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标题:这是领取千万年薪以外,设计师最有盼头的事情
1)室内手绘图没有实物照片?
这个......
2)是否完全靠凭空想象?
怎么可能!再牛逼的银多少都总还要学习一点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吧骚年!
我们在思考这个栏杆节点的时候,所需要考虑的东西,并不仅仅是一个“结果”,还是一个“过程”。为了向助手传达“紧实”的效果,我需要“引用”一下附近一位美女。这就是实物参考。
设计图,不论是手绘还是计算机制作,都是为了传达设计意图的。并不是每个设计的命题,都有机会指向一个人类从未亲见,纯粹靠理论支撑起来的景象——比如,Interstellar 里面的黑洞和虫洞。(那也不是瞎整出来的,而是严格计算出来的。)
上面那两张设计图的最终成品,就是这个样子的。
作为一个整体思维的过程,所有的这类型的设计图,并不仅仅是专注于一个形态的考量。设计图纸还应该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以最终落实建成物。
以上草图,它思考的是工厂加工和现场再装配的环节。从图纸到实物,这之间是一个不断权衡反复的过程。
最后,这个节点应用到场地中的效果。
至于那些需要提交照片级渲染的项目,设计师向效果图公司提资——也就是将渲染图可能反映的设计涉及到所有元素细节进行技术交底——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这些资料就包括大量的实例参考图片。
3)从意向到真实的演进过程。
设计在更多情况下,是与上述过程完全相反的:先构筑组合的结果,也就是给出意向,比如空间的形态,可移动器件的运动轨迹和方式,界面材质的颜色,纹理等等,将之反映到设计图(或者模型)上,再在现实中比对,寻找与之相匹配的材料和工艺。
一个看似简单的空间,其实包含了复杂的设计思考。很多设计图,不论其表现形式是 3 维还是 2 维,都是基于整体考量而细化出来的局部注释。这是设计图与画作的根本区别。
我们先给出这样一个结果:
当人们面对一张画作(照片)时,他们的阅读角度往往是被画者有意的限定在图框范围内。但是,真实世界里,由于空间是连续的,其所应用到的元素(形态,工艺,颜色,材质),是必定会延伸到其他区域的。
把上图这张照片的右下角向图框外延伸,就是以下这个节点:
反向推衍它的生成过程,可以追溯到下面这两张草图,这就是我最初思考这个节点时的原初图,画在早餐纸上面:
4)所有的设计图,他们首要满足的条件,是高效传达设计意图。相比于表达的准确与否,图面效果是否好看,是次要的标准。
我们经常会提交一些看起来非常雷人的所谓“效果图”,比如以下这两张图:
其目的当然不是在取悦甲方,而是在传递关键性的设计信息。因为作为设计师,在有限的工作时间与经费限制下,如无必要,绝对不应该将精力浪费在提升图面精美程度上面。毕竟,实际建成的作品的质量高低,远比这几张图纸是否华丽要重要的多。
比如上面的两张 3 维设计图,最终落实为如下成果:
当然,假如我们的客户确有需要,要求我们出具仿真度非常高,与最终成品非常接近的效果图。通过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协助,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并非不可实现。但这并非是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性工作。(意思就是:不在设计合同里的啦,必须付给我们额外的报酬。)
以下就是我们一些项目效果图与建成品的对照(取景角度略有不同):
真实世界里,有些因素是会随机的发生和变异的。在控制与释放随机性因素之间寻找平衡点,是非常重要的设计环节。以下这个例子,是某兄弟工作室邀约我们做的标志设计。
实际上,制作再精良的“效果图”,也无法百分百预测实际成品的最终微妙效果。图中的那些铜锈斑痕正是这种提升成品质量的随机性因素。
专注于创造实体,项目完成后能够把效果图与建成照片放在一起对照,是除了领取千万年薪以外,最有盼头的事情。