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怎样的跳槽频次在 HR 眼中是合理的?如果跳槽次数太多,如何合理化?

$
0
0

日报标题:跳槽太多,可能在简历筛选环节就被刷掉了

小红拖拉机,人力资源遇上心理学

你以为 HR 会在面试完你之后看着你的简历想,这家伙老跳槽可能有点不稳定哎 ~

实际上跳槽频繁,多半会让你输在简历筛选上,根本进不去面试环节。

1 跳槽多频繁属于合理范围

在 HR 眼中,当然是跳槽越少越好,但并没有一个具体数量。

我觉得「合理」的跳槽次数,在一个职级上不要跳槽超过 2 次,2-3 年为一个最低起跳点

如果可以,最好永远在一家公司工作,你这些稳定的积累经历最很珍贵。

当然多少「合理」也是权变的,根据行业对人才的竞争情况和职业的工作模式差异,对跳槽合理性的界定,也会有一些微小差异。

简单来说,新兴的、市场竞争激烈的行业中,U 盘式通用技能的职位(可快速热插拔),比如程序猿与攻城狮,受跳槽次数影响较低;那些竞争相对不激烈的传统行业中,那些需要对公司业务了解更多才能发挥能量的职位,比如人力、财务,受跳槽次数影响较高。

我曾在招聘一位软件工程师时,两周收到 2000 多份简历,回想一下,其中工作经验 5 年内的候选人,至少有 70%的曾服务过 3 家及以上公司。至少 20%在简历中看到,每年都至少会换一家公司。

我也曾跟在科技行业做 HRD 朋友聊过这个问题,他们也觉得人员的流动,带给公司的损失显然大于收益。

心理学上也有统计数据表明,工龄在 2-5 年之期间的员工,其工作中表现出更多的创新行为。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如果员工都在还没了解公司,还未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与释放创新能力时就离开,公司怎么可能会具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呢?

2 跳槽多对个人职业生涯的影响?

关于不合理,我们上面从企业的角度讲了,从个人角度来说,跳槽多为什么会给你找工作带来阻挠呢?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 Lee Ross 发现,当人们作为一个评价者对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稳定的内部如人格或态度等特质的归因,而忽略行动者所处情境因素的作用,这种归因的偏差叫做——行动者 - 观察者的偏差(actor-observer bias)。也就是说,评价者往往会认为被评价者做一件事情,更多把原因归结于被评价者的个性等因素,而非外部的环境所带来的影响。

例如,对自己的历史分析,我们往往会说我离开某个公司是因为公司的不公平待遇、缺少发展机会等等。但是如果让你说某个不认识的人,你往往会说,他就是个没有恒心(不稳定)的人,或者,他就是责任心差。

因此在实际情形中,HR 对频繁跳槽原因的推论:

· 缺少自我认知与职业规划,不知道喜欢什么,对新工作不喜欢就辞职

· 缺少必要的社会认知,不知道公司是什么样的,对新公司不喜欢就辞职

· 个性太强,情绪稳定性差,适应能力太差,缺乏合作意识,难以融入集体

· 缺少专业技能力,难以通过试用期考核而被动离职

· 缺乏责任心,心理抗压能力差,缺乏责任意识,遇到点挫折就离职

以上任意一条都能把你的简历当场毙掉,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对责任心缺乏的归因。

责任心,也称为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是大五人格结构的一个维度,指我们控制、管理和调节自身冲动的方式,评估个体在目标导向行为上的组织、坚持和动机。它把可信赖的、讲究的个体和懒散的、马虎的个体作比较。同时反映个体自我控制的程度以及推迟需求满足的能力。作为“大五人格”中的一个维度,反映了个体勤奋、谨慎、持之以恒、自律、有条不紊等的程度。

责任心不仅是众多非创意类岗位绩效的影响因素,还被企业解读成为忠诚度、组织承诺等信息。因此被解读成责任心或忠诚度后,你就几乎被彻底否定了。

而且,从个人成长方面来说,对职位的理解和对技能的掌握,根据一万小时理论,也需要在职位上具有深度的学习而非宽度的学习。半年一跳走马观花,怎么能个学到东西呢?

这里有台湾某基金会发起的一项社会公益活动,主旨在于解释简历筛选与面试中的偏见与歧视,更加客观地给年轻人更多机会。

不怎么样的 25 岁,谁没有过呢?

这个活动能消除多少 HR 对简历的歧视不得而知,但已然暴露了 HR 会对跳槽过多的候选人进行负面评价。

无论你说你不成熟、还是缺乏责任心,都是一个从人格层面的否定,你进入面试的机会就很渺茫。

3 之前跳槽频繁怎么办?

自己选择的路,含着泪也要走下去!

这句话不完全正确,因为发现走错了就要折回。

但不是所有的选择都有后悔的机会,既然选择了自由,就要承担自由后的责任和义务。

  • 诚恳对待跳槽经历

真诚是降低隔阂的重要武器,如果跳槽次数不是特别多,还是希望能够保持简历的真实性。如果有机会面试的话,可以在面试过程中主动批露出自己跳槽的公司列表和真正原因,并最好用一些故事情节的方法叙述,这样会拉近面试官和你的心理距离(详见什么是心理距离?是什么导致了人们在心理距离上的差异? ,让对方考虑全面的因素,让他避免给你贴标签,并阐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最后强调自己已经意识到要踏实地干下去成为一名专家。

  • 积累当下,不再任性

跳槽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 6 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如果期间能找到当然最好,没找到也不用急,能踏踏实实地工作下去,争取在这里工作 2 年以上,以争取获得更高的积极评价。

所谓,选择了这条线路,就要坚持下去。但是坚持下去也要对自己的方向进行一个评估,自己是否适合这一方向,如何适合应该向哪些方面努力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进行一个规划。

  • 成为行业的「人物 」

比如成为 Github 上、公共号上或者某某论坛上与工作相关领域有影响力的任务,的知名人物,也许你觉得很难,实际上这个比你想象的要简单许多(回头我会开一期 Live 讲,如何成为知乎大 V)。

一旦你成为某个行业小有名气的人,根据轮晕效应(halo effect),HR 对你在某方面突出的能力意识到之前,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爱屋及乌,认为你是个不错的人。

  • 适度合并,压缩次数

我相信肯定有人会给出建议:适当压缩工作经历。因为许多企业的基础职位的背景调查一般都流于形式,而工作经历过多压缩一点也看不出来。但这点是强烈不建议使用的

因为企业 HR 有多种方式可以实现背景调查,后期被 HR 知道,你可能涉及到了就业欺诈。公司可以随时和你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一项和第三十九条第五项,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

小红拖拉机的 Live -- 跳槽前,做一份拿得出手的简历!

小红拖拉机的 Live -- 如何应对面试中常见的「心理测评」?

2016 回答专辑 小红拖拉机的 2016 盘点 &「回答专辑」

更多文章请到 HR 小白进化论 - 知乎专栏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职业倦怠与跳槽须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