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网络社交带来的改变(社交系列文章之二)

$
0
0

日报标题:经常情感流露,没事就怀疑人生,社交网络这样改变了我们

杨铮,心理学,用户研究

社交网络出现这么多年,尤其是移动化之后,早就成为了人们社交的重要部分。

我们沉迷网络社交,利用网络社交,同时被网络社交改变。

网络社交有哪些特点?

(网络社交发展了这么多年,分类太多太复杂,SNS、IM、陌生人社交、熟人社交、文字、视频、音频等等等,每种类别的特点不尽相同,下面列出的每一条并非适用于所有的网络社交类别——为了严谨,特此说明)

远距离:

社交不再局限于现实中的同时同地,让原本没有可能认识人可以交流,有更大的几率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也能让更多有共同追求的人聚到一起,形成虚拟社区、圈子;

同时,已有的社交关系也比较容易维护,毕业后天南海北的同学还能在班级群里相互吐槽;

非面对面,无视觉、声音等:

首先,降低了社交的效率,因为视觉、听觉等线索在现实社交中传递的信息量是巨大的,这些线索的确实对我们的沟通效率影响有多大,想想我们远程会议的效率就知道了,尤其是只靠文字的情况下;

其次,非面对面也降低了社交的压力和人们对自己行为的抑制,眼神、表情、语调这些能传递非言语信息的线索,都能对人们造成一定的压力和顾虑,所以很多男性只会用微信(几年前是短信)撩妹、表白,当面会紧张地说不出话;

另外,非面对面还让欺骗、伪装变得更加容易,撒谎不再需要演技;

异步交流:

异步交流是指大部分网络社交不像面对面的交流那么实时,大多情况下,现实的对话中必须在几秒钟之内做出反应,否则就会有些奇怪,而即使在微信这样所谓 instant message 的工具上,对话双方也可以接受较长时间的交流间隔,更别说微博、论坛这样的社交工具了;这会让人有更多的时间组织自己的语言,更加容易控制交流的节奏,从而减少交流中的紧张和压力;

匿名性:

尤其是网络社交出现的早期,匿名社交是主流,也是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因为匿名,所以可以丢掉自己的社会身份,揭下平时的面具,“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所以可以按照想象重新塑造自己;

去个体化:

去个体化原本是指人们在群体中会减少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当一个人脱离了自己的原有身份,就会出现一系列后果,减少对自己行为的反思和抑制,做出一些违反社会准则的行为等,例如各种群体事件的发生;而在社交网络上,因为匿名性的存在,也可以普遍看到去个体化的现象,具体请看网易评论区;

一对多:

现实中的社交,大多交流情景中对象数量不多,我们很少有机会将自己的信息传递给成百上千人,而在社交网络中却很容易,你失恋了发个朋友圈,马上有几百个人知道,信息传递效率提升了,人们可以更多互相了解(虽然这种了解会非常片面);

去中心化:

因为社交网络的一对多、信息容易传播,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心,每个人都不再被动接受信息,掌握话语权的不再是少量“中心”,而是群体,群体有自己的“想法”和“个性”,所以信息的传播不再仅仅受到少量权贵影响,而会体现群体的意志;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

虽然说在这些年发展起来的熟人社交中,减少了因为匿名而产生的各种问题,但是仍然存在对自己的不真实反映——我们展示在社交网络中的自己,并不够全面和客观,我们总是展示自己想要塑造的形象,挑选和美化出符合这种形象的生活和想法展示在社交网络上,例如旅游、加班、特定类型的文章、美食、善举等等。

因为熟人网络社交是现实生活的延伸,所以我们有更大的动机去维护自己的形象,同时,网络社交上面进行印象管理要比在现实中容易得多。

所以我们在朋友圈中看到的朋友们总是幸福、向上、生活滋润、工作努力、思想深刻,就连颜值都有大幅提升;或者,如果我们能够抽离出来看自己发的朋友圈,也一定要羡慕和佩服自己,不信自己打开手机看看。

恰好看到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在网络上活泼开朗,现实中却腼腆羞涩、不善交际? - 生活 - 知乎

综合以上的网络社交特征,大家现在应该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现象了。

另外:

Contagious 从另一个角度描述社交网络——什么样的信息更容易传播,可以看看我之前整理的一篇读书笔记:信息传播背后的心理学

Contagious 是一本好书,建议大家都读读,即使不是从业人员,看过之后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有些文章能迅速在朋友圈刷屏,例如咪蒙,例如前几天的罗一笑事件;

网络社交带来了哪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总结以上那些网络社交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他给我们的社会、文化、个人带带来了哪些变化和影响;

更容易的自我表露和建立亲密关系,因为非面对面和异步交流等特征,自我表露变得更加容易,这对帮助我们快速建立亲密关系很有帮助,这就是为什么网恋一般发展非常迅速;

更低成本的社交,“保持联系”从未如此简单,尤其是远距离的关系维护;同时,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社交低成本的获得社交激励:关注,关心,尊敬,认同,赞扬,羡慕……;

更加容易维系关系,更加容易获取激励,因此也更加容易沉迷;

我们越来越重视网络社交中的关系和互动,我们曾经都很在乎自己的在人人网上的好友数、微博上的粉丝数,现在看到微信朋友圈和知乎上的红点也会很高兴。一些人为获得这些“激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思,自拍(selfie)成了世界各国的流行文化,而我也不知不觉在知乎上写了好几万字的答案。我们要承认,网络社交是会“上瘾”的。

社交网络帮助我们维护关系、满足社交需求的同时,也占用了现实社交时间,降低了社交的动力;

“出车祸了,抓紧自拍发微博,不然白撞了”,图片来自网络

更少的后果和顾虑,向我们展示和放大了我们原本不了解的现实,尤其是陌生人社交,基本不会对现实生活造成影响(直到“人肉”出现),因此就不必再隐藏和修饰自己真实的想法,也可以不在意是否礼貌,什么都可以说,就出现了大量的网络暴力、无脑喷子、极端思想;大家看到这种行为的时候,一定曾疑惑“怎么会有这种人?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这样想?”其实这种人一直存在,这些思想在人群中的比例也没有因为网络社交出现而变多,只是被网络社交释放、集中了。之所以我们在生活中没有感觉到:

一是因为我们群体不同,每个人都会误以为自己所在群体是主流,都会夸大自己所在群体在社会中的比例(不信可以自己估计一个数,然后看看权威的统计数字),而且群体间的差异比我们想象中大得多,隔阂也大得多,群体间在现实中没有交集,很少互相了解。这也是为什么 Trump 被“美国主流人群”当笑话一样却最终当选。

其次即使周围的人有这样的想法也不会说出来,因为有顾虑,因为有社交准则、社会舆论的压力,我们不好意思对同学说你长得真丑,很多美国白领也不敢在公司说我支持 Trump,但是不说不代表没这些想法,网络就是一个可以“自由表达想法”的地方。

更小的压力,更少的抑制,这对内向、害羞、有些社交焦虑的人更加重要,可以利用这种方式维护现实中的社交关系,也可以进行社交的练习,慢慢建立信息,但是,也有可能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以至于忽略了现实中的社交,例如之前可能有大学生宁可整天刷人人网而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毕竟,网络上的社交还不能完全替代现实中的社交;

更容易的 impression management,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印象管理更加容易,因为你可以精心选择展示哪些信息,并对信息进行修饰,他人也往往不像在现实中有那么多其他信息源去验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例如想在生活中展示“我很漂亮”非常困难(对于一些人根本不可能……),而在社交网络上你只需要下载能把包子褶儿都给磨掉的美图神器就可以了;在现实中,想要塑造“思想深刻”这样的形象,只会被少量比较亲近的人了解到,而在网络社交中,可以通过发表一些状态、文章,或者转载一些小众内容来实现;

这当然也会给人带来困扰,每天看到别人如此光鲜,难免会稍稍怀疑自己的人生吧,根据 2012 年的一个心理学研究,Facebook 会让人产生嫉妒等负面情绪,因为 upward comparison。

论文链接:http://www.fenichel.com/facebook/facebook-psychology.pdf

更容易找到趣味相投的圈子,并形成有一定认同感的小社区、亚文化群体,例如二次元、各种明星的狂热粉丝。在现实中他们可能很难找到共鸣,无法得到理解,这会使他们更加珍惜网络社交中的群体归属感,坚定自己的兴趣不被周围的世界同化,也可能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网络社交中,进而减少现实中的社交;

庞大粉丝群体通过网络组织,他们为明星做出的支持(应援活动)堪称“奇观”

图片来自网络

  • 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社交对于人们的心理健康是有一定的益处的,毕竟网络社交也是社交,尤其是工具高度发达、渗透率足够高、熟人社交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可以起到现实社交的补充甚至替代作用,人们能够通过网络来建立新关系,巩固已有关系,减少孤独感,获得社会支持,尤其对于在现实中社交能力较弱、容易紧张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但是,网络社交的深度一般还难以达到现实社交的水平,因此过于依赖网络以至于影响了现实社交,可能是得不偿失;

  • 对社会的影响:

网络社交对整个社会也有各种深入的影响,只不过我们因为已经慢慢习惯了而难以觉察到,其实可以找到很多例子:

  • 我们买什么东西、去哪家餐厅吃饭、看什么电影,去什么地方旅游,各种决策越来越多收到网络社交的影响;
  • 社交网络甚至推动了一些国家的革命;
  • 谣言、八卦、成功学、软文,各种利用人性弱点牟利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
  • 亚文化群体兴盛,很多我们没有听说过的群体都人数众多、组织严密、能量巨大;

上面说了这么多,网络社交到底是好是坏呢?

结论就是:不知道;

心理学中有个较小的分支专门研究网络中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叫 cyber psychology,至今应该也没有定论说网络社交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无论是好是好,总之科技已经给人类的社交带来了深刻的改变。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