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明知道分手就该放下,却学不会释怀可怎么办?
文章来自机构帐号:KnowYourself
多年过去我依然会想起前任,这健康么?我什么时候才算是准备好了进入新生后?以及,究竟什么才是所谓的“释怀”?
我们今天要从实证的角度聊一聊分手后释怀。
分手以后,怎么样才算是释怀?
关系的实质是由边界决定的。一个人与朋友之间、与恋人之间、与家人之间的边界会有亲疏、远近、厚薄的区别。对于亲近的人,我们所感受的与他们的边界更薄,如我们可以允许他们参与自己重要的人生决定等等。
而一段关系的结束,或者说,当 ta 决定要与你分开,在 ta 心里,你们之间的边界由近到远、已经发生了改变。
研究认为,当一个人新的心理边界被确立起来——承认并接受你与 ta 的边界不再如恋人般亲密,与此同时,你与其他人之间的边界变得重新灵活起来(和其他潜在对象的边界再次变得可亲近亦可疏远),就可以被视为已经准备好要重新出发了(move on)——爱与被爱得以再次在你的生命里发生,而这也就是你对前任、对这段感情已经释怀的时候了(get over)(Barbierie, 2015)。
* 释怀等于遗忘吗?
研究发现,事实上,大多数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忘记前任,尤其是当这个人对你的人生或多或少造成了一些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时。然而,遗忘并不是释怀发生的前提。我们不必强迫自己遗忘、从而证明释怀。很多时候,恰恰是因为还没有释怀,所以强迫自己遗忘。
释怀,其实就是当你仍然允许 ta 存在于记忆里,而 ta 却也已不再是一个不受控制的、时时刻刻侵占你思想的显著而具体的存在了(LaFata,2015)。
已经释怀的你,也许还是会在打开抽屉,翻看曾经往来的信件时感慨万分;却不再一有空闲,脑袋里就被和 ta 有关的回忆占满;不再循环播放“失恋曲库”,觉得字字珠玑说的都是你们;也不再每天不停翻看 ta 在社交网络上的更新,只为了让自己觉得一切好像都还没有结束。
* 释怀等于原谅吗?
原谅也不是释怀的前提或必要条件。人不一定要原谅才能释怀,释怀也不一定就已经原谅。无论原谅与否,释怀对于你来说,就是与 ta 有关的事情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
如果有人坚称,释怀是必须建立在原谅的基础上的,那么很有可能,ta 的迟迟不肯原谅,是不愿释怀、不愿接受双方新的边界的一种表现。
假如,你的人生是一面镜子,这段曾经的感情是一个球体。释怀就是当这面镜子里不再只有这个球体,且这个球体在镜子里显得越来越渺小。此时,你就会明白,其实无论它是黑是白都不再那么重要了。
“没有释怀”是什么样的感觉和表现?
1. 空缺感和不完整感
Harries, Barnier, Sutton 和 Keil(2014)认为,在一段长期稳定的感情中,情侣之间会逐渐形成彼此共同的一套“人际认知系统”(interpersonal cognitive system),并通过这套系统来填补自己记忆里遗漏的部分,比如你可能不记得自己曾经为 ta 做过什么,但 ta 却记得你为 ta 所做的每一件小事。
渐渐的,你们是因为彼此共同存在,而认识这个世界的。对方的认知是你认知系统的补充。所以,当失去对方之后,人们会有一种“认知不再完整”的感觉。同时,因为填补这块认知空白(无论是自己填补还是由其他人填补)需要一段时间,在那之前,人们会主观感到这种缺失似乎无法填补。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够长、深度够深,如果两个人并不是在分手前就与其他人形成了共同的认知系统,无论是主动分手的一方、还是被分手的一方,其实都会感到这种空缺感、不完整感。
2. 痛感
Kross 等人(2011)的研究发现,当遭遇分手时,我们大脑中控制肢体疼痛感的区域也变得十分活跃。所以说,失恋让我们感受到的心痛,是真实存在的,它的感受和生理疼痛很接近。
3. 不理性的行为(Alex, 2014)
例如:无所不用其极地争取,被坚定地拒绝却还仍然固执相信还有复合的可能;对 ta 日夜思念,以牺牲自己的睡眠、饮食、精神为代价;试图以学习、工作、社交填满自己的生活,却发现想起 ta 也根本不需要有空档,并且你觉得这根本无法控制;声称世界上再无可以信任的人,更不存在所谓长久的感情(实质上还是允许自己的边界继续受前任的侵占——ta 让你不再愿意与他人建立“近而薄”的恋人边界);疯狂投入到新的恋情,却又告诉自己“从此,我爱的人都像你”。
Albert Wakin 教授认为,当人们在一定时间之后(她认为是 6 个月以上)仍然持续不断地出现类似以上的这些行为、情绪心理的表现时,就有可能可以被认为是病理性的(pathological)(Lehr, 2016)。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人们什么时候能重建新的心理边界,什么时候应该对前任和过去释怀,并没有一个普适的期限,在不影响个人正常的学习、工作、社交和生活功能的情况下,它都不应该被当作是问题(Braucher, 2013)(不过,显然它会影响你向新的人打开自己的边界)。
而后一种看法也更像目前学界看待哀伤与丧失(grief and loss)的普遍观点,即人在面对丧失时所感受到的哀伤,不存在固定的时间期限,也不会有统一的表达方式。失恋的本质也是一种丧失,失去了亲密关系、失去了生活中的陪伴、失去了一些固有的信念、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身份感。人们会找到自己的方式应对这种丧失,重要的是不去否认哀伤的存在,而生活也要能够在哀伤的同时继续。
为什么人很难一分手就马上释怀?
1. 大脑决定了我们会留恋前任
因为人脑与现实间存在一种时间差。当我们在现实中与前任分开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可能还处于对 ta 的爱恋之中。
Fisher 与 Brown 对一群刚刚遭遇失恋的人的大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的研究发现,当这些被试看到自己最近一任前任的图片时,他们大脑中的腹侧被盖区(VentralTegmental Areal, VTA)仍然是活跃的(Barbieri, 2015)。VTA 是我们大脑奖赏系统的一部分,当被激活时,会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使人感到快乐和兴奋。
不过,它并不是一个能够进行理性思考的脑区域,也并不能很快“明白”人们与前任分开了的客观事实,因而还保持着之前建立起来的“ta”(前任)与“快乐”之间的联系。
被试们的脑成像还显示,他们的伏隔核(Nucleus Accumbens)——大脑中负责控制“得失与冒险行为”的区域,以及下丘脑(Hypothalamus)——负责“释放催产素,促使人产生深层依恋”的区域都处于激活状态。
这些神经生物学因素的存在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分手后,还总是忍不住想念前任(大脑可以从中感到快乐),也会做出一些不顾一切的举动(比较容易冒险),试图与前任复合(依然感到深度依恋)等等。
2. 你以为 ta 还是你想象中的人
Braucher(2013)则认为,失恋之后,人会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分辨自己内心所想象的前任(internal image of an ex)和前任真实的存在(actualpresence)之间的区别。而这些想象,往往又是由你与前任最美好的回忆以及内心的愿望所构成的(Braucher,2013)。
因此,这些想象甚至会在失恋之后,成为给予安慰与支持的动力。例如,你可能会在自己完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之后,心中浮现出前任给予你鼓励的样子,尽管分手之后 ta 对你从来不闻不问。但也就是这种想象,会让我们越发觉得自己离不开前任,固执地相信只有 ta 是真心对自己好的。
* 一些人尤其不容易在分手后释怀:
1. 认为人格是灵活可变的 vs 认为人格是固定不变的
研究发现,相信“人格是一个不变的整体”的人,更可能认为失恋就意味着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这让他们很难从失败的感情经历中恢复过来;相反,认为人格是可变的人,则更倾向于认为,前任和上一段感情都是塑造自己人格的众多经历中的一段,他们也因此更能够释怀(Howe & Dweck, 2016)。
2. 当不释怀成为了一种自我保护
比起重新开始,留在原地似乎更不容易受到新的伤害。尤其对于那些在前一段感情中受伤的人而言。与其进入新的关系中,承担再次受伤的风险,不如让伤害“到此为止”。不去释怀就好像可以避免受伤,不去释怀也反倒成为了他们安全感的来源(Barbieri, 2015)。
3. 缺乏自我关怀
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这一概念由 Neff(2003)提出,主要指的是一个人能够:1)自我友善,即对自己宽容以待;2)认识到经历的普遍性,即这世界上有很多人也在同样经历着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切;及 3)情绪平静,即不会过度沉溺于痛苦的情绪中。
Sbarra, Smith 和 Mehl(2012)的研究发现,自我关怀程度高的人,越少感受到分手 / 离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缺乏自我关怀的人,更容易苛责自己,总试图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我到底哪里不够好?是不是我改了,我们就能再在一起了?”,因此缺乏自我关怀的人,通常也更难从上一段感情中释怀。他们的无法释怀,更多的是无法“原谅”自己。
4. 其他现实因素的影响
感情的持续时间、分手距离现在的时间、对于这段感情的投入程度、以及分手的方式都会影响释怀的难度。例如,那种并不明确声明、只是忽然淡出的分手方式,被心理学家 Esther Perel 称为“幽灵式”(ghosting)的分手——你既不知道 ta 离开的原因,也不知道 Ta 是否还会回来——似乎始终存在的复合的可能,让人们的释怀变得很犹豫。
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更好的释怀?
问题来了,既然释怀对任何人而言都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释怀一段感情和那个人呢?下面的一些方法可能会对你有所帮助:
1. 提高自我关怀。
对自己宽容,不把过去这段感情的失败过分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不去一味自责和后悔。友善得对待自己,不给太多的自我批评,从而使情绪平静。因为如果不这样做,一味自责,无法原谅自己的心情会让人难以释怀(Clark, 2015)。
2. 重新叙述这段恋情给自己带来的影响
例如,对于那些把恋情结束叙述成自我的失败而无法释怀的人,可能可以尝试把这段失败叙述成重建自我身份、加深自我了解的机会。又例如,对于那些害怕因为失去恋人而不再是原来自己的人,可能可以尝试把这种失去叙述成一个自省的机会,你可以在此时去思考“没有 ta 的我是谁”,“我所爱的 所厌恶 所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Capil, 2016)。这就会帮助人更好的释怀。
3. 一种有争议的做法:“反弹式关系”(rebound relationship)
反弹性关系是指,从为了上一段失败的恋情中恢复而贸然开始的一段恋情。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分手很难过,赶紧找到新欢就好了——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Meyer(2016)说,尽管有人会将反弹式关系作为应对上一段伤痛的手段(coping mechanism),但这样的关系于其中的双方而言都是不利的:
仓促地开始新的关系,双方可能都会因为疏于了解而产生更多的矛盾和不愉快。另外,这对于你的现任而言,也是不公平的。当 ta 发现自己只是你“疗情伤”的工具时,不仅会对 ta 造成极大的伤害,也可能会让你再度面临失恋的痛苦。而你可能也慢慢会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喜欢这个人,这段关系于是成为累赘(Meyer,2016)。
4. 最后,一些最基础的东西往往看似简单,却最为重要(Capil, 2016):
· 照顾好自己,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健康饮食。
· 参与到那些令你感到愉快的活动中,比如重拾你的爱好。
· 如果你的前任开始了新恋情,这会让你感到难过甚至是愤怒,但不要忘记,你与 ta 已不是从前的恋人关系,你们的边界已经发生了改变,不要试图做出报复性的行为,而需要给予 ta 空间和尊重。
· 与那些能够倾听和给予你积极情感支持的人相处。在有需要的时候,记得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最后,用喜欢的电影《托斯卡纳艳阳下 》(Under the Tuscan Sun)中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文章:
毋庸置疑,好的事情总会到来。而当它来晚时,也不失为一种惊喜。
以上,祝所有分开的恋人们各自安好。
点击查看相关文章:
“有时候最吸引你的,可能是你最需要远离的”:那些前任教会我们的事
References:
Barbieri, A. (2015). What if I never get over him? The Guardian.
Braucher, D. (2013). Why can’t I get over my ex? Psychology Today.
Capil, A. (2016). No one will tell you exactly how to get over an ex, so Iwill. Lifehack.
Clark, J.A. (2015). How to use psychology to get over your ex as soon ashumanly possible.
Harris, C., Barnier, A., Sutton, J., & Keil, P. (2014). Couples associally distributed cognitive systems: Remembering in everyday social andmaterial contexts Memory Studies, 7 (3), 285-297.
Howe, L.C. & Dweck, C. (2016). Changes in self-definition impederecovery from rejec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1(1),54-71.
Kross, E., Berman, M. G., Mischel, W., Smith, E. E., & Wager, T. D.(2011). Social rejection shares somatosensory representations with physicalpai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8(15), 6270-6275.
LaFata, A. (2015). The psychology of closure: How long it really takes toget over an ex? Elite Daily.
Lehr, N. (2016). There’s a fine, fuzzy line between heartbreak andobsession. Science of US.
Meyer, C. (2016). 7 Things you need to know about rebound relationships.About.
Sbarra, D. A., Smith, H. L., & Mehl, M. R. (2012). When leaving yourex, love yourself observational ratings of self-compassion predict the courseof emotional recovery following marital separ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3),261-269.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knowyourself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