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经济模型应该准确的描述现实吗?

$
0
0

日报标题:现实就在眼前,为什么经济学家非得「建个模型」?

XQ CHEN

模型,是个好东西。

笔者的女朋友喜欢各种“萌萌的小东西”,就是各种各样的小房子、音乐盒,喜欢用卡纸拼接起来的风景画,贡多拉之类。笔者自己也喜欢各种飞机模型,特别享受把一大堆零零碎碎的小零件照着图纸粘接起来,完工的那一刻,好有成就感,感觉已经飞起来……

好,废话讲这么多,来回答问题。

作为一位敬业的知乎答题人,我觉得准确理解用户提出的问题,与认真回答问题同样重要。问题是:“经济模型应该准确的描述现实吗?”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进一步分解和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有一些分解可能略微偏离了提问者的原意,但同样是有价值的思考。):

1. 为什么模型化思维非常重要?

2. 经济模型是什么,有哪些典型?

3. 经济模型能不能描述现实?

4. 经济模型应不应该描述现实?

如果一一细致回答这些问题,感觉是篇博士论文的阵式了且。看到提问中有“高中学习”的标签,所以感觉题主是在入门经济学的阶段,现在高三毕业生到了选择专业的时候了,读一点这样的东西,或许可以对他们的专业选择有所帮助。可能会比较长,让我们慢慢道来。(偶这个人讲话比较啰嗦,比较长,大家原谅下。)

问题一:为什么模型化思维非常重要

我们从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开始,埃及人堆金字塔的时候,工程浩大,空前绝后,不过金字塔修好之后,法老提了一个让能工巧匠很为难的问题——金字塔到底有多高?众人抓瞎……大哲学家泰勒斯,站在沙漠中苦思冥想一番,给出了他的解决方案,如图:

(特勒斯丈量金字塔高度。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下同,不再注明。)

对于这个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方法,大约初一学生就能看懂这个测金字塔高度的原理图了吧。

拿这个例子出来,是为了说明我们前面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模型化思维非常重要”。模型提供了复杂世界的缩微的、抽象的版本,在这个缩微版本中,我们更容易阐述、理解甚至发现一些规律。然后,通过理解这些规律,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路径。

当然,也正因为模型对现实世界的简化,而丢失了一些信息,这也是利用模型解决现实问题经常面对的麻烦。关于经济学家吃牛粪的段子,我就不重复了,大家可以去搜。丘吉尔说过(不负责引用,未查证原始来源):“两个经济学家讨论一个问题,通常得出两种结论;如果其中一人为著名经济学家,结论必有三个以上。”因为他们用的模型不同啊!

我们知道,在艺术史上有一次重要的改变就是现代艺术的兴起,我粗浅的理解是,在古典的时代,雕塑和美术作品,总是力求精确描绘现实世界,讲究明暗、透视、比例。但是,现代艺术就不再这样了,他们会使用变形的人体,夸张的色块来表达想法或者描述世界。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变化理解为,这些艺术家的创作是尝试为世界建立模型

比如,在以下这两幅画当中,前者是古典艺术家(提香)笔下的美女,后者是现代艺术家(毕加索)笔下的美女。

(提香画的美女)

(毕加索画的美女)

毕加索的画,就可以说是一种模型,这个模型超越了直观的现实,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抽象:不同于现实,同时也具有了现实中看不到的美感——比如,这个美女的眼睛都是正面看的时候状态,而鼻子的模样又是只有在侧面看的时候才能看到的状态。所以,我们就能在一张平面的画中,同时看到了美女正面看、以及侧面看所能欣赏到的美(这又似乎是古埃及壁画中借鉴了一些元素)。笔者并不懂艺术,只是觉得这样陈述问题,可能会稍微有趣一点——模型化思维真的是无处不在啊

问题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模型

有了前面看对模型的感性认识之后,我们再来看一些经典的经济模型。

例子 1:边际模型

(图中 TU=Total Utility,总效用;MU=Marginal Utility,边际效用;Q 表示消费数量)

边际,是经济学入门的第一记杀威棒,被它敲打折磨够了,领会了它的精髓,你会发现它可以帮助你理解很多经济概念和原理。这里说边际模型,并不是说有个模型叫做边际,而是说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思维方式。

好吧,让我们面对现实,边际,其实是经济圈里面的交际花,跟很多男(gai)人(nian)都有一腿。那么,边际到底是怎么回事情?边际身材很好,前凸后翘的那种,边际的身材是这样的:甲变量跟乙变量相关,如果甲增加(或者减少)一定量,则乙相应地也增加(或者减少)一定量,这个增加(h 的量,就是边际量,好晕吧,来举个栗子。

悟空喜欢吃桃,吃了一个桃,满足感为 100,吃第二个,很喜欢满足感增加到 200,吃点三个,继续喜欢,满足感增加到 300……每多吃一个桃让悟空感受到的满足感的增加量,就是“边际满足感”。

现在,我们来探索第一个与边际有关的规律。假设在上面的例子中,悟空继续不断吃桃,吃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多吃一个桃,并不能让满足感增加程度再提高 100 了。吃到第 30 个,可能满足感只能增加 90,第 31 个,增加 80,第 30 个,增加 70,也就是说增加吃桃带来的满足感逐步下降……到了第 100 个桃,悟空的满足感大约只能增加 1,因为实在吃不动了啊,肚皮快要撑破了。这个吃桃带来的满足感逐步下降的现象,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别问我是怎么知道这个规律的,不信你可以买 100 个桃,一口气吃下去,亲身体会一下。

按照同样的路子,我们就能看到边际这朵交际花各种胡来的后(nie)果(zhong):边际成本,边际产品、边际效用、边际收入、边际利润等等。对于这些概念,他们的增加或者减少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就衍生出来了一大堆的边际 XX 递减或者边际 XX 递增的经济学概念。

如果你学过高等数学(前面说了,这个帖子的目标受众是高中生,所以这样的假设不算是废话),那么就应该敏锐的感觉到,边际的这个路数跟微积分好像有异曲同工之一。的确如此!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就是用微积分来讨论边际问题的。不过这个话题有点枯燥,就不展开了。

例子二:均衡模型

(道理见文字说明,图中文字非人类语言,研读烧脑后果自负^^)

搞经济学的,第一爱讲的概念是边际,第二爱讲的大概就是均衡。几乎所有的模型都在似乎找到均衡。这是一个很高的思维智慧。中国的古人讲究中庸之道,其实也是在寻找一种均衡。说起均衡,我们经常会想起天平来,左右重量一致的时候,天平就稳稳地平衡在哪里。这种平衡,有一种魔法般的美感。为什么说均衡有美感,因为均衡的风平浪静之后有一种张力,一种激烈,就好比这个视频中展示的一样。

欧 - 亨利有部很有名的小说《麦琪的礼物》,说一对贫贱夫妻,到了结婚纪念日,两个人都想给对方买个礼物,但是都没有钱。老公于是把自己祖传的金表卖了,给老婆买了一套漂亮的梳子。而回家一看,发现梳子用不上了,因为老婆已经把一头秀发都剪掉卖了,帮老公的金表买了一条表带。结果,表带和梳子都用不上了。两口子相视而笑,紧紧抱在了一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有多种均衡的状态。你有手表,我有秀发,是一种均衡。你卖了金表买了梳子,我卖了秀发买了表带,又是一种新的均衡。前一种均衡,叫做贫贱夫妻百事哀,后一种均衡叫做相濡以沫爱意深。后一种均衡状态中蕴含着一种张力,在这个小家庭中,这种张力就是两口子的爱情。

在经济运行中,同样也会有许多这样的均衡状态,而其中蕴含的张力,就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体现着经济规律,甚至,细细评味,还能有一些美感。而经济从不均衡向均衡的不断调整,也是经济发展活力的体现。这就跟小朋友长身体的时候,经常会叫关节疼痛,是一样的,这是机体在从一个均衡状态向另外一个更好的均衡状态调整的过程。

在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中,经济学家找到了第一个均衡:你拥有的金钱数量是有限的,而你的需求却是无穷尽的,你必须考虑如何将有限的金钱恰当地分配给无限的需求

对于妹子而言,钱不能全部拿来买包包,要不然就没有钱买衣服了,反之亦然,不能把所有的钱都拿来买衣服,否则就没有钱买包包了。所以,妹子最后一定是在包包和衣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中包含着一种张力——将有限的金钱分配到包包和衣服之间。为了多买一件衣服,就要承受放弃一款包包的痛苦,而为了多买一款包包,就要承受放弃一件衣服的痛苦。如果这个妹子内心中的这种痛苦是能够被量化的话,我们一定会发现,她最后选定的包包和衣服的比率满足这样一个等式:多放弃一个包包的痛苦=多放弃一件衣服的痛苦。因为,只要这两种痛苦之间存在落差,那她就能够通过调整两者的数量比率来缓解心中的纠结。当这两种痛苦等价了,她就不会再调整自己所买的包包和衣服的数量,不再折腾了。她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偶只有这么多钱,只能买这么多东西,现在就是最佳的平衡,没必要再折腾了。两种力量在妹子的内心中终于势均力敌,达到平衡,一种有张力的平衡。

同样的原理,在经济学研究中,是一个思维套路,除了上面说的分析消费者行为,也可以用来研究生产者,还能用来研究宏观经济,简直就是百搭理论。

番外 1:强调一下,经济学的很多原理和理论都是常识,只不过研究更加严谨深入一些,如此而已。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说的就是风险和收益的对应关系,为了更大的收益,必须冒更大的风险;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说的是投入产出的对应关系,更大的收益,必须有更大的投入;人有多胆,地有多大产——额……,这个就不对了,没有经济理论能解释这个,至少现在没有,感兴趣可以研究下,说不定能有突破。

所以,很多学了经济的,还不如开饭馆挣得多,一点也不奇怪。因为,他们懂的,开饭馆的其实也懂;而开饭馆懂的,他们却未必懂。所以,以后看到经济学的研究生每年挣个 7、8 万块钱,而开饭馆的小老板,每年挣个百八十万的,千万不要心理失衡,也不要抱怨社会埋怨政府——因为,这些都是经济规律!

番外 2:可能有人要反驳我了,中东有个石油土豪富二代不差钱,根本没有资源约束,所以他不需要找均衡。错!虽然金钱不是约束,但是他还是要配置自己的时间(生命),这个东西人人平等,上帝一碗水是端平的。

例子三:发展中国家如何崛起 - 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

(最普通的劳动者,支撑起经济繁荣的大厦,默默无闻,二元经济中的一个元。)

(城市白领,二元经济的另一个元。)

在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954)看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其实有点分裂。有点国中有国的味道,同一片蓝天下,有着两种不同的世界。具体点说,就是一部分人做的事情是相对落后的、原始的、低效率的,而另外一部分人做的事情是相对先进的、发达的、高效率(刘老师——其实他不姓刘——没有对这种二分做任何道德判断,只是陈述事实)。前者的典型是农业,后者的典型是工业。

我们从一个比方开始理解这个构思,有个村庄,叫高老庄,这个庄子的村东和村西是不一样的(就像伦敦的东区和西区),村东是养猪场,村西是肉联厂。养猪场雇了很多人,这些工人的活都很辛苦,多数是手工劳动,整天忙的要死,活又脏又累,工资还很低,假设是 1000 个人,每人每天 100 块钱。肉联厂就不大一样,工人主要是操纵大机器,工作环境好,劳动强度低,工资收入挺高的,假设是雇佣了 500 个人,每人每天 200 块钱。

养猪场老板心情很郁闷,因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下来,他发现每个工人创造的财富(卖生猪的盈利)和花在每个工人身上的钱(工资),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所谓的边际生产率为 0(请自行脑补前面提到的“边际”概念)。

养猪场和肉联厂的工资收入差距如此明显,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是,养猪场的工人,会非常期待到肉联厂去工作。因为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当然,不是他们想走就走的。现在假设,肉联厂的老板上马了一套全新的生产线,生产能力提升一倍。肉联厂的生猪需求增加一倍,于是下订单给养猪场,并且还付了定金,养猪场的老板盘算了一下,增加自动化设备比雇佣更多的人手,更有效率。于是他开始对养猪场进行改造,上机械化,同时减少人工,假设雇佣的人数减少到 800 人,工资自然也要提高些(因为自动化必然要求员工具有更高的技能,这也是要投入的啊),提高到 120 块钱。多出来那 200 号人,要么成为失业者,要么他们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毕竟是一个系统的),进入到肉联厂工作。前面提到,肉联厂扩大了生产线,必然也要增加人手,所以这 200 号人也会有一部分进入到肉联厂工作。肉联厂老板的生产规模增加了这么大,赚了很多钱,于是给工人加点工资,肉联厂工人的工资增加到 220 元。

好,在以上粗略的推演过程中,我们可以大致总结出来几个要点:

  1. 工人倾向于从低收入的部门(养猪场)流动到(肉联厂);
  2. 工人产生流动的原因之一,是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
  3. 通过以上过程,养猪场和肉联厂的工资水平都在提高;
  4. 通过以上过程,养猪场和肉联厂的工资水平将会趋于接近。

所以,二元经济模型就像一张画,描绘了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机制和动态:低收入低效率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动到高效率高收入的产业中,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在提高,收入水平在提高。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劳动力,从低层次产业流动出来,但是又没有顺利地进入高收入的产业,成为失业人群,甚至感觉到被社会抛弃。不过,不管怎么说,二元经济模型为发展中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图景,也是一种信心的来源。不一定非要像资本原始积累那样,满世界打砸抢才能发展经济。发展中经济体靠自身的活力,也可以走向经济繁荣。

例子 4:鱼和熊掌不能得兼 - 菲利普斯模型

(菲利普斯曲线,有很多衍生版本,希望你没有晕)

在经济学的模型中,有很多体现了鱼和熊掌不能得兼的现象(请自行脑补前面提到的经济学原理都是常识的判断)。比如菲利普斯曲线就是其中之一。

菲利普斯(人名)曾经分析了 1861~1957 年共计 90 多年的资料,发现一个有趣的关系,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理论,即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这个有趣的规律,后来经过进一步的发展,开始变得越来越有味道,例如萨缪尔森和索洛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发掘,得出这样一个浅显直白的规律: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是能够相互替代的,即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下降;反之,失业率上升,通货膨胀率下降。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

光发现一个规律不算什么,厉害的是,掌握了规律我们能做什么。假设,现在失业人口增加,无业游民增多,危害社会稳定,经常聚众闹事。不懂菲利普斯曲线的总统,会把警察局长叫来说“把他们都抓起来!” 而一个懂菲利普斯曲线的总统,会把财政部长叫过来说“再多印一点钞票!” 执政水平高下,立辨!

与菲利普斯曲线相关的,还有一个菲尔普斯曲线,不过有点绕,不展开了。

问题三:能不能描述现实

(粮票大约是计划经济最直观的记忆,事实证明,计划经济就是模型化思维走火入魔的产物)

这个问题,一个简单答案是“不能”。因为现实世界实在太复杂了,直接描述现实得到的模型,即便有,也会复杂到没有任何意义的程度。在 1949 年建国的时候,我们曾经仿效当时苏联的做法,搞计划经济,计划经济的做法,就是模型化思维到了极致的反面典型。当时认为,经济运行可以通过一个模型来表述,进而计算出来每种商品的价格,因此对每件产品的价格进行政府指定,从而进行宏观经济的调控。事实证明,对于纷繁复杂的宏观经济现象进行简单量化的做法,这种做法是完全不契合实际的,这样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有害的

这里要额外讲一句,现在财经类评论节目中,经常有专家高谈阔论,说及对宏观经济的理解和研判。一般来说,那种豪气满怀的表述(比如“这个问题很简单,影响 XXX 的因素,只有 XXX 个……)”通常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越是把宏观问题,用小葱拌豆腐的清晰描述明白的观点,往往意味着越高程度的模型化,也越有可能包含着潜在的扭曲和误读。

当然,对经济现象评头论足是他们吃饭的营生,我们也不能过分的拆他们台。做人留一线,日后好充电。只是提醒大家,对于复杂问题的简单答案,要批判地听不能盲从。模型简约清晰酮体毕现的美感,可以欣赏,可以体会人类智慧的无远弗届,但是如果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就可能是一个温柔陷阱

当然,这并不是说根据模型的指导干预宏观经济是完全不可行,事实证明,借助一定的宏观经济模型,通过对经济的理解会帮助我们进行政策选择,最不济也可以让我们的决策看上去很科学

问题四:应不应该描述现实

虽然我们对于“能不能”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基本否定的,但是“应不应该” 却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经济学的研究应不应该接地气一些。现在的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强调数量化方法,经济学的博导们招博士生的时候特别喜欢数理功底好的学生,因为写论文不搞数学基本上就发不了。不是因为笔者数学不好,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来鄙视数量化方法。而是这涉及到一个根本的学术哲学问题——学术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终究是要能够指导实践的。比如前面说的菲利普斯曲线就是能够直接指导经济实践的,二元经济模型给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提供了信心和思路,这些都是有现实价值的。

综合起来说,“经济学研究应不应该描述现实?”这个问题的简洁回答是:经济学研究应该从具体现实问题出发,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为最终目标,采用模型化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在此过程展示人类思维的激情和美感。 回答的有点情怀溢出,不过,应该不为过。做研究这么烧脑的事情,好比追妹子,没有点仰望星空的激情满怀,怕是做不来,或者坚持不下来。

希望能对楼主有所帮助。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