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关于心理学的科普有哪些难以推及的地方?

$
0
0

日报标题:心理学科普真是难,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伪心理学?

Tfifthe,公众号:假装思考

科普的对象是大众,大众接受事物的难易程度跟事物本身科学与否一点关系都没有,因为人们需要解释意义上的工具,而不是接近完备的理论。

出于确定性和控制感的需要,我们都喜欢问「为什么」,其实是想找到一个可以解释现象的原因,但没有经过科学训练的人,找到的更可能是解释工具。比如,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把东西摆整齐,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向别人求助,为什么有的人对别人如此热情,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解释工具就是星座,方便快捷,它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这些现象。

科学的重要功能是预测,解释和控制。在我看来,解释只是预测的组成部分,至少也要放在预测之后,而这些解释工具一方面很难证伪(实证角度),另一方面则无法预测现象,并不是科学。那么问题来了,同样都能解释现象,为什么正规的心理学就比不过连科学都算不上的一些理论呢?(这本身就是一个心理学问题)

原因之一在于,这些解释工具本身就符合自己对现实的认知程度,又会通过身边的案例进一步强化,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经过自己验证的身边案例要比很多研究都更具备说服力,当我们在一个问题上有着直接经验的时候,我们不太会注意到与之截然相反的现象,或者尽可能将相反的现象合理化,使之与原来认知相符。即使信奉了什么色彩心理学,发现有矛盾之处,不会归结到这个理论有问题,而是归结到自己的理解有问题。你会发现,心理学上的大样本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都比不过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哪怕这些经历换一个角度解释更好。

原因之二在于,理论繁杂的心理学还做不到像物理学那样简洁深刻,许多理论只能解释一部分现象,甚至一个现象会通过不同的理论进行诠释,而这些理论又具备着其他的事实支撑。具体到人格心理学上,即使对性格的定义达成一致,仍然会对性格的分类产生分歧,有的人分成 9 种,有的人分成 16 种,有的人分成 5 种,有的人分成 12 种,此时我们会更加注重测试的信效度,能不能测出某些稳定的东西,这些稳定的东西又对应着哪些特质。科普工作者特别喜欢强调自己的严谨,但是将这些严谨的东西体现出来去说服大众,严谨和吸引力共存,对科普人员则是一个难题。要讲的清楚,至少长度是少不了的。

原因之三在于,二元论思维方式导致我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采用更多的解释工具。举个例子,人们下班后会看到小狗在门前,人们会用小狗的懂事和听话来解释这一现象,是小狗出门迎接你,假设了生命体具备着与我们类似的心灵,却忽略了小狗本来就是人工选择的产物(与自然选择对应)。在物质世界则是某种客观规律的指导,没有人会想,光经过的最短路径的原因是光子具备一个更厉害的心灵。具体到生活中来,人们喜欢把自己解释不了的归结于本能,能解释的归结于利益,介于两者之间的归结于性格,为什么旁观者不提供帮助,因为对自己没有好处,为什么旁观者又提供帮助了,因为这是本能,为什么旁观者帮助了一下又不帮助了,因为他是处女座。这样的解释方方面面,无非是在图方便罢了,还比如,为什么自己失败以后会盼望周围人也失败,因为失败可以被稀释,为什么自己失败会盼望周围人成功,因为成功的喜悦也可以被分享。而很多伪科学之所以流行,就是顺应了这种心理,非常简单的解释了问题,但这样的解释其实有着更多的坏处。

还有些比较琐碎的原因,比如媒体的宣传,但不要高估媒体的能力,大众媒体更多是社会心理的产物。还有名人作为某种认知线索,会引导公众产生情感,然后这种情感会迁移到其作品,喜欢一个人和喜欢他的东西很难分开。

因为表面上的科学而不理解什么是心理学,什么是伪心理学,也没有什么批判性思维,摒弃色彩心理学而去信奉其他的人格测试的人,很可能和当时坚定信奉人格色彩心理学的,是同一批人,还是那句话,这跟科学不科学没有一点关系,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解释工具。科普的难度就是和这些解释工具的对抗,真想了解心理学的,从 Skinner 开始看起是个不错的选择,而不是弗洛伊德,虽然他们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错误。

BTW,色彩心理学难道不是研究视觉的吗?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