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小石城第一夫人:被历史忘却的造梦者

$
0
0

日报标题:那场推翻种族隔离的伟大事件过后,有位「第一夫人」被遗忘了

小铁,草根NGO,LGBTQ, 女性主义,性别研究预备生

我有一个梦想,这个国家会站立起来,真正实现其信条的真谛:“我们认为真理是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

——马丁 路德 金

1963 年 8 月,“向华盛顿进军”游行上,在 25 万名为了争取黑人权益的公民面前,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发表了影响美国甚至世界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在那次游行上,有三名黑人女性民权运动家也发表了演讲,她们分别是被誉为“现代民权之母”的罗沙帕克斯,第一位主演主流电影的黑裔明星约瑟芬贝克以及领导了小石城九勇士,打破了校园种族隔离制度的黛西贝斯。在游行活动结束后,马丁等男性运动家被众人拥护着进入了白宫,为推动民权法案通过出谋划策,而黛西等女性则被撇在一边。百年之后,罗沙帕克斯在人们的印象当中是那位“偶然间不给白人让座的黑人妇女”,而非一位积极的民权运动家,而黛西贝斯则慢慢被历史所遗忘,即使是美国籍的朋友,也鲜有人听说过这位小石城第一夫人。

她是谁——那光彩照人、不安分守己的女人

1997 年,莎伦•拉•克鲁斯在《我梦想着这样的世界》一书中,从 74 名杰出非裔女性当中发现了黛西贝斯。这位看起来更像是电影明星,而非民权运动家的女性吸引了她。当她第一次通过”向华盛顿进军的影像当中领略到了黛西贝斯发表演讲的魅力和感染力的时候,她感到很震惊。作为一名曾经在美国南部生活过的非裔女性,一名研究过黑人民权运动的记者,从未听说过这样一位杰出的非裔女性。记者的“职业病”促使她找到了黛西贝斯,莎伦决心要挖掘出这位曾经风靡一时的小石城夫人背后的故事。彼时已经 82 岁高龄的黛西,因为两次中风,语言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两年后,黛西过世。莎伦历经 7 年,通过开展大量的史料收集,对黛西周围的友人和曾经共事的同事,以及同年代的民权运动家进行了多次深度的访谈,最终得以通过纪录片《黛西贝斯:小石城第一夫人》呈现出黛西贝斯光彩照人、充满力量,绝不服输,却又备受争议的非裔民权运动家形象。我因参与中国女性影展,通过朋友得到影片放映版权,三次观看此片,每一次都被非裔族群过去遭受的压迫,以及他们不惧强权恐吓的勇气感动到落泪。更让我惊讶的是,如此杰出的女性在当代美国居然少有人听说过她的故事。

该片导演籍由历史学家以及民权运动家之口,揭示了在当时的民权运动中存在的,将妇女边缘化,视妇女为二等公民的状况;也通过一些旧影像资料再现了那个时代白人至上主义者对黑人的攻击与压迫,带领观众一起去回顾在那个艰难而又充满可能性的年代,非裔民权运动者们不畏艰险,为追求公正、平等权益而大胆梦想、勇于抗争的生命故事,为历史填补了民权运动当中”被遗漏“的女性形象。

在本片当中,导演自己作为影片一部分,记录了导演探寻这段被遗忘的历史的过程,展现出当代非裔女性,对于自身族群的权益抗争历史的关注,以及对非裔公民抗争历史当中女性形象缺失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不曾放弃——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少女时代,母亲被白人强暴后杀害,父亲因此离家出走,她被父亲送到朋友家,之后便再也没有见过生父。养父去世前叮嘱黛西:”仇恨可以把一个人毁掉,不要因为白人是白人而去恨他们。”

黛西在 15 岁的时候结识了卢西厄斯,成为后者的情人,后者日后创办了了当时能打破芝加哥卫报垄断报业状况的阿肯色州新闻报,该报纸不同于小石城种族温和派的作风,充分代表了非裔公民的诉求,鼓励公民争取自己的权益。而该报也成为黛西成长为一位民权领袖的平台,她以笔为矛,在报纸上畅所欲言,日后开始在新闻媒体上崭露头角。之后,更是大胆的参与了 NAACP(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成立于 1909 年,最初通过法律手段争取非裔权利)的小石城领袖的竞选。1964 年以前,30-50 岁的非裔女性参与民权运动的数量是男性的 3-4 倍,她们不仅为民权活动家们提供支持,她们中的许多人自身就是非常出色的民权活动家,然而她们出色的能力不仅仅没有使得她们可以充分的施展才能,成为领导者,反而会被当时主流的男权主义的男性民权活动家排斥在决策层之外,有女性分享,“在开会的时候,只要有女性在场,她都会被支去端茶倒水、做记录。“

1954 年,在历经第一次参选遭受到总部驳回后,黛西第二次竞选终于成功,出任阿肯色州主席,原因却是因为当时没有第二个人想要得到这个职位。在那个年代,大部分的女性民权运动者,不管她有多成功,大部分都是男性民权运动者的助理存在的。虽然背后的原因非常复杂,但在当时也是具有革命性的一次进步。

1957 年,黛西做为 NAACP 的主席,主导了九名非裔学生进入当地全白人高中就读的运动,这九位学生日后被称为“小石城九勇士“。善用媒体的她,成功的使得该事件获得了全国范围的关注,黛西在这次事件当中被作为主角得到了全国媒体的大肆报道,她也趁热打铁,在风头浪尖上公开宣称“如果总统不对此事采取行动,就带着孩子们去华盛顿坐在白宫门口。“最后,联邦政府下令调动了军队,前往小石城保护非裔族群反对种族隔离制度的权益。看起来是非常成功的倡导行动,非裔孩子终于得以打破种族隔离制度,和白人们一起接受教育。这背后却是几位孩子以及其家庭在外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煎熬当中度过那漫长艰辛的年代。而当中受到最大伤害的则是伊丽莎白,在开学当日,由于没有得到黛西消息,她独自前往高中,在上学路上和学校门口,被数百名愤怒的白人种族主义者包围,咒骂和恐吓始终紧跟着伊丽莎白。画面上白人女子冲着伊丽莎白咆哮,那疯狂而狰狞的表情,难以想象那是战后的和平年代发生的事情。伊丽莎白及其家庭一直无法原谅黛西,她们认为伊丽莎白被黛西所利用,作为制造冲突和吸引媒体报道的工具。一直到伊丽莎白成年,她也始终无法接受黛西在当时被人们追捧的事实。而之后国家颁给小石城九勇士的表彰,最初名单当中没有出现黛西,她却一定要争取获得该表彰的行为,更是引起了许多人对她的质疑。他们认为在她热心平等权益,勇于推动政策改变的背后,其实是一个虚伪的沽名钓誉者。

小石城九勇士事件后,反对者们无数次拿石头砸破他们的窗户,从外面朝屋内开枪,拨打恐吓电话,以致于黛西的房门外经常有记者和朋友持枪守卫。这一切都没有将夫妇俩击倒。两人继续坚持着为非裔族群权利抗争的工作。频繁出现在新闻媒体上。黛西更是在“向华盛顿前进”的游行当中进行了有力的公众演讲。在短暂的声名显赫之后,黛西和其丈夫因为在民权运动中的影响力和“高调”,遭受了白人至上主义者的报复,其丈夫卢西厄斯的报纸因为支持公司撤回广告,资金匮乏,最终破产。这深深地打击到了这一对民权伉俪,两人离婚,之后黛西前往纽约,几年后两人又复婚。

“向华盛顿前行”游行两年之后,黛西选择了投身于“向贫困宣战”的工作,在一个贫困的州开展社区服务工作,居住在一个拖车里,她和丈夫在当地建立校舍,开展教育,为当地的社区建设了许多的基础设施,深受当地居民喜爱。而这八年的低调和质朴,也让那些曾经质疑他们的人心里打上了问号。

落寞的晚年——淡出镁光灯外的雏菊

黛西晚年为了重振亡夫的报社,抵押了自己的全部财产,最后没有能够成功。

剧中黛西最后一次出现在媒体上,是在 1997 年小石城九勇士事件 40 周年纪念日,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出席该活动并对黛西的贡献做出了表彰。彼时黛西已经经历了两次中风,且依赖救济金生活,过着潦倒的生活,过去在媒体上意气风发的自信神情早已不再。她的朋友分享到那时候黛西总是看起来很寂寞的坐在轮椅上,但是只要有人走向她,她就放佛被点亮般,瞬间灿烂了起来。“我感到很欣慰,她没有一蹶不振,她可能伤痕累累,但却没有卑躬屈膝。”两年后,黛西去世,成为第一位遗体放置在阿肯色州州议会大厦被悼念的非裔女性,数千人前往追悼。

二十年过去了,当代美国非裔公民争取平等权益的脚步没有停止,当代美国社会仍然受到种族问题的困扰,多地发生的黑人公民遭到警察枪击的案件,引爆了 “black that matters”运动。争取平等权益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这其中呈现差异和多元态势的交叉议题也绝对不能被忽视。

不谋而合的是,在电影历史发展的过程当中,纵然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女性导演,她们的生命故事和她们的作品却少为中国的普通观众所熟知。电影之母路易斯 韦伯作品众多,也是被遗忘;又或是一提起女性导演的作品,言必称“情感细腻”之类的充满刻板印象的词汇,大体也认为女性导演无法拍出旷世之作,优秀的导演如凯瑟琳 毕格罗,往往被贴上“不像女性”的标签。

过去的历史总是遗忘女人,而今科技给了人们更多记录的手段,互联网时代人们有了更多被看见的机会。女性主义的纪录片给我们打开了看世界的另一个窗口,去看那可以受伤却不轻易绝望的人们的多元样貌,去听那不愿放弃抗争的人们的动人心声。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