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大洋中脊的末端是什么?东太平洋中脊是如何消亡在北美板块之下的?

$
0
0

日报标题:谁再说地幔是液体,说地下全是岩浆,我真跟你急

Tony Soup,地质工作者

首先,对于题主刻板的误解表示遗憾。正是因为对于岩浆生成和岩浆规模的误解,才带来了这个题目。

澄清一下:

1.大洋中脊处并不是岩浆升起,而是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后形成的岩浆房。

2.板块俯冲处并不是岩浆消亡,而是板块进入软流圈时,所携带的水分使软流圈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

3.板块并没有冲入岩浆地带,板块将继续俯冲至软流圈之下的地幔中发生混熔。

题主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那些半吊子的地理教师,半吊子的科普作者要负很大责任。当然,某些类似地心穿越一类的“科幻片”也荼毒深远。

至今为止,仍有大量的人认为地幔是液体。

敲黑板!!!!!跟我一起大声念!

地幔是固体!

地幔是固体!

地幔是固体!

什么?地幔对流说明地幔不是固体? 那蜡烛是不是固体?固体可以不可以塑性蠕动?

没错,地幔就是能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蠕变的固体!!!!

现在,拿出拖鞋,谁再说地幔是液体,再说地下全是岩浆,就直接打屁屁打到他屁股变成液体为止!!!!

地下全是岩浆,岩浆你大爷!!!

好了,看这张图:

图片来源:Geology of Gems

告诉我这图里面哪里是液体~

lithosphere 岩石圈:固体。

asthenosphere 软流圈(地幔上部):固体。

magma 岩浆:液体。

看清楚了木有!只有中间红色的一小部分(就是那个萝卜状的岩浆房)是液体!!

再看一下俯冲带:

图片来源:SUPPLEMENTAL LECTURE MATERIALS...

告诉我这图里面哪里是液体~

lithosphere 岩石圈:固体。

asthenosphere 软流圈(地幔上部):固体。

rising magma 上升的岩浆:液体。

看明白了木有!这纯粹是一个固体模型,只有俯冲板块顶部的软流圈发生了部分熔融,生成了少量的岩浆。反过来想一想,软流圈要是液体,俯冲带还会有地震么?

所以,题主关于大洋中脊俯冲的问题跟岩浆一点关系也没有,是一个纯固体模型。只要理解了固体,所谓消失或者特殊情况的疑问自然就没有了。

看一下大标题,题主关心的问题有两个:

1.大洋中脊的末端是什么?

2.东太平洋中脊是如何消亡在北美板块之下的?

先说第一个问题。大洋中脊的末端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没有其他因素,比如俯冲带,大陆裂谷,地幔柱等的影响,大洋中脊的末端就是自然减弱然后尖灭掉。打个比方吧,大洋中脊就像是地球的一条“伤口”,伤口里面不断有血冒出来填补裂隙。伤口的末端是怎么样的,大洋中脊就与之类似。下图为全球洋壳的古地磁年代图,图中红色越年轻,蓝色越老,正中间黑色的线就是大洋中脊。

图片来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6%B4%8B%E8%84%8A

局部性的,比较短小的洋中脊通常是在拉张环境下形成,也就是洋壳被往两边扯而撕裂。比如南海和菲律宾板块上发育的洋中脊。全球性的,上万公里的洋中脊的形成很可能是与地幔柱,地幔对流等相关(并没有找到文献资料)。与之对应的,洋中脊裂开的动力目前已知的有两种:slab pull model 和ridge-push model, 个人翻译先叫做洋脊推動模型和板块拉动模型吧。这两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同时都起作用,但是哪个作用占主导地位,目前的研究并不清楚。

以南海的扩张为例,可以清楚的看到洋中脊的生成,扩张,以及最终沉寂的过程。

图片来源:Li, C.-F., Lin, J., Kulhanek, D.K., and the Expedition 349 Scientists, 2015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 Volume 349 http://publications.iodp.org

图中蓝色的虚线即为洋中脊。

图中 1 至 4 为南海洋壳(绿色线条中间的部分)沿着中脊线(蓝色虚线)扩张的过程。红色的线为转换断层 / 走滑断层。红色带三角形的弧线为俯冲带,三角形所指的方向为板块倾斜的方向。

今天能观察到的南海洋盆如下图中红色箭头所示,是一个朝东北方向开口的喇叭状 - 楔状“过气”洋盆。从停止活动至今大约有 1500 万年了。

图片来源:Hall, R., 2002. Cenozoic geological and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 of SE Asia and the SW Pacific: computer-based reconstructions, model and anim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4), pp.353-431.

早期的南海洋盆(以下称为古南海)在台湾 - 巴拉望岛(palawan)以东,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紧紧相邻。在巴拉望岛(palawan)与海南岛之间为欧亚大陆的陆壳。

图片来源: http://www.geoexpro.com/articles/2013/07/the-south-china-sea-enigma

随着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整个东亚地区形成了一个挤出 - 逃逸的扇形构造,华北 - 华南地块被向东挤出,印支地块被向东南方向挤出。两者之间的速度和角度差,将巴拉望岛和海南岛之间的陆壳撕裂,地幔物质上涌,形成洋中脊。这就像是人的皮肤被划了一道口子,血涌出来在伤口形成血痂。

Tapponnier 的经典挤出模型

图片来源:http://www.geoexpro.com/articles/2013/07/the-south-china-sea-enigma

图片来源:http://geologie.ens-lyon.fr/HERVE/diffusion-connaissances/diffusion-ASRR/Fig4.jpg

上面两图是实验模拟结果和实际板块运动的对比,可以看出来两者相似度非常高。此经典模型也是让大牛 Tapponnier“封神”的重要成果之一。

因此,南海裂开形成新的洋盆:

图片来源:Hall, R., 2002. Cenozoic geological and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 of SE Asia and the SW Pacific: computer-based reconstructions, model and anim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4), pp.353-431.

与菲律宾板块典型的弧后盆地拉张环境不同,南海的海底扩张与青藏高原的碰撞紧密相关,裂开的位置位于陆壳上。因此洋中脊的末端得以保存下来,而不是俯冲到其它洋壳之下变成板片窗(slab window)。

图片来源:Li, C.-F., Lin, J., Kulhanek, D.K., and the Expedition 349 Scientists, 2015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 Volume 349 http://publications.iodp.org

关于南海洋盆最早裂开的时间大约为 3000-3300 万年左右,也就是始新世的末期。而上面 Li, C.-F., 2015 用来表示多阶段裂开的那幅四格图(修改自Ru and Pigott, 1986 的原图)中时间标注有误,如果是图 1 的 end of paleocene(古新世末期),则早了整整 1300 万年。

图片来源: http://www.geoexpro.com/articles/2013/07/the-south-china-sea-enigma

上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南海洋盆裂开时形成的最早磁条带为 C11,而 C15,C16,C17 则是属于古南海洋盆的部分。其 C11 的年代为 2945-3065 万年,与大洋钻探 U1435 孔中发现的不整合面时间相符。南海洋盆的裂开活动至约 1500 万年前终止,同样可以从上图中看出,最年轻的磁条带为 C5c,相应的时间为 1590-1700 万年。这时候的构造格局与南海裂开之前已大不一样了:

图片来源:Hall, R., 2002. Cenozoic geological and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 of SE Asia and the SW Pacific: computer-based reconstructions, model and animations.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4), pp.353-431.

图片来源: http://www.geoexpro.com/articles/2013/07/the-south-china-sea-enigma

古南海的洋壳大部分已经俯冲消减掉了,而新的南海洋盆在 3300-1500 万年间裂开了大约 600-700 公里。其洋中脊的末端,就是题主所好奇的部分,向西南方向呈楔状尖灭。

图片来源:http://www.searchanddiscovery.com/documents/2015/30406pubellier/ndx_pubellier.pdf

图片来源:https://www.researchgate.net/figure/271726958_fig1_Figure-1-Topography-and-bathymetry-of-the-South-China-Sea-region-with-the-location-of

第二个问题:东太平洋中脊是如何消亡在北美板块之下的?

为了消除误解,还是重点讨论一下普通洋壳是怎么逐渐消亡的,俯冲的板块能俯冲到什么深度,以及俯冲板块最后的归宿。洋壳俯冲进入地幔,并不是马上就全部熔融,其熔融或者混熔过程受温度,密度,压力等等因素的影响,非常缓慢。有的洋壳残余物甚至可以俯冲至下地幔,深达 1000km 以上。打个比方,人吃个饭,要消化完还得经过牙齿,胃,小肠,大肠折腾个一两天呢(何况有的还消化不完,此句话自带出场气味)。地球要消化掉地壳那时间自然是海了去了。

图片来源:Stern, R.J., 2002. Subduction zones. Reviews of geophysics, 40(4).

图中注释部分:基于地幔层析成像推测的俯冲板块的构造(Karason and van der Hilst,2000)。红线指示每个剖面的投影线。各个剖面的底界为核幔边界(CMB);虚线为地幔在 410,660,1700 km 处的不连续界面。剖面红色的影像表示 P 波传递速度越慢,蓝色越快,浅黄色的代表该处地幔的平均传递速度。一般认为,P 波速度快的部分(蓝色)代表温度低的俯冲板块和包裹它的粘性地幔包层。这个特性让我们得以追索俯冲板块在深部地震带之下的行迹。请注意,部分板块穿过了 660km 处的不连续界面进入了下地幔(如,美洲中部,日本中段和印度尼西亚),另外一些板块则淤塞在上地幔中(如 Izu-Bonin).汤加(Tonga)之下的俯冲板块起先停滞在上地幔,随后又穿过 660km 的不连续界面进入下地幔中。

这就是说,洋壳俯冲进入地幔之后,并不会马上熔融消失。它们仍旧会以板块 3-20 mm 每年的速度向地幔深处移动,并缓慢地与固体地幔重熔。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以美洲板块下的俯冲举例,其可追溯的俯冲深度约在 1300 km 左右。如果以 20mm 每年的速度垂直俯冲至此深度,需要时间大约为 6500 万年。也就是说俯冲的板块会经历整个新生代的时间却仍然没有完全重熔。依然还是很大一坨~ 而此处地幔的温度已经超过了 2000K,也就是 1700 摄氏度!!

具体到美洲西海岸的洋壳俯冲而言,略有点复杂。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剖面解译如下图:

图片来源:http://images.slideplayer.com/20/6050729/slides/slide_36.jpg

此图中的层析影像还是一样,蓝色代表俯冲洋壳,右侧为人为解译的演化过程。太平洋的 farallon 板块俯冲,经过平板俯冲和高角度俯冲等阶段后,在大约 4000 万年之前淤积在上地幔中,其远端插入下地幔,但仅有微小的移动速度。最终形成今天 660km 上部的淤积团块和穿过 660km 不连续界面的末端。

需要注意的是,此剖面的位置图(左上角地形)有误。原图应为下面这张图:

图片来源:https://www.iris.edu/gallery3/research/2006proposal/surface/VanDerLeeFig

将两图中的剖面位置对比一下:

就会发现正确的剖面位置应该是黑线而不是灰色剖面线。这对于理解板块俯冲的具体情况非常重要,因为每个剖面其实都是变化的。前面 Stern, 2002.的图和上面 Schmid,2002 的就不是同一个剖面,所以形状并不一致。

1 号剖面,是前面 stern,2002 剖面所在位置。

2 号剖面,是上面 Schmid,2002 剖面所在位置。

3 号剖面,是下面 sigloch,2008 的剖面所在位置。

图片来源:Karin Sigloch

图片来源:Hidden Landscape

此图中的 farallon 板块俯冲是高角度连续俯冲,与 1 号剖面中的样式类似。

然后,稍微说一下洋中脊的俯冲。

当洋中脊进入俯冲带的时候,随着压力的增大,地幔部分熔融减小,岩浆房也缩小,洋中脊的增生将逐渐停止。大洋中脊俯冲之后,会像一个拉链一样裂开,形成板片窗(slab window):

图片来源:https://courses.eas.ualberta.ca/eas421/diagramspublic/slabwindow.jpg

正如 @阿木林 所提到的,洋中脊俯冲的样式有四种,并不像上图一样都是垂直于俯冲带的:

图片来源:Thorkelson, D.J., 1996. Subduction of diverging plates and the principles of slab window formation. Tectonophysics, 255(1), pp.47-63.

北美 farallon 板块主要是以第四种,平行的方式进入俯冲带,而前面提到的 2 号剖面的位置刚好是大洋中脊平行进入俯冲带的位置,这也就是为什么它会像软面团一样断开的原因。见下图:

图片来源:http://sciencythoughts.blogspot.hk/2012/10/earthquake-in-gulf-of-california.html

图片来源:https://www.iris.edu/gallery3/research/2006proposal/surface/VanDerLeeFig

图片来源:http://images.slideplayer.com/20/6050729/slides/slide_36.jpg

另外,阿木林的回答也值得一读:大洋中脊的末端是什么?东太平洋中脊是如何消亡在北美板块之下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