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六六六、滴滴涕——没落的英雄

$
0
0

日报标题:从前以为是杀虫剂,没想到其实是「杀生剂」

黄微,食药检验,营养师,小木虫食品版主

距离六六六、滴滴涕被禁止在农业上使用已经过去了 30 多年。

作为曾经风靡一时的农药明星,它们往日的荣耀早已荡然无存。

相信有不少人对它们耳熟能详,不可否认,在农业害虫治理方面,它们的确创造过辉煌功绩。

它们的历史

1825 年,大名鼎鼎的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首次将六六六合成出来,方法也简单,就是用笨和氯在日光照射下反应,然后得到固体粉末。这个科学家法拉第,大家肯定都认识,正是他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被人们称为电学之父。他这辈子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电磁学,因此这个合成六六六的小实验只不过是他在发现苯之际的一个打酱油的实验而已。所以虽然他发现了六六六,但是这个六六六到底有什么用,法拉第也是一无所知。

直到一个世纪以后,归功于 Dupire、Slade 等人的发现,六六六的杀虫作用才正式被人认知,并在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生产使用。由于六六六的生产成本低、生产工艺简单,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也一度成为我国生产量最大的杀虫剂。

滴滴涕的发现则比六六六晚了几十年,它在 1872 年被化学家 Ottman Zeidler 合成。Zeidler 合成滴滴涕其实仅仅是出于他对化合物反应研究的兴趣而已,所以他并不知道他合成的这个东西在几十年后会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1939 年,瑞士科学家 Paul Mullerf 发现了滴滴涕的杀虫活性,他所在的 Geigy 公司如同挖到宝藏一般,次年就开始大力推广滴滴涕作为杀虫剂使用。由于滴滴涕具有对害虫毒性高、刺激性低、对人没有明显副作用、容易生产等特性,因此被大量商业生产并广泛用于植物保护中。

除了杀虫,滴滴涕另外的一个闪光点在于它对人类卫生防疫所做出的贡献。由于滴滴涕的杀虫谱广,所以它不仅能杀灭农业害虫,当然也能杀灭传播斑疹伤寒、疟疾等流行病的虱子、蚊子等害虫,在二战时期拯救了数千万人的生命。基于此,1948 年,滴滴涕杀虫活性的发现者 Mullerf 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20 世纪 60、70 年代,六六六和滴滴涕,两位杀虫界的精英,在获得巨大荣誉之后,却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不得不说,任何一种东西,一旦被滥用,必然会导致负面结果。人们最开始推崇六六六和滴滴涕,是因为它们的杀虫能力强,并且化学稳定性非常高,能够杀死一些人们之前对之束手无策的害虫。但反过来说,杀虫能力强,说明具有非常高的毒害作用,很容易对其他生物造成误伤。化学稳定,说明残留在自然界和生物体内的时间较长,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把六六六、滴滴涕推向没落的过程中,Rachel Carson 的《寂静的春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的出版成为了人们支持和怀疑化学农药的分水岭。可以这么说,在这本著作发表以前,人们几乎不知道农药的弊端,而在它发表后,人们才开始重新审视农药的作用,不再一味相信农药公司的措词。

Carson 在《寂静的春天》里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现在几乎全世界都把这些喷雾剂、粉剂、气雾剂用在农场里、花园里、森林里还有家里——这些非选择性的化学药剂能杀死每一只昆虫,无论是‘益虫’还是‘害虫’,它们让鸟儿无法歌唱,让溪中鱼群无法跳跃,它们给树叶裹上了一层致命的薄膜,并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而这一切最初的目的却只是想除去几株杂草、杀死几只昆虫。怎么会有人认为在地球表面施加大量毒药它却仍能适合所有生命存活呢?它们不应该叫‘杀虫剂’,而该叫‘杀生剂’。”

最后的结果是令人欣慰的,鉴于六六六、滴滴涕等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危害,很多国家在 1970 年后开始禁用六六六和滴滴涕,我国也在 1983 年停止了它们在农业上的使用。

被禁用 30 多年,却时常发现它们的蛛丝马迹

既然六六六和滴滴涕被禁用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和它们就永远没有交集了呢?

当然不是。

有一次,一个茶叶种植户来到我们单位送检茶叶,要测农残,在闲聊之余问了我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既然六六六、滴滴涕被禁用了那么多年,也没有人生产它们,按理说它们应该不会存在于农产品中了啊,可是为什么现在还是要检测六六六、滴滴涕呢?

这位茶农的疑惑也是很多人的疑惑,关于农药残留,他们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认为需要检测的农残项目都是目前可以使用的农药种类。事实上并非如此,在数目众多的农残项目里,重点监测的几类农残,往往是早已被全球禁用的。

其中原因,就是它们拥有超长的残效期。六六六、滴滴涕就属于这一类。

六六六、滴滴涕一旦进入环境,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全降解呢?

据已有资料,六六六中的主要异构体 α-HCH 的氢解半衰期为 26 年,水解半衰期为 64 年,而它却是六六六所有异构体中最不稳定、降解速率最快的一种。另外,滴滴涕在自然环境中降解 95% 则需要 30 年。由此可见,在没有人类干预的情况下,仅仅靠大自然的力量去降解这些农药残留,需要付出的时间是无比漫长的。

因此,尽管它们已被禁用 30 多年,但是至今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壤、水体和生物中仍然维持着一定量的残留水平。这些残留在自然环境中的农药,不仅污染环境,还能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危害动植物。

它们有多毒?

六六六和滴滴涕都属于神经毒剂型杀虫剂,不能直接杀死神经细胞,但能阻断神经传导功能。施放农药后中毒的昆虫出现的症状一般为:兴奋性提高,身体及运动平衡被破坏,当运动量达到最大后,体躯强烈痉挛、颤栗,最后麻痹、死亡。

除了昆虫,六六六和滴滴涕对其他野生动物的毒害作用也有着确凿证据,但是它们是否真的会影响人类健康,其实一直都存在争议。

可能有很多人会觉得,既然两者是全球禁用的农药,想必它们对人的毒性是非常高的了。

然而并不是。从六六六、滴滴涕的开始使用至今,其急性中毒致死的案例几乎没有,比较严重的也只是大剂量导致呕吐的案例。

其实,毒理学家更关心它们对人体的慢性毒害作用。虽然有很多关于它们能够影响人的神经系统、生殖健康、婴幼儿发育、免疫功能的研究报道,但是也有很多怀疑者以及结论相反的研究结果。

因此,关于这方面的争议,也许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样,它们在生物的富集作用是明显的,它们对部分野生动植物的毒害作用是明显的,不管是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还是从避免带给人类潜在危险的可能性出发,禁止六六六、滴滴涕的使用就值得肯定。

最后的话

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六六六、滴滴涕在自然界的残留量在慢慢减少,但不排除它们能够通过土壤、水体、食物链富集而进入人体的可能性。正因为这样,在对食品的检验检测中,粮食、油料、水果、蔬菜、茶叶、生乳、蛋类、畜肉、水产等几乎所有食品都要通过六六六、滴滴涕这一项检验。

作为站在食品安全最前沿的检验员,我们自然不会让任何一个农药超标的食品出现在大众眼前,但对于诸如六六六、滴滴涕等化学农药长期残留在自然环境的问题,我们却无能为力。目前我们能做的只是希望科学家们一方面能研发出更为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农药品种,另一方面能尽快研究出快速、有效降解农药残留的方法。

毕竟,在拯救环境的同时也是在拯救我们自己。

图片来源网络,若侵联删。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食安小屋。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