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这个答案在经济学分类下,我就简单地分析一下,是不是应该对弱势群体进行补贴,补贴是不是有助于他们摆脱贫困。先说否定方的理由:
我们假定现在有一个快乐的工人和一个快乐的流浪汉,工人一天工作 8 小时,一周四十个小时,挣了 400 磅。然后流浪汉不用工作,同样政府补贴了一周 400 磅。
这样的结果就是,工人迅速地放弃了工作,开始选择吃政府的福利。
问题还不仅仅于此,现在雇主对工人说,我每周给你 500 磅,比政府补贴多,你来上班吧。
但是工人很可能还是会拒绝,因为上班本身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很多闲暇,他宁愿自己吃着 400 磅的救济,也不喜欢为了多出来的 100 磅累死累活。
于是雇主只好把工资增加到了 850 磅,工人终于同意回来干活了。
上面这个例子中,政府的救济金仅仅是 400 磅,但是工人最低的开工薪水就涨到了 850 磅,而如果工人的生产率还是和以前一样,雇主很可能就不愿意付出这么多。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没有救济金的时候,如果工人能够通过学习读书,充实自己的能力,找到一个周薪 500 磅的工作,那么工人是愿意这么做的;但是现在呢?除非工人能够通过学习找到一个周薪 850 磅的工作,工人才会回到劳动市场,否则,他就会这么一直吃福利吃下去。
于是除了养了懒汉之外,福利制度还创造两个非常坏的效果:
1.从工人的角度来说,创造了一个“拒绝进步”的区域——在上面的例子中是 400 磅到 850 磅这个区域,如果工人通过学习提高之后找到的周薪不能够越过这个区域,那么工人就干脆拒绝学习,一心一意的吃福利。
2. 从雇主的角度来说,雇主再也不能用低于 850 磅的价格雇佣到工人了…… 因为这个事实上的最低工资,人力成本显著提高了,很多小企业可能会因此关闭。
在 1996 年,美国的福利制度曾经改革过一次,有一些单身母亲以一种相对比较随机的方式从福利队伍中踢了出去。后来研究人员发现,这些单身母亲的找到工作的比率和收入都有了比吃福利时期显著的提高,在不考虑对单身母亲的孩子的影响下,这个数据分析结果似乎表明了,福利制度不但不会让弱势群体过的更好,反而会打击弱势群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的欲望。
- 看到这里,如果情绪有点激动,千万别,希望继续往下看 -
在 2016 年——也就是今年,又有人对残疾儿童的补贴改革做了研究,结果发现被十八岁以后被踢出补贴队伍的残疾儿童,尽管在之后收入有所恢复,但是平均下来比吃福利时期的收入少了三分之一。并且吃福利的儿童也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显著的学习动机不足的情况。对于这个相反的结论,作者给出的解释是:生理的残疾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且因为平均较低的教育水准,让这些残疾儿童长大之后也只能从事最低端的工作,进入了贫困陷阱。并且由于收入低,收入方差大,儿童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学习高级技能,故而未来的发展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似乎福利可以看作国家给残疾人提供的一个借贷:在这些年轻人,需要学习知识的时候给他们创造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环境,以期待他们工作以后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社会的价值多了,国家自然可以通过税收等方面的获得收益,简介的把福利的支出连本带利的拿回来了。
综合上述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补贴和福利对人产生的影响是复杂的,很难用一个一刀切的模式取消或者加强。 那么对于创业者来说,福利制度是不是好事呢?
在讨论到法国的福利制度是否遏制创新的时候,这一次是图卢兹的经济学家欧若出来说话了:在非福利社会,一个成功的人往往要背负巨大的责任,他周围比较亲近的弱势群体,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等一大家子,乃至于熟人都会想着“沾光”,有病有灾的时候这个成功的人就都要出钱来替对方摆平;这至少从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创业的动力——因为能力越大,对自己的社会网络背负的责任越大。
而在福利社会,养老人,孩子上学,看病都是国家一手包办了,成功人士没有了这些“成功之后的负担”,所以会更加的乐意去创新。最典型的例子,在西欧的福利社会,老人“碰瓷”是几乎绝迹的——无论如何看病拿药都是免费的,碰瓷威胁的力量瞬间就小了很多。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补贴和福利又是有助于贫困和弱势群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