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从银行发展历史看,互联网金融发展应遵循的基本路径是什么?

$
0
0

日报标题:互联网金融会如何发展,得看监管部门怎么想

Reinhardt Jin,1 SB PhD

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说细了得写一本书,简单说说思路吧。

任何一个金融业态都不能单看本身的业务逻辑。业态发展成什么样,必须要在理解业务逻辑的前提下理解监管机构的目标

看监管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把监管当傻子,一个是把监管当神。这两个极端显然都不对。如果监管是傻子,那么金融行业早就垮掉了(注意,垮掉和烂掉是有区别的)。如果监管是神,那么就不会有金融危机了。至于这两个极端中间取到什么位置,见仁见智。不过无论你个人怎么看监管机构,运行良好的监管机构也无非干两件事:

1:理清为什么会发生恶性竞争,然后制度上掐掉恶性竞争的源头

2:弄明白什么风险你管理不了,然后制度上不让你管

第一个职能可以叫“保安”,第二个职能可以叫“保姆”。

其他的包括收集信息、审批、现场检查等等具体工作都是为这两个职能服务的。

那么为什么要做这些具体工作?因为监管机构也是由人来运转的,需要学习,需要先做到那两点的前半句话,才能去做后半句话。

背景就讲这么点,现在来说具体问题。以四大行从人行分出去为起点看,银行和监管机构之间的互动其实可以概括为:观察——>发现个别银行有问题——>观望、敲打银行自律和自行整改——>如果演变成大量银行的共同问题,出台法规和整改方案(一般会有个整改期限)——>继续观察

这么看来,监管机构会越管越多。这个说法不够精确,尤其是很多人喜欢拿银行业相关的法规越来越长说事。事实上,银行业相关的法规确实是管得越来越细,但是监管也不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近年的一个例子是取消存贷比管制。这个玩意是有历史背景的。这个规定出台的时候,无论是银行自身还是监管机构,对于银行面临的风险类型和大小,不具备识别的能力。所以取了个非常保守的 75% 存贷比(贷款余额不超过存款余额的 75%)。

后来,双方对风险的认识随着行业发展,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具体。在监管机构也弄明白了银行具有足够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后,放开了这条管制。放开了以后,原来一些单纯为了绕开存贷比管制而实施的融资安排,变得没有必要了。

说到这大家应该明白了。监管机构是在不断论证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的。在我国监管机构和银行业这三十来年的共同成长中积累的经验,会让监管机构和互金业态的共同成长变得更快。换句话说,监管机构发现互金业态中存在的流氓逻辑、混账逻辑并且采取措施的速度更快了。

至于什么是流氓逻辑、混账逻辑,从业者心里是有数的。很多时候放不下采取这种逻辑的业务,是因为 1)别人也这么干,2)这么干可以轻易把业务量做上去。但是现在我们看到了,P2P 问题爆发后没多久,法规和整治方案就都出来了。你们想想这个业态出现在中国才多久?

既然监管发现问题和出兵的速度变快了,那么想依靠流氓逻辑来捞一把跑路的人,在这个业态里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最终会被老实做技术的和监管机构一块赶尽杀绝的。只有老实做技术的人才能在互金的诸业态里生存下来,才能在互金的诸业态里赚钱。

现在对已经有足够(不管良性恶性)案例的业态(例如 P2P),监管的态度是偏紧的。所以短期来看,业态的发展方向就是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降成本。但长期来看,如果能积累足够的风险管理能力,未必等不到监管松回来。别忘了存贷比的故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