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万圣节特辑 · 你真的不迷信吗?

$
0
0
Spencer,心理学

知乎日报注:喜迎万圣佳节,@赵思家 联系了一圈儿小伙伴,写了不同领域的万圣节小彩蛋,收录在专栏「神经科学」里,文章列表附在文末,如果这一篇还不能看过瘾的话,千万要点进链接,看完全部的万圣节特辑噢~


文 / @Spencer 孙梦丹

这几天大家一定被思密达国的现实魔幻主义剧刷屏了吧:朴槿惠的闺蜜垂帘听政,而且这个闺蜜还跟邪教有扯不清的关系!简直年度大戏啊…国家领导人一边受邪教洗脑,一边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除了被吓到以外,你应该和我一样觉得诧异,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高智商精英怎么还这么迷信呢?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迷信这事儿吧(教你一本正经蹭热点:P)!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被她老人家普及了不少“知(迷)识(信)”。比如,吃饭的时候把筷子插在饭里会带来厄运;不能用手指指着蛇,不然你的手指会变成蛇的头(什么鬼…)。那么这些听起来很可笑的迷信想法,到底为什么会产生呢?

首先我们来说说心理学历史上著名的“迷信的鸽子”实验,1947 年心理学家斯金纳发现迷信行为可以通过非关联性强化出现在鸽子身上[1]。他首先通过减少喂食让鸽子处于饥饿状态,然后把鸽子放进笼子里。笼子里安装了一个食物送料斗,这个送料斗以固定的频率给鸽子投喂食物,该操作与鸽子的行为无关。一段时间后,研究者在 6 只(共 8 只)鸽子身上发现了迷信行为。一只鸽子会在两次喂食之间逆时针转圈,另一只会把自己的头往笼子的一个角度挤,第三只鸽子发展出一种抬头反应,就好像把头放在一个隐形的杆子下面然后提起杆子…多么神奇的景象啊,鸽子发展出这些仪式,就好像这些特定的仪式能使它们获得食物一样。

迷信与控制感

迷信在维基百科中被定义为“对某一些事物迷惘而不知其究竟,但又盲目地相信其说”,就像斯金纳实验中的鸽子一样,我们不知道有些事情为什么发生,而错误地建立这些事情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相信是我们的某种行为导致了这些事情的发生。Whitson 和 Galinsky 认为,这类行为很可能与我们想要获得控制感(a sense of control)有关[2],当我们不能客观地获得控制感,我们可能会尝试从感知上获得。

Whitson 和 Galinsky 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来看看人们在失去控制感的时候会不会更容易产生假想的模式知觉(pattern perception:从刺激中识别出一致的有意义的相互关系)。首先研究者通过不同的任务来诱发不同程度的控制感,例如,概念识别任务(concept identification paradigm)通过操纵反馈信息来使被试感受到不同水平的控制感。失控组(lack-of-control condition)的被试在任务过程中会得到随机的成绩反馈(反馈与被试的反应完全无关),基线组(baseline condition)的被试在任务过程不得到任何反馈。成功诱发失控感以后,研究者让被试进行了一系列任务:

  • 雪花图片任务(snowy pictures task):被试需要观察雪花图片并回答有没有在图片中看到什么物体(图 1)。

图 1 雪花图片任务示例[2]

  • 迷信相关的情境任务:每个情境描述了事件的结果和在该结果之前出现的不相关的行为,例如,在重要会议之前敲击木头(注:敲击木头在西方文化中被认为会带来好运),之后会议中通过了提议。
  • 错觉关联任务(illusory correlation paradigm):被试阅读 24 个关于两个公司财务状况的句子,每个句子包含了正面或负面的信息。公司 A 有 16 个正面句子,有 8 个负面句子;公司 B 有 8 个正面句子,4 个正面句子。被试需要选择投资哪个公司,并且报告他们记得的关于 A/B 公司的负面信息。

研究结果是这样的:在雪花图片任务中,失控组的被试更多地知觉到不存在的图像;在迷信相关的情境任务中,被试在控制感缺乏时更会将事情结果和不相关的行为联系在一起;错觉关联任务中,被试会高估低频率信息(负面信息)和出现次数更少的组别(公司 B)之间的相关程度(事实上,公司 A 和 B 与负面信息之间的关联程度是相同的),而这种假想关联会促使他们做出投资 B 公司的决定。

上述结果说明,当我们遭遇控制感缺失时,我们更有可能产生假想的图像,在事件之间建立事实上不存在的联系,以及产生迷信行为。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可能是一种补偿机制:失去控制感会让我们处于一种苦恼和消极的心理状态,迷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重获控制感,从而缓解这种不良的状态。那么,缓解这种由缺乏控制感带来的消极状态是不是可以反过来降低迷信产生的概率呢?答案是肯定的。Whitson 和 Galinsky 认为,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可能会降低假想的模式知觉,因为自我肯定是一种降低消极心理状态的有效手段,它指的是个体通过肯定自我价值来维护自我整体性[3]。为了验证该想法,Whitson 和 Galinsky 在实验中引入了自我肯定的干预程序,在干预程序之后将被试分为三组:无自我肯定的失控组、自我肯定后的失控组、基线组。然后,这些组均需完成雪花图片任务和迷信相关的情境任务。实验结果显示,无自我肯定的失控组比自我肯定的失控组和基线组更多地看到不存在的图像,以及将事件和不相关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自我肯定后的失控组和基线组没有表现出差异。

除了控制感以外,也有研究者认为迷信很可能是一种适应性学习行为的副产物[4]。想象一下当我们对这世界一无所知的时候,我们一定会试图去寻找事物之间的联系、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来帮助我们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图示。然而在事实被揭示之前,错误的观念和因果关系,正如我们所说的迷信,很可能产生且流传下来。

迷信的神经基础

既然这是一个神经科学专栏,我们当然得说说大脑的那些事儿。其实关于迷信的神经学研究确实不多,这儿介绍一下 2013 年中科院心理所李纾老师课题组做的一个关于迷信的核磁实验[5]。该研究招募了 21 名中国被试(平均年龄为 24.5 岁),被试被要求为两个场合(婚礼和朋友聚会)选择日期,可供选择的日期有两种:一种是价格便宜但不包含吉祥数字的日期,另一种是价格昂贵但包含吉祥数字的日期。在这个任务之后,被试还填了一份问卷来测试迷信观念(包括总体的迷信水平和与婚礼日期有关的迷信水平)。结果显示,78.7% 的被试在朋友聚会这个情境下选择了价格便宜的日期,而在婚礼情境下 81.8% 的被试选择了价格昂贵但包含吉祥数字的日期。这个结果说明,被试宁愿牺牲金钱来换取“吉祥”。那么,这两种决策的脑激活差异是怎么样呢?相比于选择价格便宜的日期,在选择吉祥日期时,右侧额中 / 上回更强的负激活(图 2)。以往研究发现右侧额中回与处理归因于内部的不确定性[6]、决策[7]等心理过程有关。此外,两种决策的负激活差异与被试关于婚礼日期的迷信程度存在负相关。也就是说,个体关于婚礼日期的迷信程度越高,他 / 她在选择吉祥日期时额中 / 上回的负激活程度越高(相比于选择价格便宜日期时)。

图 2 右侧额中 / 上回有显著差异(价格昂贵的吉祥日期 vs.价格便宜不包含吉祥数字的日期)[5]

额中 / 上回在迷信决策时有更大的负激活能说明什么呢?首先它可能表示迷信决策导致这个脑区功能更低程度的参与。以往研究发现,在处理归因于内部的不确定性会激活右侧额中回[6],从这个角度来说,人可能在迷信决策(相比于经济决策)过程中涉及更低程度的内部归因不确定性。另一种可能是人在迷信决策时,理性会受到抑制,因为额中 / 上回被发现在很多认知控制任务中起作用[8]。

你比你想象的更迷信

也许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很不迷信的人,你既不认为数字 8 能让你发财,也不觉得乌鸦会带来厄运。但如果我们从更大的视角去看待迷信,而不仅仅将这个概念局限于关于超自然力量的信念,也许会发现你比你自己想象的更“迷信”,只是没有意识到罢了。比如,玩剪刀石头布的时候,如果你出“石头”输了,那下一把你很有可能不再出“石头”,这被研究者称为“赢 - 留下 / 输 - 切换”(success-stay/fail-switch)策略[9]。事实上这种策略是不理性的,上一把的输赢与下一把的输赢是独立的事件,因此将未来决策建立在上一把的输赢上是一种“迷信”行为。研究者在简单的知觉判断任务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迷信行为[10]。在实验中,刺激随机呈现在屏幕的左边或是右边,被试的任务是保持注视点在屏幕中央的同时判断刺激出现的位置(左 / 右,图 3)。反应之后程序会给予被试听觉反馈该次判断是否正确。研究者发现,当被试发现自己的判断错误之后,会倾向于在下一次反应时切换答案(左边换到右边,或右边换到左边),但判断正确并不会对下一次反应产生影响。也就是说,被试赋予了失败经验更强的权重,并且以此来改变他们之后的决策。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来总是觉得小时候只要春游就会碰到下雨天,现在每次旅游都会赶上大姨妈……

图 3 知觉判断任务示意[10]

使用先前的经验和反馈去调整现在的行为,是我们适应环境的一种方式。但先前的经验并不总是足以提供有效的信息,这时候你就该提醒一下自己了:我有没有强行建立无关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我有没有给予失败经验太多权重以至于做出错误决策?以及,我是不是可以给“随机”和“不受控“事件多一些宽容?

最后,以腓特烈大帝说过的话结尾,“迷信是人类心智的弱点,它一直并将永远潜伏在我们的心智中”。虽然迷信是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但它也并非毫无来由一无是处。我们不断地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并与之抗争,应该是一件最有趣、最热血、同时也是最悲情的事了。

(知乎日报注:文中引用的文献列表可点击「阅读原文」获取。)


@赵思家为什么僵尸吃大脑?【神经科学】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