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在春日将尽时盛开,你连名字都那么美
如果要我选一个最玛丽苏的植物名,我才不会选什么「荼蘼」「曼珠沙华」。我要选「十六夜蔷薇」。
真的,这名字太玛丽苏了。看到它,即刻可脑补出一篇风华绝代的长文。到底什么人给它起了这样一个好名字?不晓得。但我知道,它是有缘故的。据说是因为花的形状总是不够圆满,如过了农历十五,满月渐渐生出一角残缺,遂得名。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花朵都这样。且除了花形,无论颜色气质都与月亮不搭呀。也不知道命名人是怎么想的。也许只是某个十六夜,仰望明月似水,俯首见到这艳丽自怜的花。遂再不能移,就此倾心而深信了?
不得而知。
(有缺刻的⬆️)
(没有缺刻的⬆️)
你大概已经猜着了。这么个名字,又是出自日本人。十六夜蔷薇,在中文里的正式名应该是「缫丝花」。这其实也是美的——五六月间,春已归去,农家到了煮茧缫丝的时候,它便紧随着一家子的棣棠、木香、蔷薇和玫瑰,与荼䕷一起,姗姗地开了。
不是所有缫丝花都能被当做十六夜的蔷薇。只有重瓣才可以。单瓣者,不过五枚花瓣,露着中央一簇如缨穗般的金色花蕊。清晰明朗,是另外一种美。
无论单瓣重瓣,缫丝花都极多刺。尤其萼片与果实,更是密刺森严,简直可怖。它因此亦被古人呼为「刺䕷」。英文里则叫它「chestnut rose」——栗子玫瑰,想来也是因为花蕾多刺,有如板栗外壳的缘故吧。
我很喜欢《二如亭群芳谱》里的描述:
刺䕷,灌生,茎多刺,叶圓细而青花重叶状。似玫瑰而大,艳丽可爱,惜无香耳。春时分根旁小株种之,亦易活。
这里的「玫瑰」,说的显然是古已有之,而今不常见的中国玫瑰(Rosa rugosa)。缫丝花确实与之形色仿佛,只是不多不少大上那么一圈。至于分株易活,也是与玫瑰一脉相承的特点——玫瑰从前有个别名叫「离娘草」,就是因此而来:离开了娘亲的小苗,反而能长得更好。
但它不如玫瑰之处是,既无香,又多刺。并不适合赏玩。因此,就被看花的人轻视了。
也实在没有办法。蔷薇属的美人太多,要出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仅姿色冠绝,且都才华横溢——蔷薇可制香水,玫瑰可制餐点,月季更是常用的古方药材。至于缫丝花,除了花朵好看,倒也有别的好处——果实虽丑陋,味道却十分甘美可口。据说在华西南的原产地,它常被用来做果脯或饮料。
嗯。至此我们终于可引出它最广为人知的别名了:刺梨。
西南不是我熟悉的地方。我没有吃过刺梨。但这一形象有时会让我想起《神雕侠侣》里的情花:「有些长得极丑怪的,味道倒甜,可是难看的又未必一定甜,只有亲口试了才知。」……当然,这就是另外一篇话了。
(参考阅读:【金庸武侠植物考】问世间情花为何物)
印象里的缫丝花总停留在盛放的时刻。我曾见过多次。群芳褪尽的碧草地上,几株缫丝花默默开着。玫红色的花瓣纷纷落了一地,深浅浓淡层叠,归为灰烬。蜂蝶们闹哄哄地环绕,它的姿态却一如既往静默。远山如黛,空气暖融。五月的天里,我就这么静静站着。看着。它花开花落。
对了,最后还有一个缫丝花的中文别名:送春归。我喜欢它甚于「十六夜蔷薇」,寥寥三字,却多像一首惘然的诗。
【植物档案】
缫丝花(刺梨,刺䕷,送春归,十六夜蔷薇)
学名:Rosa roxburghii
英文名:chestnut rose
蔷薇科 蔷薇属(蔷薇亚属 小叶组)
除深玫红之外,缫丝花也有淡粉、白色,仍与中国玫瑰(Rosa rugosa)性质相同。
蔷薇属的这几种,如玫瑰(Rosa rugosa)、蔷薇(Rosa multiflora)、月季(Rosa chinensis)等,与缫丝花往往不易区分。其标志性特征在于花苞萼片密被针刺,此外相对多数的小叶(9-15 枚)、细致锐利的叶片锯齿也是重要的辨识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