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 爸爸打你了,是吗? - 没,没有……
首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生命的前几年主要就是与父母(主要养育者)相处,孩子在成长中不可避免的会内化父母(将父母的特质吸收进自己的内心),这个内化的过程不仅仅是父母的形象,还有父亲与自己的关系,母亲与自己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双方与自己的关系等等,如果有兄弟姐妹,就会更加复杂。内化的这些形象并不是依据父母家人的客观存在而吸收的,而是在内化的过程中,加上了这个孩子自己的感受性内容,这就是说,保存在孩子内心的父母形象是孩子认为的形象,而不是客观的形象。这些被内化的内容就作为一个内在客体关系保存在孩子内心,诸多的内在客体关系成为这个孩子日后人际体验的基础,这意思是说,当这个孩子长大了,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他并不完全面对的是面前的这个人,他对面前这个人的感觉有一部分来自他内化的客体。所以,在生活中,如果在某个时刻你被某个人感受为十恶不赦时,不必急,那很可能只是这个人内心所认为的那个人而已,而他所感觉到的你的坏,与你这个实际的人,并没有太多的关系。
孩子内化的父母形象既有爱的部分,也有恨的部分,各部分所占的比重,既取决于这个孩子内部功能情况,也取决于外部现实对待这个孩子的方式。如果一个孩子从一出生,生存本能就非常强,那这个孩子即便是成长中有非常多的创伤性体验,依然可能成长得非常好;如果这个孩子从一出生死亡本能(破坏冲动)就占太大的比例,那即便是曾得到过非常好的照顾,他也可能将父母亲人感受为伤害他的人;如果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缺少健康养育的能力,这个孩子就难免发展困难;如果这个孩子本身死亡(破坏)本能就非常强,再加上父母养育功能不足,那对孩子来讲,就会是灾难。
孩子内化进来的内容,并不是找个仓库一放了之,而是在内心会进行一些处理,认同就是处理的方式之一。认同本身具有很重要的功能,比如,一个至爱的亲人去世,失亲的人会非常悲痛,当他认同了死去的亲人的某个特质,比如投身公益,这样,他自己的身上就具有了死去的人的某种东西,所以,当他也投身公益的时候,他就会感觉自己身上保存了亲人的某些部分,这样就可以感觉依然与亲人在一起,从而缓解失亲之痛;再比如对一个俄狄浦斯期的孩子来讲,与同性父母的竞争会是让他非常焦虑了一件事情,但是,当他认同了同性父母,让自己成为一个与 ta 一样的男人或是女人时,这样就可以从竞争中退出来,去发展自己的身心,焦虑也就可以释放掉了,所以,对这个时期的孩子(3-5 岁),认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
当然,认同还有其他的重要功能。当一个孩子面对虐待他的父母时,他是无力与他们抗争的,面对这个巨大的危险,认同可以帮助他将伤害他的人吸收进他自己的内心,这样,在感觉上,他自己内心的那个伤害他的形象就可以变得可控,这个可控感可以帮助他抵御被伤害的恐惧。
对虐待父母的认同另外一部分来自类似俄狄浦斯冲突的处理:我变得像你一样,这样我就是有能力的,就不再害怕你的伤害了。当然,对于如此恶劣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来讲,他也难有机会去学习到健康的人际模式,所以他也会吸收自己被对待的方式,成为一个伤害他人的人。
当然,被虐待的孩子不是绝对认同虐待他的人。如果他自己生存本能(创造力、爱的能力)非常强,或者他的生命里还有可能在其他人身上感受到爱的情感,那这些爱的内容就可以中和伤害的部分,从而帮助他得到很好的发展。当然,这个孩子也可能反向认同他的父母,成为与父母完全不一样的人,但这不一定是健康的,因为这种情况下他也有可能是成为完全回避冲突,无法健康处理自己的愤怒等伤害性情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