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带你看看高速公路在过去的 20 年里都发生了些什么
高速公路还是一个比较庞杂的系统,我就我从事机电的部分说一说。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主要分为收费、通信和监控三大系统,然后附带供配电和管道工程,而隧道则有专门的隧道监控、通风和消防系统。前段日子山西隧道大火,我们中咨就参与设计和监理,被叫去现场协助调差。当然一般设计方是没事的,这行业设计永远是保守的。
在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初期,主要是学习借鉴日本的体系,典型就是北京交通科学设计研究院(我所在公司和他们是邻居,也选自他们,不过我们是欧美风哈)。北京交科基本上是目前高速公路各类技术的首批采用者,比如高速公路联网、通行 IC 卡和 ETC 等。有个又去的点,在北京和广州都的朋友,可以注意下,收费岛岛头是尖尖的,那就是北京交科设计的或是他们体系的。而比较圆顿的前高后低的,是中咨的。还有前低后高的,好像是江浙地区地方省院开始采用,不是很了解。
今天先说说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后面再更新监控、通信等等。
从沈大高速开始,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逐年加速,目前是世界历程最多的国家。中国高速相当程度上依照美国的形式,比如高速标志牌采用绿色底色。在比利时和德国开过高速的应该知道,德国用的是蓝色底色,过比德两个国界时,如果不注意,经常会混淆。但美国高速的建设标准并不高,在对高速公路的标准上,中国则参照日本,全封闭,全立体交叉。
早起高速以省政府为业主,资金主题是省政府自筹资金,而目前高速公路则是以银行贷款为主。那些闲置,挪用高速公路收费款的情况,多数银行脱不了干系,不然高速业主是拿不到多少的。早起高速通常是单独一条高速,各收费站独立,按日或周结算收费款。为了方便高速公路管理中心,后来开始在高速建设同期沿路铺设光缆,组成通信系统,中心可以实时掌握通行数据。一路一中心的模式后,各省均出现了小范围的高速公路网,并且高速公路运管业主也由政府变为事业单位,成立公司,变为一路段一公司,一区域组成集团公司。于是就出现了集团公司的区域管理中心,在高速相交的枢纽互通建设数据中专采集点,各采集点将数据汇总到区域中心。
下面这个是广东的
此时就有匝道站和主线站两大类。匝道站就是高速与地方道路连接出匝道互通设置的收费站,分出口和入口。而区域间的主线站一般有两个半幅广场,两广场之间有一段距离,省界站多数也是这个样子,比如 G45 北京和河北的省界主线站。而遇到高速断头,就出现全幅主线站,比如北京的清河收费站。
然后呢在修建高速比较多的省份,比如广东,就自然的出现了几个区域相互连通,区域间需要主线站来结算各运营公司的通行费,而这类站比较影响交通通行能力。于是广东就开始合并裁减区域,由 6 个逐渐变为 3 个。在收费亭的计算机存有一张二维表,列头行头就是收费站,表里就是通行费。出口时根据通行卡里的入口信息来查表获得通行费,并拆账到不同业主(北京是单一业主,首发集团,所以一直采用老土的纸质票而不是 IC 卡)。
不过呢,由于广东路网后来更密了,出现了环形路径问题,也就是从 A 到 B 有不止一条路径,而不同路径分属不同业主,就需要确定车辆行驶的准确路径。于是出现了标识站,不收钱,只刷卡,记录通过标识站信息,通常都是无人刷卡机,一个广场一般设 2-3 个有人的亭。下面是在建德潮惠高速出现的环形路径:
就在去年 12 月,广东正式完场了全省的“一张网”联网工程,3 个区域又合成 1 个。于是环形路径更多了,但广东已经没有在用的标识站了。因为广东采用了 RFID 技术,用过路侧的天线就可以向经过的车内的通行卡写入信息。广东的朋友应该会注意到,现在的通行卡比以前厚了,就是加了这个功能。由于全省联网了,那么区域中心之上就需要一个省中心。在广州利通大厦。
另外内蒙则简单些,分东部和西部两个区域,然后在呼市有个省中心。
在领卡进入高速之外还有不停车收费,即 ETC,貌似是北京先采用的。ETC 的通行效率基本上 2 倍于人工收费(MTC),在扩建收费站困难的情况下,ETC 是不错的选择。早起 ETC 都是扩建或改建的,位于收费站外侧。其实 ETC 车辆通行速度快,更合理的时设在最内侧车道。凡是内侧的,应该是设计时就考虑 ETC 车道了。
最新的趋势是,全国 ETC 联网,目前设计规范和交通部审已经要求匝道站保证 1 入 1 出 ETC,省界 2 条。MTC 牵扯到各省软硬件问题,还看不到全国联网的时间表,不过 ETC 是由国际标准的,加上目前军警车辆同意加装带 OBU 的车牌,全国 ETC 兼容性不错,很快 ETC 全联网也会实现。目前京津冀,和包邮区已经 ETC 联网。
然后还有一些小的部分,比如全国目前均实现了对货车的计重收费,按车重和轴数计算费用。设绿色通道,鲜活农产品免费,200m 等待免费放行等等。
最后收费站都有 UPS 和柴油机,UPS 供电还是分奇偶车道双回路。停电是不会影响高速进出的。关于收费先这些,属于漫谈,没什么调理,想到哪说到哪,下次加通信。
看到有知友通过公路里程和设计规范推测收费站数量,并以此数量投射中国高速收费金额高。但这个并不科学。我忍不住这次补充一部分。首先中国高速公路是全封闭的,如果想在高速公路某处上下,就必须设收费站。通行费是根据行驶里程计算的(货车需计重收费),并不是根据经过收费站数量。设置一个收费站是有利于收费站处的,交通更加便利,可以就近上高速。外业验收会议上地方政府(村长、镇长们)经常会要求高速业主新增收费站。要知道建一个匝道互通再配收费站设施和人员,成本很高的,如果互通处转弯交通量(上下高速车辆)低,那是赔钱的。
比如内蒙的临白高速(在建),主要交通量是过境而不是转弯,高速途经沙漠,建设服务区和收费站的运营成本极高,水都找不到,电都拉不来。不过为了地方经济,还是在沙漠地区建了收费站,业主本身不是很乐意啊。
然后收费金额是国家定的,收费时长要看还贷速度。知友拿中国和美国比是不恰当的。且看云南贵州四川那些建设费用奇高却没什么车的高速,你以为是为了赚钱而建的吗(大后方,核军力)。而广东高速隧道多,全省光叫莲花山隧道的隧道,不止十几,隧道是费钱大户,把 10KV 高压拉倒山里做隧道照明,电塔都是高速出钱修啊。北美人口密度,地形的条件,是不需要如中国这样的收费站数量和建设成本的(同样原因,北美铁路很烂,民航很强)。
最后,很多高速建设后被城市吞了或类似原因,是用作市政路的,比如北京 G6,G45 五环内的路段是不收费的。佛山二环线改为高速后对本地车也是不收费的。
中国地少人多,如果在珠三角以及环广州地区新建高速,建设费用一半是来自于征地款,其实老百姓对高速要求也很高,高速并不是野路子地产开发商,是不搞强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