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链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李雷,我家鸡蛋黄是方的,谢谢。
如果计算方式一成不变,当然会有偏差,并且肯定非常大。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涉及了两个概念:节气的定义,节气的具体推算方法。
既然问有没有偏差,当然是指理论计算值和实际观测值是不是有偏差,所以说的必然是具体的推算方法而不是一个概述的定义。这点不明确,回答这个问题就难中肯綮。
稍微看一点古书就会发现,很有一些书写的是某某节气在冬至后 15、30、45、60……天。这种方法不止在当代是错的,在古代大部分时候也是有问题的。
从汉代以来,节气的具体推算方法改变了近百次,节气的定义大体改变了一两次而已。
中国古代的节气推算,是历法的一个重要职能。古代历法换了有近百次,所以推算节气的具体方法也随之更换了有近百次。其中某几部不同历法的节气推算理论值也是理所当然的不同的。和今天推算方法推算出来的结果有不小的差异更加是毫不奇怪的。
比如元至元十七年庚辰冬至,
实际测量值:
十一月己未日 6 刻冬至。
理论计算值:
唐《大衍历》推己未日 87 刻;
唐《宣明历》推庚申日 5 刻;
宋《纪元历》推己未日 25 刻;
宋《统天历》推己未日 4 刻;
金《大明历》推己未日 24 刻;
元《授时历》推己未日 6 刻。
再比如前几天(2016.10.23)霜降,如果使用《授时历》的推算方法,大概就是辛巳日,也就是今天(2016.10.26)上午九点多霜降节气。与依照当代天文推算的结果已经差了 3 天。如果使用唐宋,甚至更早的汉代的历法推算,差异当然更加大。
如果节气出现大的偏差被古人发现,古人很有可能就会变更历法以修补偏差。这个动作在古代进行了近百次。如果一直不改,肯定早就错的不成样子了。
此外,节气定义的转变发生在明末,是平气法到定气法的转变。可以认为崇祯历书以前的节气都是平气法推算,之后则为定气法推算,定气法的节气定义,也就是楼上所说的那个定义了。
这个定义转变也会造成节气推算值的偏差:平气法计算的春分节气比定气法的要晚、秋分节气比定气法的要早。差异大可至 3 天。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