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说真的,看电影还有个好处是,可以止痛
导读:随着《奇异博士》,《神奇动物在哪里》,《我不是潘金莲》,《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等好片相继登陆,我们终于迎来了电影史上最强十一月。探讨完讲故事是有效的沟通方式,玛丽苏的六种套路,以及神经学怎样帮助我们看电影,我们发现,看电影能止痛,还能增强集体归属感。看来团建活动选择看场情感激烈的电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虽然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在人类社会和所有文化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看小说,听故事,看电影好像并不能给普通人们带来直接的利益,那为什么人们愿意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做一件看上去没什么卵用的事情呢?
“讲故事” 的原始功能
在原始社会中,讲故事是每晚夜话的必备节目。神话,知识,文化意识形态都以故事的形式不断传承。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人们会通过故事辨别对方与自己是否相三观相符,想法类似的人在这个过程当中更容易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团体(Launay & Dunbar, 2015;Curry& Dunbar, 2013)。而各种规章制度也以神话的形式流传下来,用于约束内群体的人(Cornell, 1996)。 比如,有一些非洲的部落不吃鸡肉,神话传说吃鸡肉将会立刻死掉。不能吃鸡肉这条规章制度,是以文化故事的形态流传并保存的,内群体认同这种价值,并遵守这条规定。
所以早在原始社会,讲故事就能帮助人们形成组织,找到组织,共享三观,管理部落了。电影作为故事的另一种演绎方式也自然承担着“世界人民大团结”的功能。但是,我们为什么一遍又一遍的被讲故事的人和剧作家取悦呢?
悲、喜剧会刺激内啡肽产生,让人更耐痛
在上一篇文章为什么有些人天生爱作死中,我们提到内啡肽是一种类吗啡的活性肽,能够镇痛,让人产生快感。而一些研究表明,当人大笑或者做剧烈运动的时候,内啡肽系统会被激活,刺激内啡肽产生,提高痛觉阈限,产生快感(Boecker etc,2008)。所以,看能让我们大笑的喜剧也能提高我们的痛觉阈限,让我们对痛感有更强的耐受力(Dunbar etc,2011)。
可如果我们看的是悲剧呢?
其实,痛感和快感在大脑中有相同的神经生物学基础(Leknes& Tracey, 2008),刺激的事情无论是爽的还是痛的都能刺激内啡肽的产生。而我们对看电影听故事时产生的心理疼痛的反应同物理疼痛是相同的。当我们感觉到疼痛,大脑中将会分泌内啡肽来镇痛,释放内啡肽缓解痛感,让我们对疼痛有更强的耐受力。一些研究也发现了,当人们看悲剧和喜剧后,能在冰水里忍受的时间更长(Weaver & Zillmann, 1994)。
所以,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只要情绪起伏足够大,就能够引起内啡肽的产生,都能提高人的耐痛能力。
内啡肽的产生与群体归属感有关
一些研究发现,内啡肽作为大脑中的疼痛管理系统,在社会群体归属感和群体联结(group belonging/bonding)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猴群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猴子之间会互相梳理毛发,帮对方挑出身上的虱子,我们称这种行为为 social grooming,在灵长类中普遍存在。实际上这样做并不仅仅是爱卫生,更重要的是为了增强群体之间的归属感。研究也证明这种抚摸会让人产生内啡肽(Dunbar, 2010)。随后多个研究发现许多社交性的行为都会激发内啡肽的分泌,并增强社交行为内的群体归属感,比如大笑,唱歌,跳舞等(Dunbar et al, 2016)。
当人们融入社交行为的时候,大脑将产生内啡肽(这里的群体是指一起做某项事情的群体)。那么是否可以说,当内啡肽产生的时候,人更容易产生群体归属感呢?
牛津大学的学者 Dunbar 等人在今年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设(Dunbar et al, 2016)。
Dunbar 等学者将被试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观看 A life backward(一个悲剧),控制组观看 BBC 的纪录片(中性情绪),四五人一组进行观看。观看之后用以下三个指标进行测量:
1) inclusion-of-other-in-self scale(IOS)测量人的群体归属感 / 联结感
2) Short PANAS affect scale 测量正性和负性情绪
3) 利用罗马椅测量人在无背部支撑的情况下能够坚持多久(利用罗马椅做无背部支撑的锻炼,腰会很痛),测量痛觉阈限
结果发现
1) 看悲剧会提高人的痛觉阈限,增强人对痛的耐受力
2) 虽然总体上看悲剧会提高人的痛觉阈限,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被激发出了负面情绪,没有被电影影响的人,痛觉阈限没有明显的改变
3) 被电影激发出负面情绪的人,出现了较强的群体归属感
4) 痛觉阈限提高的观众,也出现了较强的群体归属感。
这一结论验证了,情感激烈的悲剧和喜剧能够刺激内啡肽的产生,提高人的痛觉阈限,让人产生较强的群体归属感。因为,内啡肽不能被直接的观测到,测量比较麻烦,所以研究运用了相对简单的方法。内啡肽与群体归属感虽然有关系,但是究竟又怎样的关系,相关的研究还是相对匮乏的。
脑洞时间
一方面,故事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手段,在古早时期实际上还起着“各族人民大团结”作用,而电影作为故事的另一种形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这种社交功能。另一方面,情感激烈的电影,能够刺激内啡肽的分泌,提高对痛感的耐受力。
以后公司抽不出时间搞户外运动,团队活动也可以变成去看电影,能够像运动一样刺激内啡肽产生,让人产生快感,还能增强员工的耐痛能力和团队归属感,一举多得,省钱省时。
或者失恋的人可以去看场喜剧悲剧,增强下疼痛耐受力,也许可以早一点走出阴影,也没准就邂逅了另一半。
Reference
Boecker, H., Sprenger, T., Spilker, M. E., Henriksen, G., Koppenhoefer, M., Wagner, K. J., ... & Tolle, T. R. (2008). The runner's high: opioidergic mechanisms in the human brain. Cerebral Cortex, 18(11), 2523-2531.
Curry, O. S., & Dunbar, R. I. (2013). Sharing a joke: The effects of a similar sense of humor on affiliation and altruism.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 34(2), 125-129.
Cornell, S. (1996). The variable ties that bind: Content and circumstance in ethnic processe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19(2), 265-289.
Dunbar, R. I. M., Teasdale, B., Thompson, J., Budelmann, F., Duncan, S., van Emde Boas, E., & Maguire, L. (2016). Emotional arousal when watching drama increases pain threshold and social bonding. Open Science, 3(9), 160288.
Dunbar, R. I., Baron, R., Frangou, A., Pearce, E., van Leeuwin, E. J., Stow, J., ... & Van Vugt, M. (2011). Social laughter is correlated with an elevated pain threshold.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rspb20111373.
Dunbar, R. I. (2010). The social role of touch in humans and primates: behavioural function and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4(2), 260-268.
Launay, J., & Dunbar, R. I. (2015). Playing with Strangers: Which Shared Traits Attract Us Most to New People? PloS one, 10(6), e0129688.
Leknes, S., & Tracey, I. (2008). A common neurobiology for pain and pleasure.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9(4), 314-320.
MacDonald, G., & Leary, M. R. (2005). Why does social exclusion hur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nd physical pain.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1(2), 202.
McPherson, M., Smith-Lovin, L., & Cook, J. M. (2001). Birds of a feather: Homophily in social network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15-444.
Weaver, J., & Zillmann, D. (1994). Effect of humor and tragedy on discomfort toleranc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8, 6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