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南极冰架发现巨大的裂缝 全球变暖或致崩溃
NASA 这次发布的出现巨大裂缝的照片是拉森 C 冰架。需要更正的是:472960 平方公里的罗斯冰架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冰架,拉森 C 冰架的面积为 48600 平方公里,两者相差近 10 倍。
使用“南极最大冰架”的标题的确会更吸引眼球,但久而久之会失去公信力,科学是严谨的,不能任媒体随意修改。这条新闻内容中的描述是正确的:“拉森 C 冰架是南极半岛最大的冰架,也是世界第四大冰架”,由此可见新闻的标题是发布者故意修改的。
这种宣传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对于科普的广泛覆盖无疑是有利的;但坏处是,一旦有人发现虚假的地方,就会对几乎所有正确的知识产生怀疑,令科普工作的努力付诸东流,所以这种方式不值得提倡。
南极半岛是西南极洲上的一个半岛,是南极洲唯一的一个在南极圈外的区域;相对于南极洲的其他区域,南极半岛气候较为温和,因此大量科学考察站设立于南极半岛及其周边岛屿。
拉森冰架位于南极半岛边缘、威德尔海西北方,从南极半岛东岸的渴望角延伸至赫斯特岛南方。名称是以挪威捕鲸船“杰森”号船主卡尔·安东·拉森命名,他于 1893 年 12 月驾船抵达了南纬 68°10'的冰架前缘。
拉森冰架可再被细分为 3 块不同的冰架区域,从北到南依序是:拉森 A、拉森 B、拉森 C。其中约在 4000 年前才开始形成的拉森 A 面积最小,已于 1995 年 1 月崩塌 1600 平方公里而彻底消失。
稳定存在了 12000 年的拉森 B,1995 年初测量时有 11512 平方公里,2002 年 1 月缩小到 6664 平方公里;在 2002 年 1 月 31 日至 3 月 7 日的 35 天之间崩解了 3200 平方公里,变成了 3462 平方公里;如今仅剩 1600 平方公里。
拉森 C 在 2008 年趋于稳定,但科学家预测以当地的暖化速率来看,在可预见的未来内,拉森 C 也会崩解消失,2016 年 12 月 4 日 NASA 的这张图片显示出现了约 90 米宽、长达 113 公里的巨大裂缝。
但这条裂缝并不是突然出现的,从 2016 年 3 月到 8 月期间,裂缝长度就增加了 22 公里;与过去的观察相比,2016 年裂缝增长迅速。
冰裂隙是由于冰川冰流的压力、冰架前缘和底部海域的潮汐作用,以及冰架自身重力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发育而成;是冰架内部结构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冰架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冰架底部的冰裂隙是普遍存在的,在接地线附近由于浮力和引潮力的作用,冰架常常发生断裂,形成大的冰隙,其高度一般可以达到总冰层厚度的一半。在冰川冰流的推动下,冰裂隙沿冰流方向被推到冰架的不同区域,并受冰架底部消融冻结过程和潮汐作用的影响继续发育;因而从冰架上崩裂的大型平顶冰山也发现有大量的底部裂隙。
而在冰架表面上发育的大量冰裂隙,主要是由于冰架冰流速度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存在较大差异所导致的,同时全球气候变化也影响着冰架裂隙的扩散及其演化。
东南极洲的阿梅里 (Amery)冰架在 1962/1963 年崩解出一块面积约 10000 平方公里的冰山,近年在阿梅里冰架前缘发现两条超过 25 km 的冰裂隙。依据阿梅里冰架存在 60~70 年的冰架前缘冰山崩裂周期推测,未来几年阿梅里冰架将出现前缘崩裂,崩裂面积会至少超过 900 平方公里。100 公里见方的冰山都有,长 113 公里的巨大裂缝也并非了不得。
冰架,是陆地上的冰川或冰原流入海中,与大陆冰相连的海上大面积的固定浮冰;海上的冰架与陆上冰的分界线称作基线。只有南极洲、格陵兰和加拿大的海岸有冰架,冰架的厚度可达 100 至 1000 米。因密度比水小,冰架水面上的部分约有全部体积的十分之一,南极洲海岸有 44%都连接着冰架,南极冰架面积达 154 万平方公里。
南极洲的冰盖,主要是由积雪本身的重量长年挤压而成的冰构成。南极冰盖的覆盖面积达 1398 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在 2000~2500 米之间,最厚的地方有 4800 米,总体积达 2450 万立方公里。
1957 年,美国在南极极点建立了阿蒙森 - 斯科特科考站,但是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工作人员逐渐发现,这个基地的位置向南美洲的方向移动了 100 多米。经过研究才明白,并不是科学站在移动,而是它下面的冰层在移动。
这顶巨大的“冰帽”,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以每年 1~30 米的速度,从内陆高原向四周沿海地区滑动,形成了几千条冰川。冰川入海处形成面积广阔的海上大冰舌,这就是海上冰架的来源,冰架也就是大陆冰盖向海洋中延伸的部分。
当上游受重力往下移动时,冰架受推挤进而往外海方向推进。但冰架前缘也会不时崩落成为冰山,通常在较大崩落的数年至数十年间,冰架会因不断的推进而恢复平衡。冰架裂解是由于冰架表面和底部融化导致冰架变薄、海水表面温度升高导致前缘形态变化、冰川冰流加速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冰架的物质平衡过程主要包括冰川冰流输入、冰架表面积累与消融、冰架前缘崩裂和冰架底部的冻融等。阿梅里冰架的热水钻凿洞项目结果分析表明,阿梅里冰架垂向结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表面是降雪沉积的粒雪,中间最厚的部分是陆地(冰川)冰,底部是海洋附着冰。
按照以往的研究标准来衡量,近年来的拉森冰架等崩解事件是不寻常的。正常情况下,冰架是以冰山崩裂和冰架的上下表面融化而失去质量。目前,科研领域普遍认为崩解事件是由于南极半岛的气候变暖所造成。
极区对气候变化具有放大作用,南极冰盖既可以积极响应气候变化,也可对全球气候变化起驱动作用。冰盖表面反射率的变化和冰面高度、冰盖面积的变化不仅影响南极地区气候的冷暖程度,还导致这一地区大气环流的改变,进而影响全球水汽输送格局。
南极洲在世界洋流体系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因为南极冰盖的融水是大洋底部深层水体的主要来源,这些冰冷水体在大洋深层流动,南极洲的这种冷却作用一直扩张并影响到热带和北半球温带地区。因此南极洲向四周海域内释放的融水量的明显变化具有全球意义,而海水温度极大影响着大气环流。南冰洋的海水温度在 -2 至 10 摄氏度之间,洋流围绕南极洲从西向东流,由于极地冰盖和海水之间的温差造成洋流的动力很大,在南纬 40 度到洋流边界,是地球上最强烈的风带。
现代研究表明,当气候转暖时西南极冰盖变得很脆弱。当冰盖以静止状态覆盖在低于海平面的底床上时,冰架对冰盖的支撑作用非常重要,能够减缓冰盖的流动速度。冰川学家们深信,西南极冰盖的冰体通过巨大的快速冰流向外流出,势必影响冰架的屏障作用。此外,如果大洋条件变化导致冰架底部消融增加,也将影响冰架的屏障作用,最终将影响底部水的生产量。目前,冰川学家研究的重点是确定冰体动力学模式和大洋洋流模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的研究重点是建立冰——大气——洋流模式。
2004 年的灾难大片《后天》:“在一片已经极度融化的南极冰川上,古气候学家杰克·霍尔与同事弗兰克和杰森在冰川上考察时,亲眼目睹整个拉森冰架全部断裂。杰克随后将有关全球变暖调查的发现在新德里举行的联合国研讨会上作出报告,声明两极冰川的融化已经阻断了北大西洋洋流的暖洋流,而这种情况若继续持续下去,将会在未来形成另外一个冰河时期。但参加会议的各国元首对此感到荒谬,美国副总统雷蒙·贝克甚至把杰克的理论当作笑话看待。”
而冰封了上百万年的沃斯托克湖,位于南极洲冰层下方 4000 米,其中的生态系统和进化树可能与外围世界截然不同(有时间再单独写这一块)。
若将观测的时间尺度放大,地球在大气成分变化、板块运动、太阳辐照度变化、陨石撞击、火山爆发、地球轨道变化(米兰科维奇循环)、地月系统影响,以及生物兴衰的共同作用下,历经多次大小冰期、大小间冰期的残酷洗礼,才艰难的形成了如今适合现代人类生存的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而若因人类活动提前打破这个耗费数十亿年才形成的、可能会是短暂的平衡,无论是变暖变冷,还是剧烈的气候变化,都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甚至毁灭性的灾难;并且,远远不会像电影《后天》、《2012》经过短短一小段时间就恢复了那样幸运,地质年代最少也是以千年、万年计的。
简单来说,以当前的科技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然资源,地球人口已接近承载极限;变暖或变冷都将压缩人类的生存空间,适宜的居住地范围减小;气候的剧烈变化,则会导致粮食供给不足;这一切,将会使大部分人失去生存的基础,世界将不可避免的陷入动荡和血腥的争斗之中;就如同地球历史上,历次气候和环境巨变,都导致了生物繁荣和灭绝的大洗牌一样。
而我们若想要拥有对抗自然变化的能力和实力,就必须要在对这个世界仍然知之甚少的情况下,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和破坏,以尽力维持当前脆弱的平衡。这样才能争取到足够的适宜生存的时间窗口,投入更多的力量和资源发展科技,换取我们自身和后代的未来~~
据研究者表示,他们首次在智人世末期的地层里见到那么多的冰海漂砾。
这一现象也许有助于解释……
解释一下这个梗:
1.冰海漂砾:指被冻结在冰山里的砂石,随着冰山一边漂流一边融化,最后会沉到海底。
2.远离陆地的海洋在底部沉积细粒沉积物(软泥),这些从海面掉下去的零散砂石的出现,是不符合正常规律的。
就像这样——它不符合沉积学里的沃尔索相序律,是一种特殊的事件沉积。
3.拉森冰架的解体,会释放出大量的海上浮冰——即冰山,向低纬地区漂流。沿途洒下大量的冰海漂砾。
4.这是气候变暖愈演愈烈的铁证。
5.前不久的某国际学术会议上,一些与会地质学家提出了“人类世”的概念,主张将受人类影活动严重影响的、近代以来的时期统称为“人类世”。有人主张从 45 年首爆原子弹开始,也有人主张从工业时代开始,甚至有人主张从农业起源开始。地质年代的分级是“宙代纪世期”,所以又称作“显生宙—新生代—第四纪—人类世—??期”
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造成的各种影响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未来甚至在 5 万年内人类仍然会是一个主要的地质推动力,因此,有必要从“人类世”这个全新的角度来研究地球系统,重视人类已经而且还会将继续对地球系统产生巨大的、不容忽视的影响。
6.智人世嘛,显然后世的研究者不是智人了,也许是机器人,也许是星际人,也许是啮齿文明……但 TA 们通过人类世(Anthropocene)这个术语创造了一个新的词语。
7.末期嘛,说明这个世要结束了——也许是大灭绝,也许是影响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