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知乎日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建筑如何诗意的表达?

$
0
0

日报标题:世外桃源般的诗意栖居,说的是这些建筑

知乎用户,建筑狗/足球迷

荷尔德林说,人应该诗意的栖居,而最符合这一要求的可能就是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情景了。

下面这个贝聿铭设计的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所展现的就是这样一个现代版的世外桃源。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美秀美术馆建在一片自然保护区中,其中 80% 的建筑都埋藏在地下,在保护自然的同时,使得建筑能够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而这也符合现代人渴望远离都市,回归自然的愿望。

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保持应有的和谐。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

到达此地山高路险,这正是那些寻道者的旅途。最为人称道的是,在美术馆建设中,还专门建造了隧道和直通馆址的公路。沿坡路行不到百米,44 根银线放射状地向天空展开,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形架。原来这些钢丝是在山谷之间吊起一座非对称地长 120 米的吊桥。桥的另一端便是美术馆的正门。

因为日本对自然保护区内建筑的严格要求,可以说是被约束下的杰作,在制约中,我们看到了贝聿铭的天才手笔。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想。

整个建筑由地上一层和地下两层构成,入口在一层,进正门之后仰首看去,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成为你对这个美术馆的重要记忆。用淡黄色木制材料做 成遮光格子,而室内的壁面与地面的材料特别采用了法国产的淡土黄色的石灰岩,这与贝聿铭为设计卢浮宫美术馆前庭使用的材料一样。

借景作为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在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北馆有一个中庭,庭中有院,这是委托日本造园师设计的。越过庭院周围的建筑,可见院外的山岗和蓝天白云。美术馆和神慈秀明会建筑有一公里之遥,贝聿铭为了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立即可以眺望窗外的风景——群山、美秀美术馆的的吊桥和那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

另一个要说的是安藤忠雄所建造的两座日本寺庙,光明寺和水御堂,可能大家对他的几座教堂比较熟悉,但是其实这两座寺庙的设计在我看也同样是其对自然中的天、光、水的完美运用。而且创造出了很多充满禅意的空间。

日本建筑以中国唐代建筑为宗,自引入日本本土以后,一千年光阴的自我发展,俨然已不再等同于中国古建筑而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体系,形成了以神社、鸟居、灰空间、枯山水、灰色、大而深远的屋顶等等为代表的鲜明特征,却也依旧保留着中国古建筑有无相生的精神内核。

日本人素以善于保留传统而著称,典型的当属神社建筑的“造替制”,神社不会因为每几十年的翻修而损失历史原貌,使得几百上千年过去后,我们仍可以目睹古代伊势神宫的样子。这种思想,很奇怪地被那些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传承责任感的日本现代建筑师们所继续承袭,比如:雅马萨奇、矶奇新等现代主义大师等等, 他们在物质手段完全现代化的环境里,依然造就出属于自己本民族的建筑,像代代木体育馆、山梨文化会馆等等。

光明寺以一个类似斗拱的构件作为真实的承重体系,外部围以虚化了的围墙,在这个虚和实之间,自然形成了建筑的本质:空间。安藤忠雄选取了最具有古典特色的建筑元素, 却仍是突破了原有的恢弘的寺庙建筑的形制。

他在真正理解了古代木构建筑的精髓之后,创造性地以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 ,将斗拱加以简化凝练,在似与不似之间,对这个典型的东方古建筑符号进行了再创造,使斗拱以全新的面貌示人,重要的是,这个“类斗拱”依旧是承重构件,它不是装饰性构件,它坦率而真实。 作为木承重构件,这个极具个性的构件的尺度被理性地控制在木材能够担当的范围之内,结构受力关系简练而清晰,极富美感。

对于环境与材料的运用上,安藤使用了传统建筑中采用的木材,并将建筑置于一片水面之上。透过木墙的间隔,可以将远处的富士山净收眼底。

关于光明寺的建造过程,可以看看下面这个视频。安藤忠雄的生活建筑

水御堂则是更大的跳出传统宗教建筑,以求给人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既带着宗教的神秘与出世的心境,又是人与建筑与自然的亲密对话。

建筑物地上层是一座莲花池地底下是一座神寺整栋建筑物透过清水模面墙由上倾斜而下〈拉锯很长的斜坡度〉﹐ 要到水御堂﹐需要经过旧庙﹐沿一路满眼苍翠的路径往上走﹐便到达一片铺满白色碎石的开阔地带﹐穿过和绕过两堵一直一弯的混凝土墙之后﹐就会见到一个椭圆形 的莲花池。水御堂其实是藏在莲花池之下。要进入建筑物,需要在莲花池中央的楼梯拾级而下﹐犹如进入水中。常见的宗教建筑大多是向上走,以表达宗教修养的提 升和对上天的接近﹔反观水御堂的设计﹐在莲花池的包围中慢慢进入庙宇,其实有著洗涤心灵的意味。莲花池畔宁静中带有禅意, 神寺里又透露出一股不可轻犯的庄严。在到达楼梯底部之后﹐便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从外面看,大殿建筑物的墙呈圆形﹔但室内的柱列和内部墙壁则成正方形。室内的光线与外面成强烈对比,整个大殿呈红色,虽然这种颜色在庙宇中极为常见 ,不过通常会与其他颜色混用,如此纯粹地只使用一种颜色却并不多见。佛像朝东,斜阳从西方佛像背后透出,把长长的影子投在地上,更加深了主调的红色对礼佛 信众的笼罩。独特而神秘的气氛,把他们从日常的烦嚣的升华出来。

庙宇亦利用了象征性的几何形状﹕卵形池塘象征着诞生和再生﹐而圆形大殿则象征生生世世﹐循环不息的轮回。而大殿的方框屏风﹐排成方阵的柱子﹐承继了日本传统建筑﹐隐隐地透出禅意。

所以在我看来真正诗意的建筑,必定是和自然能够完美融为一体,又富有人的精神寄托的建筑,否则,又怎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shuojiong,建筑/设计/文/艺

好一阵无从下笔,半作吐槽:

1,许多人对“诗意”这个词已形成 stereotype(固定的刻板印象)。看到好多答案提到林璎、贝聿铭、路易斯康。没错,路易斯康的 Salk 研究所固然如“长河落日圆”般磅礴大气,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固然如“杏花春雨江南”的清新雅致,可埃森曼的住宅系列难道就没有些李义山的隐晦迷离?盖里的毕尔巴鄂和迪斯尼难道就没有些吴梦窗的绮丽绵密?(见附图 1-4)。看到题主说为文人设计书院,浅斟低唱的柳永是文人,金戈铁马的辛弃疾也是啊,他们会是一样的么?评价标准会那么单一?

2,另一个角度看,建筑和诗意又没有关联。建筑把玩形态和创造空间,诗歌把玩文字和制造情境。人们会觉得建筑有诗意,是因为两者都具有唤起人们某些感受的力量 -- 然而这种把自我注入到审美对象里的移情作用,所有艺术形式都有。若从这点上说,则不仅建筑和诗意有关联,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互有关联。

综上,这个命题是句废话。狭义上说,建筑和诗意无关;广义上说,所有优秀的建筑都有某种诗意。在我看来,诗意是设计结果而不是 design driver(设计驱动)。

附图 1-4。按理说不该用静帧图片来展现建筑。这里只是随便举例,诗也是随意附会的,当不得真,只为了说明:哪个优秀建筑,和诗意没有一丝相通?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路易斯康 Salk Institute)

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贝聿铭苏州博物馆)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彼得.埃森曼住宅系列 II)

暖日明霞,天香盘锦,低映晓光梳洗。(弗兰克·盖里迪斯尼音乐厅)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20608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