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用来给孩子爬来爬去的垫子,买之前可得好好挑选
爬行是婴儿时期不可或缺的一种行为,对于孩子生理发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许正是看到这一特点,近些年来,一种“专为”儿童设计的“地垫”把握了商机,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给孩子买来这种爬行地垫,供孩子玩耍。当然,孩子不玩的时候,垫子还是要收起来,所以最方便的地垫显然是拼接式的,只要用的时候拼装起来就可以了。
不过,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儿童地垫存在着一些隐患。
隐患来自于一种叫做“甲酰胺”的物质,谢天谢地,因为这些令消费者不放心的产品,我们又被科普了一种化学物质。
追本溯源,我们先来说说这个甲酰胺是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有些绕弯子了。儿童地垫,其实用的就是一种泡沫材料,需要经过发泡工艺才能制成。通常用于地垫的材料是 EVA(乙烯 - 醋酸乙烯酯共聚物)的树脂,它特别柔软,加工性能也很优异,做地垫非常称职,本身也很安全。不过,在发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发泡剂才能完成,很多厂家便采用了一种叫做“偶氮二甲酰胺”的物质(部分媒体称之为偶氮甲酰胺),在一定条件下,它会生成氮气,从而在 EVA 树脂中形成气泡,这也就是发泡工艺的原理。
偶氮二甲酰胺其实对我们来说已经是“老相识”了。如果对食品安全事件关心,一定还会对前两年赛百味的“鞋底面包”事件有印象,当时事件的主角就是这个物质——其实,偶氮二甲酰胺也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在面粉中可以起到增白增韧的作用,不过也存在着不少争议,因此不少国家都已禁用。在用作发泡剂时,它产生氮气的同时,也会带来不少副产物,而甲酰胺便是其中一种,但并非主要的一种。
从分子功能角度上说,甲酰胺不算是一种对人体很不友好的物质,相反,在模拟研究生命起源时,这种简单的分子还被认为是氨基酸合成的原料。而从毒性上讲,大鼠经口服用甲酰胺的半数致死量在 6g/kg 左右,换句话说,它比食盐的毒性都小,因此看起来,甲酰胺似乎没什么值得担心的。
不过,研究表明,它在体内具有累积性——不容易随着消化残渣排出体外,在体内又只能被缓慢地代谢为甲酸与铵盐,因此,持续地摄入甲酰胺,仍然是存在不少风险。
更关键的一点是,它具有生殖与发育毒性,这对婴幼儿来说,具有较强的破坏性。当小鼠持续吸入 300 ppm(即 0.03%)以上浓度的甲酰胺后,7-14 周就会出现明显的生殖问题,并且体重也会出现下降。再结合甲酰胺持续累积的特点,那么如果儿童长期在有毒的地垫上爬行,带来的损伤也是不容小视的。
正因为此,欧盟的 REACH 法案(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与限制)在 2012 年公布的第七批高关注物质中,就新增了甲酰胺这一物质,换言之,在欧洲市场上销售的同类产品,甲酰胺是会被重点关注的。
针对发泡 EVA 树脂,欧洲参考了实验数据,经多次调整后,目前将标准确定在检出量不得超过 200 mg/kg,这并不是太难达到的结果。
不过,即便是这一相对较宽的标准,国内流行的 EVA 泡沫地垫也仍然不能满足要求,有检测单位发现,部分产品可以达到 1,800 mg/kg 以上,超出欧洲标准近 10 倍。而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来是因为我国目前尚未针对这一产品确立标准,二来则是因为发泡剂的用量越大,产品的密度就会越小,厂家的利润也可因此而提升,只不过这种利润的增长背后,是广大儿童受到的潜在威胁。
REACH 法案颁布近十年来,舆论对于其也是褒贬不一,很多人都认为它是为贸易壁垒服务的工具,只不过包装上了科技的外衣。不过,几年前的增塑剂(塑化剂)问题,REACH 法案可是立过大功的。在对六种邻苯类增塑剂实行禁限令之后,全世界尤其是中国出口欧洲的儿童玩具都出现了重大转型,中国本土市场上的儿童玩具也因此而变得更加规范,同时还推动了相关法规与标准的建立。实际上,儿童玩具增塑剂的问题,也反映了过去生产环节的缺陷,因为长期忽视儿童尤其是婴儿对某些化学物质的敏感性,很多生殖或发育方面的有害物质,都是最近一些年才被重视起来,标准也出现了滞后性。
而具体到甲酰胺,其实眼下也是面临同样的问题。相比于增塑剂来说,其实这一问题解决起来并没有多少技术难度,很多发泡剂都是安全的,比如常用的二氧化碳或丁烷气发泡剂,没有副产物的残留,也就不必担心各类隐患,之所以厂家仍然使用偶氮二甲酰胺,还是出于成本的考虑。
在目前国内标准还未建立之时,作为消费者来说,我们也需要更多一点警惕,不仅不能图便宜购买三无产品,即便是正规渠道的产品,也要多问一些,实在无能为力判断时,换购一些整体式的地垫(发泡工艺不同),也是更为安全的选择。
(原文已收录于《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