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诺奖得主托马斯 · 谢林辞世,来了解下他卓越的学术贡献

$
0
0

相关链接:200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托马斯 · 谢林辞世 享年 95 岁

Orz辉,天生一只丹尼仔

大棋党和国师领域的鲁班,不理解谢林的思路,就是大棋局领域的“民科”……

50 年代谢林的朋友和同事都开玩笑说他误入歧途,干些非主流的事情。因为之前是研究的都是工资、收入、国民经济之类挺常见的经济学内容,发文也是 AER 之类顶级经济学期刊,行内索洛等人都非常认可他。可后来他研究方向就变了,开始关心核平衡、裁军、毒品犯罪之类的话题,发文级别总体也下降了。比如其获奖原因也不像其他诺奖得主基于论文,而是书。

就像楼上说的,谢林的研究和其他博弈论学者不一样,没有严格化的数学。其原因在于他的贡献主要是将非合作博弈应用在各个领域,而他的思想是超前的,其思路被严格的证明是很迟的事情。比如其《冲突的战略》是 1960 年出的,而奥曼对非合作博弈一般化的证明是 1968 年了,更别说泽尔腾了,可这只是谢林的思路之一。

这个思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谢林提到相比于一战,二战交战国都没大规模用生化武器,原因在于双方都可以报复,因此双方达成了和解。战争中双方的某种平衡,使其在战争尚未结束时,就可以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解,至此成了非合作重复博弈解释的经典领域,比如在《合作的进化》中阿克西罗德也提到一战中英德前线战壕的某种默契。很多人得知抗战中国共双方都曾和日本达成某种程度的和解,因此价值观都崩溃了,真是图样,图森破,谢林微微一笑,这实际才是真实的战争。

上面提到奥曼等人对非合作博弈的研究只是谢林的一个思路,他还有很多慧见。比如谢林认为将某些非合作博弈通过分阶段建立信誉,解决博弈的合作问题。这个思路直到 2000 年后,才被模型化为分阶段二人轮流供给公共品模型加以证明。简单地说,比如美苏裁军问题。如果协议是大家一次性销毁 90% 的核弹,那美苏两方都会想如果我先销毁了,对方不销毁,我不是完了?于是协议就不可能被履行。可如果将协议分阶段,第一次销毁 1%,第二次 10%,这样一步步来,通过分阶段建立信誉,就可以很好的销毁核武器。

谢林不但提供了各种博弈问题思路,还推广了各种学术名词,比如承诺可置信、报复、威胁、焦点等,这些概念成了分析各类问题的工具。典型就是核威慑的二次打击能力,是典型的可置信报复,因此核大国之间达成了“恐怖的和平”。再比如谢林提到禁枪和核武器思路的区别在于,持枪双方被击中就丧失了报复能力,因此允许持枪本身就会造成大家偏向于开枪。

简单地说,谢林和贝克尔虽然都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主要旗手,但二者分析现实的工具差别很大,其实谢林更像亚当·斯密,属于直觉型天才。

扣小米,经济学博士生,在德国。公众号: 大石头路

托马斯 - 谢林(Thomas Schelling)于 2016 年 12 月 13 日逝世,如果用几个关键词介绍他的话就是: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博弈论、将理论用到国际政治事务

关于博弈论,因为我不是专门研究这个领域的,所以也不敢乱说,而且上面已经有人介绍了一些相关内容。所以这里我就讲一下 Schelling 的学术历程,并简单介绍一些他的学术成果。

Schelling 于 1921 年出生,1944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的经济学本科学位,1951 年在哈佛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早期并没有像一般经济学家一样一直在大学工作,而是参与到了美国政府的多项事务中,比如政府预算。要知道,Schelling 年轻的时候正好是二战刚结束,美国正处在快速上升期,正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士参与国家建设。同时,欧洲在战争中已经元气大伤。为了帮助欧洲盟友,同时抑制苏联,美国实施了以促进欧洲复兴为目的的马歇尔计划。1948 年到 1950 年,Schelling 便参与到这项计划中,并被派往哥本哈根和巴黎工作。随后他在 50 年代回到美国,在白宫工作了一段时间。

在拿到博士学位后,Schelling 前往耶鲁教书。不过之后,他又转到了美国著名的为军方提供服务的智库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虽然在兰德的时间不长,但这段带有军事背景的研究经历还是对 Schelling 产生了不小影响,他在这里对核武器以及核战略进行了研究,这为他日后写成 The Strategy of Conflict 这本著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下载:http://elcenia.com/iamapirate/schelling.pdf)。在书中,Schelling 利用博弈论对“bargain”(翻译成“交易”、“谈判”?)、“strategy”(战略)、“conflict behavior”(翻译成“冲突行为”?)进行了解释和应用。被看做是当时的经典著作之一。

他之后的经历就和大多数经济学家一样,进入大学担任教授(现在哈佛,然后去了马里兰大学)。2005 年,他和 Aumann(奥曼)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二位在博弈论领域的贡献。当时诺贝尔评委会给 Schelling 的评价是,“利用博弈论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冲突和合作” (Thomas Schelling)。这一句话就很好的概括了 Schelling 最主要的学术成就,他不仅仅满足于博弈论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把博弈论运用到公共事务,特别是国际关系当中。有两个细节值得关注,一个是在 Schelling 学术生涯的早期,正如上面所述,他参与了多项美国政府的国际谈判和国际性的经济项目中,并有多年的驻外工作经历,这是他与其他经济学家相比独有的地方。第二点,在他学术生涯的中后期,他除了是经济学教授,同时也活跃在公共政策和政治领域。而这些,正好是博弈论可以应用的领域。

如果说“战争与和平”是国际间永远存在的两大主题的话,那么“合作与冲突”(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就是国与国之间永恒的主旋律。Schelling 在早年间的 “An essay on Bargaining”、“Bargaining, Communication and Limited War” 两篇文章中就对这二者的关系做了精彩论述,那时候博弈论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被人关注的学科。在他后来的研究主题中,除了涉及“发展”、“收入”这样的经济学中常见的主题外,还包括了大量诸如“核战略”、“武器”、“军事”、“国家安全”、“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这样的国际公共事务。如果你想更深入的了解国际政治经济的博弈、或者是 game theory(博弈论)在国家间的运用,那么 Schelling 的文章应该是很好的选择。

正如文章开始所说,博弈论不是我的研究领域,所以太深入的知识我也不敢讲,还是等待这方面的专业人士来解答。

参考资料:

1. Schelling 发表过的文章,我看了看感觉题目都很吸引人:

ECON l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l University of Maryland.

http://www.necsi.edu/faculty/schellingpublications.pdf

2. 这是他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对自己过往经历的讲述,挺精彩的,读完之后也能够对他本人的学术历程以及研究内容有进一步了解:

Thomas C. Schelling - Biographical

3. 题主给出的纽约时报那篇文章写得也很好:

http://www.nytimes.com/2016/12/13/business/economy/thomas-schelling-dead-nobel-laureate.html?_r=0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