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即将结束,「2016 年度盘点」专题带你一起回顾这一年的热门大事、行业动向和个人成长。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所经历的 2016~
由于今年一年跑了很多电影节,所以在看片上要比大部分人多不少,尤其是新片部分,所以我的这个年度十佳榜单可能会有几部电影还未出资源、甚至还未上映。但与此同时,有一些在英国暂时还没有上映的影片我还没有看到,这里面唯一一个可能有十佳潜力的片子就是李安的《比利·林恩的漫长中场休息》。另外老马丁的《沉默》也是颇为期待,但离能看到还早,就暂先列出今年十佳。
废话不多说了。
1. 《霓虹恶魔》、《爱乐之城》
是的,第一名并列,因为我实在办法将这两部电影在我心中的地位排一个高下。
=1.《爱乐之城》
这部电影相信是非常多人的年度期待,也是明年奥斯卡颁奖季最佳影片的最有力竞争者之一。
它应该会即将成为我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我在威尼斯电影节的时候看了该片的世界首映,走出影厅,眼泪还没抹干净的我,直接转身又排进了这部电影下一场放映的队伍中。
该怎么形容这部电影呢?其实很难,我写了删,删了写。因为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无法准确描述这部电影给我的感受。
这种感受是最后 15 分钟大滴落下的泪水,是影片结束起立鼓掌拍红的双手,是一遍一遍的看预告片一身的鸡皮疙瘩。
是 Emma Stone 的轻吟浅唱,是 Ryan Gosling 的低声哼曲,更是他们两人在 Griffith Park 紫色夜空下翩翩起舞的身影。
是理想主义者的奋不顾身,是失败之后的沉沦、振作、再次尝试。
是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完美致敬,也是返璞归真的电影本真。
感谢沙泽勒,在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这部电影,实在是影迷之幸。
这部电影应该是已经确定会在大陆上映,到时候如果有可能我会尽量的请我身边的朋友去看,这样的电影能在大陆上映是影迷最大的幸福,我当然也更希望它能获得一个非常非常好的票房,因为它值得一切褒奖。
如果对我对这部电影的观点感兴趣,可以移步这里:知乎专栏
=1.《霓虹恶魔》
这是我今年一年看过次数最多的电影,包括 1 次戛纳首映,4 次英国院线,1 次导演 Refn 到场的 Q&A 场,出了资源之后又看了 1 次,一共 7 次。另外听了无数遍原声、有几场戏更是反复的看,已经数不清了。
我能想到我选择这部电影会引起多大争议,的确,这是一部要么爱要么恨的电影。“汝之砒霜、吾之蜜糖”形容的可能就是《霓虹恶魔》这样的电影。NWR 在这部电影中呈现出的视听及其精准的集中了我的观影 G 点,让我心甘情愿的一次又一次掏钱、走进影院。
当然,我也不想说服任何讨厌《霓虹恶魔》的人去喜欢它,毕竟这是一个非常个人化、非常偏门的选择,我知道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但就和影史中众多的 Cult 电影一样,有些东西差到极致,是会起一个正相反的效果的。
同样,想阅读更多的移步长评:知乎专栏。
3.《海边的曼彻斯特》
同样,这又是一部明年颁奖季的大热影片,甚至现在就可以下一个定论,明年的影帝几乎就是属于这部电影的主演,卡西·阿弗莱克的了。
《海边的曼彻斯特》在今年 1 月份的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当时并没有激起太多风浪,主要的风头都被那部之后话题性大于电影本身的《一个国家的诞生》所抢去了。最终的事实证明,福克斯探照灯破纪录的 2000 万美元算是打了一个水漂,血本无归。而《海边的曼彻斯特》凭借过人的质量渐渐在颁奖季领跑第一集团。
对我来说,《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非常慢热的电影,这不仅体现在电影本身的节奏上,更体现在给我个人带来的感受。因为它太过平叙,也太过含蓄与克制。使得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在第一次看片之后,才慢慢的越来越强烈。这部电影在我心里的位置也渐渐的爬到了这里。
《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关于生活与痛苦的电影,这两者并不矛盾,也并不冲突,在大多数时候,他们是共存的。片中角色或多或少都曾经挣扎于痛苦的泥潭之中,他们有的深陷,有的逃离,但一样的是,都带着一身泥泞,继续前行。
还是,想阅读更多可以移步长评:知乎专栏
4.《帕特森》
贾木许的新片,应该是许多人的年度期待。贾木许虽然名气在影迷圈中很大,但始终都是一位偏小众的导演。
这是我在戛纳看得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场刊也拿到了 3.5 的高分,虽然最后颗粒无收,但也无妨我对它的爱。
《帕特森》是对平凡、刻板生活的翻拍,但就在这一成不变的章节体翻拍中,细节的力量才得以显现。就如同电影的主线剧情一样,《帕特森》本身就是一首诗,章节体的结构就如同诗的句型;时不时出现,且不做解释的“双胞胎”角色就如同诗句的押韵;诗意流畅的镜头就如同流动的韵脚。贾木许用镜头作诗,这首“诗”太过迷人,读起来平淡乏味,细细品起却余味了然。
同样,请移步长评:知乎专栏
5.《战争天堂》
这部电影可能就相对冷门一些了,导演康查洛夫斯基作为塔可夫斯基最早期的御用编剧之一,导演生涯开始的相对较晚,但也算一步一个脚印。在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这部电影拿到了最佳导演奖。
《战争天堂》是一部二战集中营题材的作品,像是康查洛夫斯基尽其一生所拍出的影片,其意义不亚于《钢琴家》之于波兰斯基,亦或是《辛德勒的名单》之于斯皮尔伯格。 在我看来,康查洛夫斯基为这个已经快被拍烂了题材(二战集中营)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它不再只是被俘者在生命将死之际的呐喊,挣扎与惨状;也不再是纳粹军官恶魔般豪无人性的丧心病狂。它将这些已经在历史长河中逝去的标志,赋予了更多“人”性。它关乎人的尊严,关乎人之间的爱情,更关乎于战争的本质。当落魄的俄罗斯贵族从集中营中暂时逃离,她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果腹,而是洗一个澡,再从衣服深处掏出誓死维护的口红,让干裂的嘴唇再次变得红润。这是所谓人的尊严,也是在战争中我们最容易,也是最先失去的东西。
而无论是否认同康查洛夫斯基在片中对于战争的诠释(确实有人认为它的战争观并不正),但根本无法否认的是,导演对于黑白画面光影的控制,构图的把控,以及演员表演的调教,到达了无可挑剔的完美。
《战争天堂》已经作为俄罗斯竞选明年奥斯卡自家外语片的送选影片,。但无奈发行方简直太过猪队友,这部电影在威尼斯进行放映之后,竟然只在两个电影节展映过,到现在北美的发行日期都没有确定。这样疲软的公关和发行计划也让它在最佳外语片的竞争中处于下风,很有可能无法染指。但这部电影的质量,是绝对值得一座小金人的。
同样,请移步长评:..... 好吧这部电影我还没写长评,等我写完再来补上。
6.《凯特扮演克里斯汀》
如果说《战争天堂》算是冷门,那么《凯特扮演克里斯汀》就应该是无人知晓了...这部电影在今年 2 月的柏林电影节的二级单元首映,很少有人看过,但口碑却非常出色。我在伦敦电影节看了这部由朋友推荐的纪录片,怎么说呢,震撼二字都无法形容我的感受。
这是一部 Docufiction,是 Documentary(纪录片)和 Fiction(剧情片)的结合体,一般来讲是通过纪录片的手法,加上一些剧情片的剧本设置来完成导演的一些艺术表达。和我们熟悉的伪纪录片(Mockumentary)不同的是,Docufiction在本质上还是一部纪录片,导演只会在影片的大方向上做出一个比较建议性的引导,其影片内容依然是记录性质的。《凯特扮演克里斯汀》就是 Docufiction 的绝佳例子。
克里斯汀·查巴克是一名女脱口秀主持人,她在 1974 年的一次脱口秀电视直播中吞枪自杀,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西德尼·吕美特的经典之作《电视台风云》的灵感便是出自这起事件。《凯特扮演克里斯汀》讲述的就是演员凯特·林恩·希尔(曾出演《纸牌屋》)要在一部传记片中扮演克里斯汀·查巴克(这是导演杜撰出来的空壳传记片,实际上并没有这个项目),影片记录了凯特通过大量调查,在外形、心境上模仿克里斯汀,体验角色的过程。影片最后以凯特拍摄影片最后一场自杀戏终结,而在这次的拍摄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是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的。
我在这里就不给大家多做剧透,我只想说影片的最后一场戏,是我有限的观影经历中最震撼的一次,并且可能没有之一。杰作,是我给这部电影能贴上的唯一标签。
然后长评...写好再放
7.《夜行动物》
导演汤姆·福特 (Tom Ford),这个名字出来想必就不用再怎么介绍了,这个时尚界超级大拿跨界导演依然牛逼,尤其是对服装、化妆、道具和场景设计的把控和拿捏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精致程度。
在威尼斯看了两次,在伦敦看了一次,虽说在知晓剧情之后的重看中对电影的评价略有降低,但还是一部绝对佳片。文本层面上的互文和细节非常多,也十分考究,虽说该片剧本并非汤姆·福特原创,但能够作为唯一编剧,将小说原作(《托尼与苏珊》)改编成如此这样,不得不佩服。
惊悚、黑色、严谨、诡异,这部电影就像其片名所指,如同一头日伏夜出的利爪猛兽,直奔要害,惊悚至极。汤姆·福特也用这部电影为自己正名,《单身男子》并非昙花一现,他也并非只会处理同性关系。两种类型解构融合手到擒来,汤姆·福特是一名天生的艺术家。
嗯,这个有长评了:知乎专栏
8.《生吃》
正如标题所指,《生吃》是一部生猛至极的青少年恐怖片,也是这位年轻的女导演的长片处女作。讲述的是一个出生于兽医之家的素食主义美少女,在进入大学之后逐渐发现自己内心潜藏的恶魔,啃噬人肉的故事。它将陈词滥调的性觉醒、校园凌霸等元素,用一种极端血腥,同时又极端勇敢的方式表现出来。
《生吃》不同于我们之前看到的任何作品,它果敢又创新的运镜,丝毫看不出一点生涩;时而清新时而血腥的影像风格的碰撞,竟然会产生一些莫名的笑点,这都是导演天赋以及演员精彩表演的功劳。这是一部属于年轻人的影片,它的某些刺激性画面可能会让会让老人尖叫、离场,但却可以让年轻人如同嗑药一般兴奋。《生吃》的出现,无疑是为如今已经陷入流水线生产怪圈的恐怖片注入了一阵强心剂。
值得一提的是,《生吃》在戛纳首映,获得了一片赞誉,在本届伦敦电影节上也夺得了最佳处女作奖。影片将于明年 3 月上映,相信我,这将是你在 2017 年看到的最惊喜的作品。
9.《游乐场》
如果说上面的电影还不够冷门的话,那《游乐场》就绝对能满足你了,你看,我连海报都找不到...这部电影在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首映,最后输给了《我不是潘金莲》。在可见的豆瓣页面中,短评数为 1,如果你之前对这部波兰影片有所耳闻,那,你应该是我微信好友...
长久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在电影院几乎已经看不到新的题材了,不仅仅是类型片领域,就连相对独立的艺术片也都沉溺与相似的题材与情绪表达。但一部叫做《游乐场》的波兰影片似乎打破了这一定律,它几乎没人关注,首映场仅仅 300 多人的影厅都没有坐满。但当影片最后一幕结束切入黑屏之后,整个影厅陷入一片死寂,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退场,所有人都等着字幕结束之后导演 Q&A 环节。因为,关于这部电影,实在有太多震撼,和疑问。
影片的故事改编自英国著名的詹姆斯·巴尔杰案件:1993 年两位 10 岁左右的男童引诱 2 岁的小男孩詹姆斯·巴尔杰来到一处废弃的铁轨旁,对她进行了废人的殴打与折磨,最终致其死亡。案件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更别说是犯下此恶行的是两名还没有进入青春期的少年。
《游乐场》用十分客观、冷静的视角,大胆、残忍的探讨了少年犯罪这一一般人不敢触及的题材。其过人的但是,超高的影片完成度都让人惊叹,像极了“冰川三部曲”时期的迈克尔·哈内克。
长评移步这里:知乎专栏
10.《她》
嗯,一头一尾,《霓虹恶魔》和《她》是这个十佳中唯二两部出了资源的片子。相信大家也都已经看过这部保罗·范霍文蛰伏十年的作品了,《她》是我在戛纳给出的两个 5 星之一,另外一个是《帕特森》。
《她》太出人意料了,不仅仅是开门见山的客厅强奸戏,更是之后的剧情构建全部都往观众所想的相反方向而去,更厉害的是它在自己影片中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可以自圆其说,让影片中有些超现实的人物和情节都显得合情合理。
《她》更是塑造了一个近几年最丰富的女性角色形象,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的游戏公司老板形象层次简直比肯德基的法风烧饼还要多上几层。于佩尔阿姨将这个角色诠释的只能用完美形容。虽说算不上她生涯最好的表演,但影片有力的公关,让她极有可能在明年初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至少拿到一个影后提名,甚至第一座小金人也近在咫尺。(当然我个人私心是希望给艾玛·斯通)
总之,《她》是一部剧作严谨,表演精湛的黑色讽刺喜剧,在这个类型上,今年还真的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够达到它的质量,唯一一个接近的可能也就是在威尼斯放映的阿根廷影片《杰出公民》。
Honorable Mentions:
今年看片确实有点多,十佳选的比较纠结,有几部同样非常棒,也完全可以选进来的片子就放在这里提一下,排名分先后:
《月光男孩》
《杰出公民》
《玛·鲁特》
《我是布莱克》
《托尼·厄德曼》
《美国甜心》
《劣质爱情》
《第一夫人》
还有一些今年年初颁奖季的片子,就不算进来了,比如《大空头》等。
差不多就这样,感谢你能读到这。
作为一个比较认真的恐影爱好者,其他类型电影做不到稍带点儿水平的评价,就选十部最喜欢的恐怖 / 惊悚电影随意说说好了。
以我开始关注恐影十余年的历程来以来看,2016 年绝对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恐影大年。今年涌现出了一大批质量在平均水准以上的商业 / 独立恐怖 / 惊悚电影,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都是以往年份望尘莫及的。以下是我个人主观认为今年最出色的十部恐怖 / 惊悚电影,各人品味有别故不能正面反应影片好坏,请自行斟酌选择观看,如果有异议,你打我呀略略略略略。
正文:
10. 《霓虹恶魔》The Neon Demon
这大概是今年画面最美的惊悚电影了。
我对导演 Nicolas Winding Refn 并不熟悉,并不了解他以前作品的风格。但在影院观影之初,我生生被精美绝伦的画面妆容震撼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高频的艳丽色彩屏闪呈现了荒诞夸张至极的时尚圈的一瞥,再到猎奇极端的凶杀相噬,极尽所能地讥讽时尚圈“吃人”规则以及人对病态美病态追求的丑态。
这部电影让我某种程度上想到了《黑天鹅》,也仅仅是想到了而已,与极致美艳的画面相映衬的则是本片羸弱冗长的剧情与对白。神圣的屎啊,这部电影以默片形式拍摄 60 分钟时长估计能让评分上涨个十分。在经历最初惊艳的十数分钟后,如同玛丽苏小说般堆砌的视觉刺激以及弱智对白让人哈欠连天。尽管如此,冲着这部电影的视觉表现,第一次观看的话就算单纯是被闪上个两小时也算是值得了吧。
9. 《招魂 2》 The Conjuring 2
对温子仁的 house-hauting 类型商业恐影,不得不说我个人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从《潜伏》系列到《招魂》,冷饭一遍一遍地炒,cliché一遍一遍地堆,是时候推陈出新了吧。
纵使堆砌了茫茫多的 cliché,本片仍不失为一部制作精良的优秀恐怖电影。出色的音效及氛围铺垫,精巧诡异的小道具,诱人而带小反转的架构扔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相较前作而言,我认为前作更加出色。前作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得归功于人物关系的刻画,正是因为家庭羁绊的存在,人作为弱小的存在才能将邪物驱除出去。而到了本作中,家庭的概念被弱化了不少,虽然母亲对女儿爱之深,虽然兄弟姐妹对姐姐(妹妹)情之切,但通过通灵者的联系而使家人凝结在一起的桥段太过牵强和敷衍,在情感上对观众的触动明显要逊于前作不少。
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怕不知道到了什么时候,温子仁的作品再也不会出现在佳片榜上了。
8. 《关灯后》 Lights Out
《关灯后》这部电影是以 2013 年同名三分钟短片为核心概念加以拓展,由该新晋瑞士籍导演 David F. Sandberg 导演,温子仁等人监制而成的。由于是新人导演,所以各种海报和宣传上都打着温子仁的名号进行宣传,有些朋友直接把这部电影划归为温子仁作品,虽说影片中的确存在一些温子仁作品的痕迹(如布景小道具),但这样的做法还是挺不好的,温子仁只是制作人之一而已,请尊重一下导演 David 的努力成果吧。
作为一部较为优秀的小成本恐怖片,融合了家庭、灵异、jump-scares 等时下大热的恐怖元素,其开关灯之间的特色 jump-scares 可从众多恐影中鹤立鸡群使人眼前一亮,虽总体并未跳脱出常规套路另辟蹊径,但还是十分值得一看的。
具体评价介绍请见:
光影明暗间的 jump-scares 荟萃——恐影《关灯后》Lights Out (2016)观后感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478326?refer=baiguiyexing
7. 《屏住呼吸》 Don't Breathe
2013 版《鬼玩人》导演 Fede Alvarez 的氛围型 house-invasion 类惊悚电影。这位导演的一大特点就是“Twist”。他的作品中《鬼玩人》的割舌、树枝入裙还是本片中的试管口暴、密室囚禁皆尽显扭曲之色。其充满矛盾的角色设定也是影片可圈可点的元素之一。片中角色各自背负使人窒息的往事,在黑暗老旧的屋内相互搏杀,好人与坏人界限之模糊使观众纠结至极。
特意留空的诡异音效,画面中主角们因失去光线而发散无神的瞳孔,面目凶恶却悄无声息的目盲老者掠食者一般闻声而动。本片最大特点便是黑暗中令人屏息的猫鼠追逐。可能是我通过预告的精彩程度而设定的期望值太高了,在观看正片时反而感到了些许失望。黑暗中的氛围戏码其实并不多,其整体架构反而更像《夜魔》+ 变相的《我唾弃你的坟墓 2》的动作 home-invasion。
6. 《哭声》 곡성 The Wailing
迄今为止最出色的韩国灵异类恐怖片之一。
韩国惊悚片向来以其冷峻的视角与对现实的拷问闻名,其灵异类恐怖片比之逊了不止一筹,似乎永远走着日系的老路子。而《哭声》却以超乎寻常的文化底蕴,极富冲劲的视觉冲击力摆脱了常规套路的束缚。
就个人而言,我极其钟情于片中对凶杀现场的刻画,男主女儿手握尖刀瘫坐血泊中的场景真真是令人血管发凉的。人终究是脆弱的,命运大概是既定的,即使你做对了所有的选择题,也只能是牺牲品。
5. 《科洛弗道 10 号》 10 Cloverfield Lane
本片与伪记录怪物电影《科洛弗档案》(苜蓿地)并无甚关系。
本片在极为狭小的空间中上演的故事包含了多得令人咋舌的悬疑元素,从影片开始后的每一分每一秒无不在挑逗观众脆弱的神经。出色的镜头语言与三位主演极具张力的演出使得在局促狭小空间中的斗智斗勇丝毫不令人乏味。情理之中一定会出现的反转却转得使人措不及防,用脑洞打破了 cliché。
Monsters come in many forms, it could be monsters, it could be human. 最可怕的,还是人心吧。
4. 《吾母之眼》The Eyes of My Mother
一部精巧的,带哥特气质的小成本惊悚片。我格外偏爱这样的电影:黑白的色调安静地掩盖了鲜血淋漓的杀戮与折磨,脱离现代的古旧的服饰背景中穿插着不堪回首的往事,天使面孔的女孩儿背后隐藏着扭曲的成长史。矛盾而又美丽,温馨却又残忍。
影片一小时十六分钟的大致分开成三个阶段,分别讲述了一个天使面孔 torturer 的成长史。与世隔绝的她的世界里那残忍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理所当然。The healthy man does not torture others. Generally it is the tortured who turn into torturers. 如同《德州电锯杀人狂》的原型 Edward Theodore Gein,有时生而为人,身不由己。
3. 《阴影之下》 Under the Shadow
《鬼书》The Babadook, 甚至乎一会即将谈到的《女巫》The VVitch: A New-England Folktale, 近年那些严肃的成功恐怖电影都在借着“家庭”这个搭的媒介阐述着更深的人文理念。家庭这出剧场,诉说着人生百态呀。
本片表象是两伊战争下的相依为命的母女于战火纷飞的德黑兰在巨灵阴影下求生存的故事。实则隐喻着伊朗女性遭遇着极度不公正待遇的挤压与束缚,高压强权笼罩下人民的孤苦与绝望。
随着张弛有度的剧情层层推进,那种内心最深层次的绝望感无助感的外衣便被层层剥开。优秀的恐怖片便是如此,在造成生理上恐惧的同时如影随形地诉说着它背后的悲怆,当剧幕落下,灯光亮起时那恍若隔世的感觉与思忖,便是它们存在的意义。
2. 《夜行动物》Nocturnal Animals
时尚大师 Tom Ford 的第二部电影,一部披着惊悚悬疑外皮的爱情片,一部俗套却又脱俗,痛入骨髓的爱情片。
我曾想动笔也一篇长的观后感,但在二刷后苦恼地放弃了。每当手摆上键盘时,脑海中的万千思绪化成血色的蝴蝶到处飞舞——我能捕捉到只言片语,却不能把它们捉住摆在一起写成段落,太疼了。
也许一个男人要在命中注定会在自己未能熟成之前去全力去爱上一个女人,拼尽理想、对未来的憧憬,用炽热的而生涩的情感想要为她带来幸福,却不得不在残忍的现实面前低头,眼睁睁地看着她口中自己的可爱之处成为两人之间的裂痕,再目睹她投入别人的怀抱。
我把这部电影摆在第二位是有私心的,但它确实值得。Tom Ford 影片中独特的镜头语言以平行的虚实交织的叙事手法讲述着一段痛彻心扉的回忆,其使人惊艳的色彩搭配以及妆容无不使人称奇。片中扮演男主的 Jake Gyllenhaal 收发自如极具张力的表演佐以《海扁王》Aaron Taylor-Johnson 颠覆自我形象的邪恶形象在凌虐观众的同时也埋下了哀恸的基调。
1. 《女巫》 The VVitch: A New-England Folktale
《女巫》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 15 年的电影,它于 15 年末在众多电影节上收割了一大波好评,影片于 16 年年初悄然上映,高清熟肉也于四月底在国内流通,吸引了很多慕名观看的观众。但在一般观众眼里,这并不能算是一部“出彩”的恐怖片。烂番茄上 56%新鲜度的观众评分与在恐怖片中勉强算优秀的 6.7 豆瓣评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为什么呢?表面上本片只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小成本古装剧情类恐怖片,没有复杂烧脑的剧情,没有惊人的血浆,但是通过以下几点来看,此片实为 16 年质量最佳的恐怖片之一。
1. 摄影手法。简洁干净色调阴沉,剪辑利落丝毫不拖泥带水,没有不必要的晃动。给景色以特写一般意在渲染气氛带动影片基调,这点上《女巫》做的非常出色。当蛮荒之地森林边缘的小屋出现在镜头中时,小屋基本处于镜头下方,在视觉上被处在上方不远处幽暗的森林及阴沉的天空所压迫,潜移默化地给观者以最原始的恐惧感——对自然的畏惧。
2. 宗教与人性的冲突。影片前言的字幕说明故事发生在 16 世纪 30 年代。此时由于信众少,清教式微,主人公一家被殖民地天主教会排挤刁难直至搬迁到与聚居点隔离的荒地。女巫则作为当时教会强化男权控制女性的工具被扣在了女性身上,招致进一步的不平等。影片身为家庭中最高权力掌握者的父亲的摇摆不定以及丧失意志墨守成规的母亲为之后的惨剧埋下了导火索。随着剧情层层推进引出“女巫”降临。影片最后“女巫”的腾空不知是否有女权崛起的意味。
3. 丰满的人物刻画。身为家庭支柱的父亲的无能、摇摆不定、死要面子;深受宗教和生活压迫荼毒,重男轻女精神敏感的母亲;听风是雨顽劣不堪墙头草嚼舌根的双胞胎;善良莽撞,力图分担家庭负担,因信仰和隔绝而压抑性欲的长子;惶恐不安,处在父母家庭漩涡中不受重视的长女全部跃然纸上。演员们的表演非常出色。母亲由《权力的游戏》中扮演过鹰巢城喂奶狂魔莱莎夫人的 Kate Dickie 出演,四名小演员演技都十分出色,尤其以长女演员 Anya Taylor-Joy 演技为最出众,她在今年的科幻惊悚片《摩根》Morgan 中表现优秀(电影本身一般),还会在 17 年初精分类惊悚片《分裂》Split中饰演女主与一美 James McAvoy 搭演对手戏,十分令人期待。
与很多电影同为通过“家庭”媒介来讲述故事的电影不同,本片并未刻意缩小格局,即剔除某些家庭成员造成原生家庭破裂(如《鬼书》、《死亡占卜 2》、《招魂》系列),导演编剧在一般电影时长的篇幅中充分将每个家庭成员的矛盾与映射完美地表达了出来,其功力可见一斑。
4. 虚实结合的开放式剧情。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让我想到了《闪灵》,不论是家庭角色间的纠葛还是人心中恐惧作祟导致的癫狂,都叫发自内心地人毛骨悚然。
综合来说,这是部带着文艺与人文气息的小成本恐怖片。成本虽小,五脏俱全。不但全,且精。适合有一定恐影观影量且乐于挖掘的观众观看。
Honorable Mentions:
《釜山行》 부산행 Train to Busan & 《请叫我英雄》 アイアムアヒーロー I Am A Hero
作为年度爆款丧尸类型电影,《釜山行》的爆红和网络营销以及韩流的推波助澜不无关系。这些外在因素并不能影响本片作为一个合格的商业灾难片的内核,其过誉的成分固然不少,充斥 cliché的情节设定在资深观众眼里真的有些乏善可陈,但不可否认它仍不失为一部综合表现不错的丧尸电影,以突出鲜明的人设及充满情感冲突的故事描述了人性在灾难面前种种或使人愤怒或感人的情境。
同为丧尸类型电影,《请叫我英雄》走的则是完全不同的路子。《釜山行》套用了好莱坞式成熟的商业灾难片套路,而《请叫我英雄》则旗帜鲜明地走着打满日系烙印的风格:小人物在灾难中逐步成长开始担当的日漫风反英雄主义设定以及对本国民生接地气的吐槽讽刺。纵使整体节奏掌控不如前者,个人还是更喜欢更具特色《请叫我英雄》一些。
更多的丧尸电影推荐请戳这里:
一大波丧尸来袭——除了现象级爆款《釜山行》,还有哪些值得一看的丧尸类型电影:
https://zhuanlan.zhihu.com/p/22600854?refer=baiguiyexing
《死亡占卜 2:恶灵始源》Ouija: Origin of Evil
当我得知这个部电影即将推出续作成为系列时内心毫无波动,甚至还有些想笑——前作已粗劣如斯,后作焉有可看之处?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走进电影院,得到的却是近似于《招魂》这种质量尚佳的复古 home-invasion、hauting house 类型影片的体验,实感惊喜。影片与其前作关联并不大,仅彩蛋与之相互呼应。
综合来说,这是一部主要依靠优质 jump-scares、含有较小尺度 body horrors 以及平均水准以上的氛围营造作为惊吓手段,走家庭入侵(home-invasion)、hauting house 类型,含有较多 cliché,制作水准处平均水平以上商业恐怖电影,是一部真正意义上“貂尾续狗”,出淤泥而不染的前传性质续作作品。
详细评价请戳这里:
质量远超前作的意外惊喜——恐影《死亡占卜 2:恶灵始源》Ouija: Origin of Evil (2016)观后感:
https://zhuanlan.zhihu.com/p/23103308?refer=baiguiyexing
《她》Elle
她是一个受害者,一个映射,一个黑色的讽刺,一个强者。
《鲨滩》The Shallows
今年天朝引进的惊悚片之一,一人一鲨一鸟,可能是《大白鲨》后最出色的鲨鱼类惊悚片。
《天赐之女》 The Girl with All the Gifts
英国丧尸电影,以孩童的视角用冷酷的现实与人性的映射来表达绝望中的希望。
《恐吓运动》Scare Campaign
跳脱常规的血腥杀戮秀,延续 slasher/splatter 的砍瓜切菜之余具备精彩的反转。
更多讨论,查看 知乎圆桌 · 2016 年度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