的感情正步入终点,在 1913 年的 12 月,为布置阿尔马的新别墅,柯克西卡画了一面宽四米的壁画,画中的阿尔马手指天空鬼魅般的灿星,柯克西卡则独自怵在地狱里,被群蛇和死亡环绕。(这幅壁画后来遗失了)阿尔马看到这幅画很不高兴,斥责他只会画木乃伊般的人物。
所以到了 1914 年,那不勒斯的船屋被风暴击碎,户外的冷风袭卷心灵,把暖意吹散。忧郁的深蓝色调抹去了安详的氛围。原本也该熟睡的柯克西卡一直无法闭目,睁大双眼,若有所思。画扇上的甜蜜情景最终变成这副最具柯克西卡风格的代表作《风中的新娘》。相比前作,画面更为琐细,像一面碎了的镜子,再也无法重圆。
柯克西卡所想的除了爱情的消逝,还有奥匈帝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国仇家恨一股脑地涌向心头。作为祭奠两人幸福爱情的结晶,在完成了这幅巨作后,柯克西卡用其换取一身铠甲和一匹战马,弃笔投戎,加入第 15 游骑兵团,开赴俄罗斯前线。他在后来写到:“风中的新娘象征着我与阿尔马永恒的结合”。
不久后,维也纳的报纸刊登讣告:在俄罗斯战线上的众将士,包括柯克西卡,身负重伤,生死未卜。阿尔马闻讯后,前往柯克西卡的工作室帮他整理“遗物”,收回了在其出征时挤去的信,还包括一些画了自己的手稿。
诗人乔治•德拉克则从 1913 年柯克西卡创作《风中的新娘》伊始,就开始关注这场注定的悲情恋曲,他以名画的创作过程为背景谱成一首壮歌,赠予柯克西卡:
《夜》
我歌唱你,狂野的裂痕
群山浮现
这暴风雨夜间;
你,灰色高塔
溢出地狱尊容、
烧红的野兽、
棘手的藤蔓和云杉、
水晶花。
停不下焦虑
让你,谦卑的灵魂
去猎捕圣主
他在瀑水中叹息,
在翻滚的松树丛。
家国的炽焰
烈得金辉遍地。
翻过黯黑峭壁
与死同醉,
那方成熟的风中新娘直落
进蓝色幽波
冰川之中,
还有山村里的风铃
猛烈震响:
热情、诅咒、
以及黑暗
欲望游戏,
和一颗石化的头颅
风雨天堂。
虽然身负重伤,但柯克西卡没死。两年后等他回到维也纳找阿尔马的时候,却发现早已为他人妇,而那人就是烧了画扇的格罗佩斯。这次的背叛可是痛彻心扉。不仅意味着两人的彻底绝交,也意味着柯克西卡艺术里从此缺少了最重要的元素——缪斯。
那,柯克西卡会怎么做呢……
请听下回分解,柯克西卡的命运将会陷入最低谷,故事也会 mo x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